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取像镜头,其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一个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一个具有正光焦度且移动设置的第二透镜组以及一个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第一透镜组包括第一及第二镜片。第二透镜组包括第三及第四镜片。第三透镜组包括第五镜片。该取像镜头满足条件式:2.1≤Lw/(α*Y)<2.5;1.9≤|Fp1/F1|≤2.2;0.6≤|Fp2/F2|≤0.7。其中,Lw为取像镜头在广角端的光学总长,α为取像镜头在望远端的有效焦距与广角端的有效焦距之比,Y为最大像高,Fp1为第二镜片的有效焦距,Fp2为第四镜片的有效焦距,F1及F2分别为第一及第二透镜组的有效焦距。符合上述条件的取像镜头具有较小的总长度,同时具有较好的成像品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成像技术,特别涉及一种取像镜头。
技术介绍
目前,为提高成像质量,取像镜头往往需要采用较多数目的镜片,导致取像镜头的总长过大,不利于小型化。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成像品质较好而且小型化的取像镜头。一种取像镜头,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一个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一个具有正光焦度且移动设置的第二透镜组以及一个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该第一透镜组包括一个靠近物侧的光焦度为负的第一镜片以及一个靠近像侧的光焦度为正的第二镜片。 该第二透镜组包括一个靠近物侧的光焦度为正的第三镜片以及一个靠近像侧的光焦度为负的第四镜片。该第三透镜组包括一个靠近像侧的光焦度为正的第五镜片。该取像镜头满足以下条件式2. 1 彡 L w/ ( α *Y) <2.5;1· 9 彡 |F ρ 1/F 11 彡 2· 2 ;0. 6 彡 IF ρ 2/F 2 | 彡 0. 7 ;其中,L w为该取像镜头在广角端的光学总长,α为该取像镜头在望远端的有效焦距与广角端的有效焦距之比,Y为最大像高,Fpl为该第二镜片的有效焦距,Fp2为第四镜片的有效焦距,Fl为第一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2为第二透镜组的有效焦距。上述条件使得该取像镜头具有约四倍的变焦比(通过改变该第二透镜组的位置),不仅可保证成像品质,而且更趋小型化。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方式的取像镜头位于广角端的光学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取像镜头位于望远端的光学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的取像镜头的位于广角端的球差特性曲线图。图4是图1的取像镜头的位于广角端的场曲特性曲线图。图5是图1的取像镜头的位于广角端的畸变特性曲线图。图6是图1的取像镜头的位于广角端的横向色差特性曲线图。图7是图1的取像镜头的位于望远端的球差特性曲线图。图8是图1的取像镜头的位于望远端的场曲特性曲线图。图9是图1的取像镜头的位于望远端的畸变特性曲线图。图10是图1的取像镜头的位于望远端的横向色差特性曲线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取像镜头10第一透镜组 100第一镜片102第二镜片104成像面I3O红外滤光片150玻璃盖板160第二透镜组200第三镜片202第四镜片204第三透镜组300第五镜片303光阑400第一表面Sl第二表面S2第三表面S3第四表面S4第五表面S5第六表面S6第七表面S7第八表面S8第九表面S9第十表面SlO第^^一表面Sll第十二表面 S12第十三表面S13第十四表面 S1具体实施例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方式的取像镜头10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一个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100、一个具有正光焦度且移动设置的第二透镜组200以及一个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300。