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5.8米超高外爬架,包括主体框架、固定连接在主体框架上的脚手架、以及连接在主体框架与建筑结构之间的附着支撑装置和同步升降装置,所述主体框架包括横向设置的支承框架和固定连接在支承框架上的竖向间隔分布的主框架,所述支承框架固定放置在辅助架上,辅助架又固定连接在上下层建筑结构之间的内架上;所述辅助架包括横杆、挑杆、斜撑杆、斜拉杆、减力杆和扫地杆。本外爬架是一种操作简单快捷、安全性能高、稳定性强的超高外架,其通过电动葫芦和辅助架,使整个导轨式外爬架的安全性、稳定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可以应用在5.8米层高的建筑物上。(*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导轨式外爬架。
技术介绍
导轨式外爬架是一种以多层附着并相互约束的竖向导轨作为爬升机构、并具有防坠安全保障的附着升降脚手架,其已在国内外多项工程中应用,并获得了用户的大量好评。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开发的关键阶段,国内高档写字楼、餐饮等超高层建筑陆续涌现,楼层的高度也逐渐提升,尤其是在层高为5. 8米的建筑物的施工中,往往会要求导轨式外爬架突破原有的常规防护高度,但如果突破原有的常规防护高度,则导轨式外爬架的安全性、稳定性会大大降低,并且出现操作难度增大的缺陷,所以截至目前为止,现有的导轨式外爬架不适用于层高为5. 8米的建筑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5. 8米超高外爬架,要解决传统的导轨式外爬架不适用于层高为5. 8米的建筑物的技术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5. 8米超高外爬架,连接在层高为5. 8米的建筑物上,包括主体框架、固定连接在主体框架上的脚手架、以及连接在主体框架与建筑结构之间的附着支撑装置和同步升降装置,所述主体框架包括横向设置的支承框架和固定连接在支承框架上的竖向间隔分布的主框架,所述附着支撑装置的外端与主框架配合连接,附着支撑装置的内端与建筑结构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框架固定放置在辅助架上,辅助架又固定连接在上下层建筑结构之间的内架上。所述辅助架包括横杆、挑杆、斜撑杆、斜拉杆、减力杆和扫地杆,所述挑杆的内端与内架连接,挑杆的外端悬挑在建筑结构外,所述横杆连接在挑杆之间,所述斜撑杆连接在挑杆与挑杆下方的内架之间,所述斜拉杆连接在挑杆与挑杆上方的内架之间,所述扫地杆连接在斜撑杆与内架之间,所述减力杆连接在扫地杆与内架之间。所述建筑结构与支承框架之间连接有钢丝绳,钢丝绳上设有螺旋扣。所述脚手架上搭放有踢脚板。所述主框架通过提升主梁和U型螺栓与支承框架连接,提升主梁的内端部上焊接连接有提升环,所述同步升降装置连接在提升环与建筑结构之间。所述同步升降装置包括有提升吊环和电动葫芦,其中提升吊环的上端与建筑结构连接,提升吊环的下端通过电动葫芦与提升环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本技术是一种操作简单快捷、安全性能高、稳定性强的超高外架,其通过电动葫芦和辅助架,使整个导轨式外爬架的安全性、稳定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本技术应用在层高为5. 8米的建筑物上,其突破了其原有的常规防护高度, 不但能够更好更快更安全地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安全防护,而且还具有操作简单方便、提升3速度快、可大大减少脚手架的数量、可缩短工程总工期的特点。本技术利用附墙支撑装置的拉结来确保其爬升及附着受力的整体稳定性能, 同时适当的增加附墙支撑装置的数量(即增加脚手架附着受力点),克服了现场操作工艺复杂、实际操作难度大的缺点,提升了整体构件的整体爬升性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主体框架与建筑结构连接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左视示意图。