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过滤装置的改良结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34157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气体过滤装置的改良结构,包括一框体组、一滤网片组、一排气套件,其中该框体组包含分别具有一顶面及底面的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而该滤网片组包含第一网片及第二网片,分别装设于该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上,该第一框架具有至少两个组装凸部,分别凸设于该第一框架的顶面,用以组装于该第二框架的配合部,其中该第一网片与第二网片借该组装凸部的设置得以分隔,而形成无阻碍的流动空间,使空气经过该滤网片组的流动路径并不被限制或阻隔,因此可流通较大的空气量,而可大幅提升气体过滤装置的改良结构的过滤效果。(*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关于一种过滤装置的改良结构,特别是指一种用于提高过滤后 的进气量的气体过滤装置的改良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用于气体过滤的过滤装置,通常是由具有绵密的网格状或称平板膜状 的过滤片作为遮拦气体中杂质的媒介,以获得干净清新的空气,而为了达到较 佳的过滤效果,采用多片数的过滤片方式组装,如此空气经过层层的过滤片而 可将掺杂于气体中的游离粒子有效地遮拦于过滤片上,然而每一片平板膜状过 滤片的层叠组装,通常必须另以分隔架设于网格状的滤片间作为分隔并用以叠 合每一片过滤片,然而,该分隔架的设置却也阻隔并妨碍了空气流动的路线, 而减少经过滤后的进气量,降低气体过滤装置的改良结构的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体过滤装置的改良结构,能使流 通空气不受阻碍,并可提升过滤空气效果。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气体过滤装置的改良结构,包括 一框体组、 一滤网片组、 一排气套件,其中该框体组包含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 而该滤网片组包含第一网片及第二网片,分别装设于该第一及第二框架上,该 第一框架具有至少两个组装凸部,该组装凸部具有上,下表面,分别凸出于该 第一框架的顶面及底面,而第二框架上设有配合部,该第一网片与第二网片借 该组装凸部的设置得以分隔,而形成无阻碍的流动空间。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使得空气经过滤网片组的流动路径并不被限制或 阻隔,因此可流通较大的空气量,而可大幅提升气体过滤装置的改良结构的过 滤效果。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实现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请 参阅以下有关本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相信本技术的目的、特征与 特点,应当可由此得到深入且具体的了解,然而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 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实用新 型的技术方案及其他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附图中,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气体过滤装置的改良结构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图1的数个气体过滤装置的改良结构的组合图。 图3为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组合后的俯视图。 图4为图3沿4-4方向的剖面图。 图5为第一框架的另一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为说明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手段、结构特征及其所达成的目的及功 效,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请参阅图1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本技术气体过滤装置的改良 结构1包括一框体组2、 一滤网片组3、 一排气套件4及由该滤网片组3形成 的无阻碍流通空间32,其中该框体组2呈四方形状,可由塑胶材料或具有可 压縮的韧性材料一体成形制成,该框体组2包含具有相同大小的第一框架20 及第二框架21,该第一框架20具有一顶面200、一底面201及分别设置于四 个角落的组装凸部202,该组装凸部202的上、下表面(未标号)突出于该第一 框架20的顶面200及底面201,且每个组装凸部202上设有一穿透其内部的 装配孔213,该第二框架21具有一顶面210及一底面211,于对应该组装凸部 202处设有一配合部212,该配合部212上也相对设有装配孔213。一滤网片组3,可为具有过滤气体效果的高密度不织布或棉布等材质,包 含第一网片30及第二网片31,分别密合贴附于该第一框架20及第二框架21 的框体上,以形成完整的过滤面积,该密合贴附的方法可采胶粘方式涂部于结合处或其他可以形成稳固附着的方式,此外,为提高滤网片组3与框体组2贴合的强度及强化滤网片组3的张力支撑,于此较佳实施中,该第一框架20 及第二框架21向内延伸出一复数的支撑架301,该支撑架301的一侧和该第 一网片30及第二网片31相互贴合,且该支撑架301之间一体延伸形成一格栅 片302,可再进一步强化该第一网片30及第二网片31的支撑张力。一排气套件4装设于该第一框架20的四个组装凸部202上,而对应该排 气套件4的该组装凸部202及配合部212上设有一通气孔203,该排气套件4 包含一套管41对应并相通于该通气孔202上,用以排出经过滤后的气体。参阅图2-5,为稳固本技术气体过滤装置的改良结构的组装,该第一 框架20的底面201环绕凹设有一封槽204 (参阅图5),而该第二框架21的顶 面210相对该封槽204凸设有一密封条304 (参阅图1),该密封条304可密 合地填入该封槽204(参阅图4),这样,该第一框架20及第二框架21的组装, 可借由铆接方式(未图示),由铆钉铆接于各组装凸部202及配合部212的装 配孔213,而该密封条304以高周波接合方法和该封槽204接合为一体,组装 完成后的第一及第二框架20、21,其上分别贴附有第一网片30与第二网片31, 而由于该组装凸部202的凸高设置,该第一网片30与第二网片31得以分隔, 而形成前述的流动空间32,参阅图4,该流动空间32之间并无现有会阻碍流 通动线的分隔物,故空气经过该流动空间32的流动路径并未被限制或阻隔, 因此可流通较大的空气量,并大幅提升气体过滤装置的改良结构的过滤效果, 而过滤后的干净气体可经由该通气孔203从该排气套件41排出。由前述说明可知,本技术气体过滤装置的改良结构1可经由该滤网片 组3形成的流通空间32大量地过滤气体,而为了避免因气体流速可能造成该 第一框架20与第二框架21的相互干扰,该第一框架20的底面201上进一步 设有一小型的抵靠件22 (参阅图5),可用以抵靠于该第二框架21,另外值得 注意的是本技术也可由数组的该框体组2及滤网片组3依前述的组装方式 组成,参阅图2,数组组装时,该第一框架20的顶面200相对该第二框架21 的底面211 ,每一组的过滤装置同样是借由该组装凸部202与该配合部212的 装配孔213装配组装,且各组过滤装置间皆形成一无阻碍的该流通空间32, 如此多组多层片的气体过滤,可达更佳的过滤效果。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气体过滤装置的改良结构确已符合新型专利的要件,依法提出专利申请。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凡是依据本 技术所做的各种修饰与变化都应属于本技术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气体过滤装置的改良结构,包括一框体组,包含可相互组合的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该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分别具有一顶面及底面,其中该第一框架上设有至少两个组装凸部,而该第二框架对应该组装凸部设有一配合部;一滤网片组,包含第一网片及第二网片,分别装设于该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的框缘上;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网片及该第二网片相隔形成一无阻碍的流通空间。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过滤装置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 一框架及第二框架进一步向内延伸出一复数的支撑架,该支撑架的一侧可贴合 于该滤网片组。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体过滤装置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数 个支撑架之间形成一格栅片,该格栅片一体延伸出该支撑架,其一侧可贴合于 该滤网片组。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体过滤装置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 撑架上设有至少一个抵靠件,该抵靠件凸设于该流通空间内。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过滤装置的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组 装凸部为四个,分别装设于该第一框架的角落。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气体过滤装置的改良结构,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气体过滤装置的改良结构,包括: 一框体组,包含可相互组合的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该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分别具有一顶面及底面,其中该第一框架上设有至少两个组装凸部,而该第二框架对应该组装凸部设有一配合部; 一滤网片组,包含第一网片 及第二网片,分别装设于该第一框架及第二框架的框缘上;其特征在于: 该第一网片及该第二网片相隔形成一无阻碍的流通空间。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青卫
申请(专利权)人:亚卫林工业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