第一透镜组100包括一个靠近物侧的光焦度为负的第一镜片102以及一个靠近像侧的光焦度为正的第二镜片104。第一镜片102包括面对物侧且光焦度为负的第一表面Sl 以及面对像侧的光焦度为正的第二表面S2。第二镜片104包括面对物侧的光焦度为正的第三表面S3以及面对像侧且光焦度为负的第四表面S4。第二透镜组200包括一个靠近物侧的光焦度为正的第三镜片202以及一个靠近像侧的光焦度为正的第四镜片204。第三镜片202包括面对物侧的光焦度为正的第五表面S5 以及面对像侧的光焦度为正的第六表面S6。第四镜片204包括面对物侧的光焦度为正的第七表面S7以及面对像侧的光焦度为负的第八表面S8。第三透镜组300包括一个靠近像侧的光焦度为正的第五镜片303。第五镜片303 包括面对物侧的光焦度为正的第九表面S9以及面对像侧的光焦度为正的第十表面S10。取像镜头10成像时,光线自物侧入射,依次经第一透镜组100、第二透镜组200以及第三透镜组300后会聚(成像)于一成像面130上。在该成像面130处设置光感测元件便可构成一取像装置。为得到减小整个取像镜头10的长度以及使保证镜头的各种光学性能,取像镜头 10满足以下三个条件式(1)2. 1 ≤ L w/(a *Y) < 2. 5。其中,Lw为该取像镜头在广角端的光学总长,α为变倍比(即是,取像镜头10在望远端的有效焦距与广角端的有效焦距之比),Y为最大像高。Lw/(a*Y)的比值过小则像差难以得到修正,比值过大,则取像镜头10所需总长度较大。因此,条件式(1)在保证了像差可以得到修正的同时,也限制了整个取像镜头10 的整体长度。(2) 1. 9≤ |Fpl/Fl I ≤ 2. 2。其中,Fpl为该第二镜片的有效焦距,Fl为第一透镜组的有效焦距。|Fpl/Fl的比值过小,场曲变大,比值过大,像散变严重,影响解析度。因此,条件式(2)保证了取像镜头10的场曲及像散都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3) 0. 6≤ I Fp2/F2 | < 0. 7。其中,Fp2为第四镜片的有效焦距,F2为第二透镜组的有效焦距。I Fp2/F2 |的比值过小,像散严重,比值过大,场曲和边缘视场的色差变严重。因此, 条件式C3)保证了取像镜头10的像散、场曲及边缘视场的色差都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取像镜头10在从广角端到望远端变焦的过程中,第一透镜组100与第二透镜组 200之间的间隔减小,第二透镜组200与第三透镜组300之间的间隔增加,从而实现可变的放大倍数。优选地,取像镜头10还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式(4) 0. 65 < M2/Ft < 0. 76 ;(5) 0. 25 < L12t/Ft < 0. 3。其中,M2为取像镜头10从广角端到望远端时第二透镜组200沿光轴的最大移动量,L12t是取像镜头10处于望远端时,第一透镜组100的第一镜片102最靠近像侧的表面沿光轴到第二透镜组200的第三镜片202最靠近物侧的表面的距离。Ft为取像镜头10在望远端的有效焦距。条件式(4)及(5)中的两个比值过小则取像镜头10总长过长,若过大则解析质量下降。因此,条件式(4)及(5)用于平衡取像镜头10的总长度、变倍比及解析质量。优选地,取像镜头10还包括一个设置于第二透镜组200与第三透镜组300之间且靠近第二透镜组200的光阑(aperturestOp)400,以及设置在第三透镜组300与成像面130 之间的红外滤光片150及玻璃盖板160。光阑400随着第二透镜组200 —起移动。红外滤光片150包括一个面对物侧的第十一表面Sll以及一个面对像侧的第十二表面S12。玻璃盖板160包括一个面对物侧的第十三表面S13以及一个面对像侧的第十四表面S14。优选地,第一透镜组100、第二透镜组200以及第三透镜组300均采用玻璃制造,便于消除像差提升取像镜头10的成像品质。同时也使得取像镜头10环境适应能力较强,可以承受较高的环境温度。以下结合附表进一步说明取像镜头10。其中,所述“距离”为对应表面到后一个表面的轴上距离(两个表面截得光轴的长度)。该距离与曲率半径的单位均为毫米。本实施方式中的取像镜头10满足表1至表3所列的条件。表权利要求1.一种取像镜头,从物侧到像侧依次包括一个具有负光焦度的第一透镜组、一个具有正光焦度且移动设置的第二透镜组以及一个具有正光焦度的第三透镜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组包括一个靠近物侧的光焦度为负的第一镜片以及一个靠近像侧的光焦度为正的第二镜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芳英,黄海若,王圣安,柳晓娜,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