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盘绕装置,该盘绕装置固定在基架上,该盘绕装置包括盘绕转轴(1),所述盘绕转轴(1)绕其旋转轴线可旋转地固定在所述基架上,所述盘绕装置还包括压紧机构和将所述压紧机构朝向所述盘绕转轴(1)偏压的压力件(2)。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盘绕装置能够在缠绕软管时自动将软管压紧,从而使软管紧密地排列,而且上述过程不需要人工的辅助,提高了软管释放和收起的效率,即节省了人力又提高了整体效率。(*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盘绕装置,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缠绕软管的盘绕装置,以及一种下水道疏通清洗车,该下水道疏通清洗车包括本技术的盘绕装置。
技术介绍
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常常有需要用到长的软管的场合。例如在需要远距离地输送水的实际应用中,尤其是临时性使用软管时,只是暂时性地将软管展开,当输送工作结束后则需要将软管收拢并存放起来。通常地,用卷轴或者卷盘等盘绕装置来收纳软管,通过盘绕装置的顺时针或逆时针的转动,来将软管一层层地缠绕在盘绕装置上。这样存放软管不但占用空间比较小,而且还便于再次使用。例如在下水道疏通清洗装置中,需要将很长的软管缠绕在盘绕装置上,在使用时旋转盘绕装置来使软管从盘绕装置上释放出来以供使用。虽然通过上述盘绕装置的旋转来释放或收起软管的方法很方便,但是在盘绕装置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时,软管在释放或收起时常常发生排列不紧凑,容易松散的现象,这就需要操作人员手动地辅助,以将软管排列紧凑,这就会大大影响软管的释放和收起的效率, 从而影响整体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盘绕装置,该盘绕装置在旋转以缠绕软管时能够自动将软管压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盘绕装置,该盘绕装置固定在基架上,该盘绕装置包括盘绕转轴,所述盘绕转轴绕其旋转轴线可旋转地固定在所述基架上,其中,所述盘绕装置还包括压紧机构和将所述压紧机构朝向所述盘绕转轴偏压的压力件。优选地,所述压紧机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形成为沿所述盘绕转轴的旋转方向的弧形,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相对的两端之间分别连接有第一压杆和第二压杆,所述第一压杆和第二压杆平行于所述盘绕转轴的旋转轴线。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连接有平行于所述盘绕转轴的旋转轴线的横梁,所述横梁设置在所述第一压杆和第二压杆之间,所述压力件与所述横梁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的弧形的半径小于所述盘绕转轴的半径。优选地,所述第一压杆和第二压杆通过球轴承与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连接。优选地,所述横梁焊接到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上。优选地,所述压紧机构还包括压力杠杆,该压力杠杆的一端通过销轴与所述横梁连接,所述压力杠杆另一端通过销轴连接到所述基架上,所述压力件的一端通过销轴连接到所述压力杠杆上,所述压力件的另一端通过销轴连接到所述基架上。优选地,所述压力件为液压缸或气压缸。优选地,所述压力杠杆的数目为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横梁的两端。另外,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下水道疏通清洗车,该下水道疏通清洗车能够自动地释放和收起软管。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下水道疏通清洗车,所述下水道疏通清洗车包括根据本技术所述的盘绕装置,该盘绕装置安装在所述下水道疏通清洗车的车体上,所述软管盘绕在所述盘绕装置上。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的盘绕装置能够在缠绕软管时自动将软管压紧, 从而使软管紧密地排列,而且上述过程不需要人工的辅助,提高了软管释放和收起的效率, 即节省了人力又提高了整体效率。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附图说明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盘绕装置的侧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盘绕装置的主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盘绕转轴2压力件31第一支撑板 32第二支撑板33第一压杆;34第二压杆35横梁36压力杠杆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本技术提供一种盘绕装置,该盘绕装置固定在基架上,该盘绕装置包括盘绕转轴1,所述盘绕转轴1绕其旋转轴线可旋转地固定在所述基架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盘绕装置还包括压紧机构和将所述压紧机构朝向所述盘绕转轴1偏压的压力件2。本技术的盘绕装置具有用于缠绕软管的盘绕转轴1,用于将该盘绕转轴1压紧的压紧机构,和通过向所述压紧机构施加压力而压到盘绕转轴上的压力件2。这样,当将软管缠绕到盘绕转轴1上时,可以通过该压紧机构和压力件2将软管自动地压紧到盘绕转轴1上,从而可以自动地进行压紧和释放,不需要人工辅助,提高了软管释放和收起的效率,即节省了人力又提高了整体效率。优选地,所述压紧机构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撑板31和第二支撑板32,所述第一支撑板31和第二支撑板32形成为沿所述盘绕转轴1的旋转方向的弧形,所述第一支撑板 31和第二支撑板32相对的两端之间分别连接有第一压杆33和第二压杆34,所述第一压杆 33和第二压杆34平行于所述盘绕转轴1的旋转轴线。上述为本技术的压紧机构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支撑板314和第二支撑板32在所述盘绕转轴1的缠绕曲面的宽度方向上对称地设置,该第一支撑板31 和第二支撑板32的两端分别相对地设置,在该相对的两端之间分别连接有第一压杆33和第二压杆34,该第一压杆33和第二压杆34平行于所述盘绕转轴的旋转轴线,也就是垂直于软管的长度方向、沿着所述盘绕转轴1的缠绕曲面的宽度方向设置。这样,当软管缠绕或释放时,该第一压杆33和第二压杆34就将软管压紧到盘绕转轴1上。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优选实施方式中用相互平行的第一压杆33和第二压杆34来压紧软管,但是从达到使用目的而言,可以只用一个压杆也能够压紧软管,但是通常一个压杆的结构不够稳定,因此通常采用上述两个支撑板和两个压杆组成的平行四边形结构来更加稳定的压紧软管。当然,本技术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通过稳定地固定的一个压杆的压紧机构,或者形成为三角形等其他形状甚至不规则形状的压紧机构的实施方式,上述仅提供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板31和第二支撑板32之间连接有平行于所述盘绕转轴1 的旋转轴线的横梁35,所述横梁设置在所述第一压杆33和第二压杆34之间,所述压力件2 与所述横梁35连接。在上述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中,第一支撑板31和第二支撑板32起到连接作用,第一压杆33和第二压杆34起到压紧软管的作用,无论压力件2与支撑板或压杆连接,都无法使压力均勻的分布,为了使上述压紧机构能够将压力件2的压力均勻的分布在软管上,优选地,在第一压杆33和第二压杆34之间平行地设置横梁35,这样压力件2的压力作用在横梁35上,并通过横梁35、第一支撑板31和第二支撑板32传递到第一压杆33和第二压杆34上。因此,通常该横梁35不直接与软管接触,而且优选地设置在第一压杆33和第二压杆34的中间,从而使压力的传递更加均勻。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板31和第二支撑板32的弧形的半径小于所述盘绕转轴1 的半径。由于两个支撑板的弧形的半径小于盘绕转轴1的半径,所以两个支撑板相对于盘绕转轴1拱起,所以只有分别设置在第一支撑板31和第二支撑板32两端之间的第一压杆 33和第二压杆34与盘绕转轴1上的软管接触,而设置在第一压杆33和第二压杆34之间的横梁35不与软管接触。这样,在软管释放和缠绕时只与第一压杆33和第二压杆34接触, 从而够减小软管收放时的摩擦力。优选地,所述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立荣,彭旭,邓昌宝,
申请(专利权)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