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农业种植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小麦-玉米套作种植方法。该方法采用小麦种植带和玉米种植带交替方式,小麦先于玉米种植,小麦以种植4行为一带,带内第2行和第3行小麦之间行距为25-35cm,其余相邻两行小麦之间行距为20cm,两小麦带之间预留125-135cm宽的空行,用于种植玉米带,玉米以种植2行为一带,带内玉米之间行距为45cm,相邻的玉米和小麦间距为40-45cm。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种植方法减少了小麦种植行数并以宽窄行方式种植,玉米行距比原来减少5cm,由此增大了小麦和玉米的间距,优化了小麦和玉米共生期的种植环境,减轻了小麦对玉米的荫蔽作用,同时提高了两者的单位产量和亩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农业种植
,特别涉及。
技术介绍
我国四川、贵州、云南、重庆等西南4省(市)人多地少,丘陵、山区旱地面积比重大,复种程度高,是我国南方典型的旱作多熟农业区。所谓复种是指一年内于同一田地上连续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如麦-玉一年二熟、麦-棉一年二熟、麦-稻-稻一年三熟等;此外,还有二年三熟、三年五熟等。在上茬作物收获后,除了采用直接播种下茬作物于前作物茬地上以外,还可以利用再生、移栽、套作等方法达到复种目的。小麦-玉米套作种植模式历史悠远,其中以中厢带型种植方法(带宽ail左右)为主,而中厢带型中以“双三0”种植方法(即2m开厢、小麦幅宽80cm,种5行,行距20cm,预留120cm翌年3月种2行玉米,玉米窄行带宽50cm)最具有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等优点, 2007,2008,2009和2010年被列为全国农业部主推技术。但是,在采用“双三0”种植方法的小麦-玉米共生期中,小麦对玉米苗期的荫蔽作用强,玉米幼苗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玉米的单位产量,同时,5行小麦均为等行距,中间行小麦生长处于严重的边际劣势,不同行间小麦长势差异大,群体质量差,后期中间行易倒伏,使得小麦的单位产量也不高,这两方面原因使两种作物的亩产不高。如果随意缩小小麦幅宽、减少行数、扩大小麦行距或增加玉米种植行数,又会使小麦、玉米种植环境不符合自然规律和作物生长特性,最后导致两种作物亩产出现下降的现象。这种牺牲某一作物而保证另一作物产量的种植方法限制了两种作物的经济效益,使得传统小麦-玉米套作种植方法下的作物单位产量不高,最终导致亩产不高,没有发挥套作种植模式高效利用资源的优势。此外,由于“双三0”种植方法中小麦行数过于紧密,使得依托“双三0”种植方法的农用机具的开沟器也间隔紧密,播种作业时开沟器很容易被残茬、杂草及大型土块堵塞, 机器通过性差,以致于排种不勻不畅,缺苗断垄现象和疙瘩苗多;其次,小麦幅宽太大,后期冠幅太宽,播种玉米时机械的操作不便利,甚至小型机械都无法驶入;第三,小麦和玉米的间距太小,小麦收获时玉米处于拔节期,小麦的机械化收获容易损伤玉米。因此,提供一种合理的小麦-玉米套作种植方法,对于同时提高玉米和小麦单位产量、两种作物亩产以及改善机械化耕作等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通过该方法合理地布局小麦和玉米,同时提高玉米和小麦的单位产量以及两种作物亩产。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采用小麦种植带和玉米种植带交替方式,小麦先于玉米种植,小麦以种植4行为一带,带内第2行和第3行小麦之间的行距为25-35cm,其余相邻两行小麦之间的行距均为20cm,两小麦带之间预留宽度为125-135cm的空行,用于种植玉米带,玉米以种植2行为一带,带内玉米之间的行距为45cm,相邻的玉米和小麦间距为 40-45cmo从作物生态适应性考虑,两种作物在同一地块上种植,在光照、温度、水分、土壤、 肥力等方面互补,玉米和小麦种植在同一地块上,只要进行合理的带状分布,行比配置,充分发挥两种作物之间的种间互惠,就能使两种作物同时获得较高产量,同时提高作物亩产。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双三0”套作种植方法中的问题,减少小麦种植带中小麦种植行数,由之前的5行减为4行,同时优化小麦的行距,使带内第2行和第3行小麦之间的行距为25-35cm,优选为30cm,其余各行小麦之间的行距为20cm,使得小麦以宽窄行的模式种植 (见图1)。宽窄行距配置可提高小麦群体通风透光能力,边际效应更为显著,解决了 “双三0,, 套作种植方法中小麦过密导致单位产量较低的问题,经大田试验验证,4行配置下的单位产量(kg/行)比原本5行的单位产量还要高;另一方面,宽窄4行配置下小麦幅宽减少5-15cm,而留给种植玉米的空行宽度则相应增加,这就意味着在原来的基础上小麦与玉米的间距加大,且玉米的行距由原来的 50cm减为45cm。