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螺旋体单层吹塑模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346671 阅读:51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5-18 04: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双螺旋体单层吹塑模头,包括调整环、口模、机头体、外螺旋体、内螺旋体、螺旋流道,其特征在于机头体上面设置调整环,机头体通过螺栓与调整环连接,调整环内设置口模,口模下面设置内螺旋体,内螺旋体外侧设置外螺旋体,内螺旋体通过螺栓与口模连接,内螺旋体的内螺槽与外螺旋体的内表面形成一道螺旋流道,外螺旋体的外螺槽与机头体的内表面也形成一道螺旋流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对薄膜出现熔体破裂的现象大大降低,挤出时薄膜稳定性好,比一般的模头稳定性提高一倍以上,没有物料的接合缝,薄膜厚度均匀,由原来的±10%提高到±6%,由此薄膜强度明显提高。(*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塑料机械行业,具体的说是一种双螺旋体单层吹塑模头,应用于企业生产性能稳定、厚度均勻的聚乙稀薄膜。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一般的吹塑膜头,高密度聚乙烯在挤出的过程中,当剪切速率或剪切力超过某一临界值时,挤出物的外观就会由光滑而变得粗糙、呈竹节状,甚至碎块状,出现熔体破裂。并且由于螺旋体设计方面的原因,会出现熔接痕,影响熔接处的强度,薄膜厚度不均勻,薄膜强度低下,挤出时薄膜不稳定等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双螺旋体单层吹塑模头,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的结构包括调整环、口模、机头体、外螺旋体、内螺旋体、螺旋流道,其特征在于机头体上面设置调整环,机头体通过螺栓与调整环连接,调整环内设置口模,口模下面设置内螺旋体,内螺旋体外侧设置外螺旋体,内螺旋体通过螺栓与口模连接,内螺旋体的内螺槽与外螺旋体的内表面形成一道螺旋流道,外螺旋体的外螺槽与机头体的内表面也形成一道螺旋流道。工作原理本技术工作时,来自挤出机的物料经中心进料口分别进入两个螺旋体的各头螺旋槽形成的螺旋流道,由于螺槽面积不断减小而螺楞与模套间隙逐渐变大, 进入螺旋流道内的物料一部分沿螺槽旋转上升,另一部分溢出螺槽,沿螺旋体与模套间的环形间隙上升,多股旋转上升的料流与垂直上升的环形料留在模口入口汇合,稳压后经模口挤压形成模管。物料经过两个螺旋体的螺槽,熔体压力大,出料均勻,并能增强熔接处的强度,使薄膜厚度均勻,薄膜强度高。为了避免制品产生接合缝,在模头头部设一到两个缓冲区,以利于熔体的汇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对薄膜出现熔体破裂的现象大大降低,挤出时薄膜稳定性好,比一般的模头稳定性提高一倍以上,没有物料的接合缝,薄膜厚度均勻,由原来的士 10%提高到士6%,由此薄膜强度明显提高。附图说明图1 本技术实施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调整环1、口模2、机头体3、外螺旋体4、内螺旋体5、螺旋流道6。具体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说明对本技术作以下具体的详细说明;如附图所示,本技术的结构包括调整环1、口模2、机头体3、外螺旋体4、内螺旋体5、螺旋流道6,其特征在于机头体3上面设置调整环1,机头体3通过螺栓与调整环1连接,调整环1内设置口模2,口模2下面设置内螺旋体5,内螺旋体5外侧设置外螺旋体4,内螺旋体5通过螺栓与口模2连接, 内螺旋体5的内螺槽与外螺旋体4的内表面形成一道螺旋流道6,外螺旋体4的外螺槽与机头体3的内表面也形成一道螺旋流道6。 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技术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技术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中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技术请求保护的
技术实现思路
,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权利要求1.双螺旋体单层吹塑模头,包括调整环(1)、口模O)、机头体(3)、外螺旋体、内螺旋体(5)、螺旋流道(6),其特征在于机头体C3)上面设置调整环(1),机头体C3)通过螺栓与调整环⑴连接,调整环⑴内设置口模O),口模⑵下面设置内螺旋体(5),内螺旋体 (5)外侧设置外螺旋体G),内螺旋体( 通过螺栓与口模( 连接,内螺旋体(5)的内螺槽与外螺旋体(4)的内表面形成一道螺旋流道(6),外螺旋体(4)的外螺槽与机头体(3)的内表面也形成一道螺旋流道(6)。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双螺旋体单层吹塑模头,包括调整环、口模、机头体、外螺旋体、内螺旋体、螺旋流道,其特征在于机头体上面设置调整环,机头体通过螺栓与调整环连接,调整环内设置口模,口模下面设置内螺旋体,内螺旋体外侧设置外螺旋体,内螺旋体通过螺栓与口模连接,内螺旋体的内螺槽与外螺旋体的内表面形成一道螺旋流道,外螺旋体的外螺槽与机头体的内表面也形成一道螺旋流道。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对薄膜出现熔体破裂的现象大大降低,挤出时薄膜稳定性好,比一般的模头稳定性提高一倍以上,没有物料的接合缝,薄膜厚度均匀,由原来的±10%提高到±6%,由此薄膜强度明显提高。文档编号B29C49/04GK202219587SQ20112033584公开日2012年5月16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24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24日专利技术者杨敬 申请人:莱芜市鲁冠塑料机械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敬
申请(专利权)人:莱芜市鲁冠塑料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