图3是主框架与支承框架连接的立体示意图。图4是主体框架与附着支撑装置连接的示意图。图5是支承框架通过辅助架安置在建筑结构上的示意图。附图标记1 一建筑结构、2 —主框架、3 —支承框架、4 一附着支撑装置、5 —脚手架、6 —辅助架、6. 1 一横杆、6. 2 一挑杆、6. 3 一斜撑杆、6. 4 一斜拉杆、6. 5 一减力杆、6. 6 一扫地杆、7 —提升主梁、8 — U型螺栓、9 一提升环、10 —电动葫芦、11 一提升吊环、12 —螺旋扣、13 —踢脚板、14 一内架、15 —钢丝绳。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参见图1-4所示,这种5. 8米超高外爬架,连接在层高为5. 8米的建筑物上,包括主体框架、固定连接在主体框架上的脚手架5、以及连接在主体框架与建筑结构1 之间的附着支撑装置4和同步升降装置,所述主体框架包括横向设置的支承框架3和固定连接在支承框架3上的竖向间隔分布的主框架2,所述附着支撑装置4的外端与主框架2配合连接,附着支撑装置4的内端与建筑结构1固定连接。所述主框架2通过提升主梁7和 U型螺栓8与支承框架3连接,提升主梁7的内端部上焊接连接有提升环9,所述同步升降装置连接在提升环9与建筑结构1之间。所述同步升降装置包括有提升吊环11和电动葫芦10,其中提升吊环11的上端与建筑结构1连接,提升吊环11的下端通过电动葫芦10与提升环9连接。所述建筑结构1与支承框架3之间连接有钢丝绳15,钢丝绳15上设有螺旋扣12。所述脚手架5上搭放有踢脚板13。参见图5,所述支承框架3固定放置在辅助架6上,辅助架6又固定连接在上下层建筑结构之间的内架14上。辅助架6包括横杆6. 1、挑杆6. 2、斜撑杆6. 3、斜拉杆6. 4、减力杆6. 5和扫地杆6. 6,所述挑杆6. 2的内端与内架14连接,挑杆6. 2的外端悬挑在建筑结构1外,所述横杆6. 1连接在挑杆6. 2之间,所述斜撑杆6. 3连接在挑杆6. 2与挑杆下方的内架14之间,所述斜拉杆6. 4连接在挑杆6. 2与挑杆上方的内架14之间,所述扫地杆6. 6 连接在斜撑杆6. 3与内架14之间,扫地杆6. 6可以加强5. 8米超高外爬架的卸荷,所述减力杆6. 5连接在扫地杆6. 6与内架14之间,减力杆6. 5可确保辅助架的整体稳定性,确保辅助架不失稳。本实施例中,所述主框架以Φ48πιπιΧ3. 5mm钢管和2[6. 3槽钢作为弦杆, Φ32πιπιΧ3.0πιπι钢管为腹杆,焊接成强度大、刚度好的主框架标准节(分底节和标节)。每节底节长2. 9m,其底部焊接有提升横梁,以方便与支撑框架连接,另一端焊接法兰盘,也方便与标节连接;底部提升横梁上焊接有提升环,在外架运行时用来挂葫芦钓钩。每节标节长3. 6m,两端均焊接法兰盘以方便连接。标准节之间通过法兰盘用螺栓连接。槽钢的开口槽与附着支撑装置上的导向爪相配合,起导向防倾作用;槽钢的翼缘板上焊有防坠齿, 它与附着支撑装置上的防坠杆相配合,起固定脚手架和防坠作用。这样,主框架通过设在建筑物上的附着支撑装置,将荷载传给建筑物。所述支承框架以048mmX3.5mm钢管和 70mmX50mmX5mm的矩管为弦杆,Φ32πιπιΧ3. Omm钢管为腹杆焊接成强度、刚度都好的片式桁架,使用是用特制腹杆将每两片同规格桁架连接起来,直接承受相邻主框架之间脚手架传递的荷载,并通过U型螺栓将其传给主框架。所述附着支撑装置可为本技术提供稳定的支持系统和安全系统。附着支撑装置用型钢焊接成强度大、刚度好的钢架,分为标准附着支撑和加长附着支撑,使用时用2根 Μ33的螺栓通过设在建筑物上的预留孔将其固定在建筑物上,是整个脚手架的受力点。标准附着支撑直接使用其自带的撑腿在建筑物边梁或剪力墙上受力,加长附着支撑使用拉杆在下一层边梁上受力。附着支撑装置上还设有导向、防倾、防坠装置,与设在主框架上的导轨(即2 W. 3槽钢)配合,可起导向、防倾、防坠作用。防坠装置是利用棘轮棘爪的原理进行工作的,固定在导轨上的防坠齿相当于一直径无穷大的棘轮,固定在该装置上的防坠杆相当于棘爪,下降时防坠杆与铧建牌双动葫芦的起重链间用钢丝绳连接,正常运行时,该装置不起作用,脚手架可顺利通过;当起重链断裂或因其它原因葫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中,石立国,袁建华,罗艺,余德浩,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