小麦和玉米的间距决定着小麦对玉米荫蔽作用的强弱,此处是两种作物边行争夺阳光、养分、水分最激烈的地方。小麦与玉米之间的间距过小,就如同“双三0”套作种植方法中的那样,小麦对玉米有荫蔽作用,不利于玉米高产;间距过大又会造成用地浪费,且缩小小麦种植面积,不利于小麦高产。因此,本专利技术在对小麦采用宽窄行种植后,确定相邻玉米和小麦的间距为40-45cm,优选为42. 5cm。除了作物的行数、行距、间距是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因素外、作物的株距也是作物空间配置的基本要素,决定了作物的密度,田间布局的空间均勻性,同样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产量形成。在本专利技术所述种植方法中,小麦为条播,每米每行的基本苗为60-75苗,玉米的穴距为38cm,穴种双株。作为优选,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种植方法中,小麦于每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种,小麦品种为紧凑大穗型或半紧凑大穗型高产品种,如川麦42、绵麦367等;玉米于次年3月下旬育苗,4月上旬移栽,或3月下旬直播,玉米品种为株型较紧凑的品种,如成单30。农作物在同一地块上搭配种植,能充分利用土地、气候等条件,达到增产、高效种植的目的。在农业耗费上,根据物种间相生相克的原理进行合理搭配和种植,还可以有效减少一方或双方病虫害发作的几率,不只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产品的耗费,促进农产品增产、提质、增收,同时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本专利技术所述小麦-玉米套作种植方法与“双三0”套作种植方法的大田试验结果显示,采用本专利技术所述种植方法的小麦、玉米能够同时提高单位产量,特别是小麦在少种1行的前提下,仍然提高了其单位产量,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两种作物的亩产也得到提高。此外,按照本专利技术所述种植方法,可以使配套的农用机具减少1个开沟器,不仅减少了开沟阻力利于加大开沟深度,而且加大了中间两个开沟器的距离,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开沟器、排种器堵塞的现象,机械通过性增强。本专利技术所述种植方法减少小麦种植行数并以宽窄行方式种植,玉米行距也比原来减少5cm,由此增大了小麦和玉米的间距,优化了小麦和玉米共生期的种植环境,减轻了小4麦对玉米的荫蔽作用,同时提高了两者的单位产量和亩产。 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小麦-玉米套作种植方法示意图。图中所示为小麦带种植 4行小麦搭配玉米带种植2行玉米;其中,眷表示小麦,O表示玉米;A表示小麦种植带窄行行距;B表示预留的空行宽度;C既表示带内玉米之间的行距,也表示玉米种植带幅宽;D表示小麦种植带宽行行距;E表示相邻玉米和小麦的间距;F表示小麦种植带幅宽;G表示玉米穴距。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公开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借鉴本文内容,适当改进工艺参数实现。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有类似的替换和改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它们都被视为包括在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已经通过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相关人员明显能在不脱离本
技术实现思路
、精神和范围内对本文所述的方法和应用进行改动或适当变更与组合,来实现和应用本专利技术技术。在采用本专利技术所述种植方法过程中,可根据本领域公知的种植管理方法来种植小麦、玉米。下面结合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试验地点四川省射洪县。实施组小麦和玉米按两者种植带交替方式种植,小麦幅种植4行,其中第2行和第3行小麦之间的行距30cm,其余各行小麦之间的行距为20cm,小麦每行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麦-玉米套作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小麦种植带和玉米种植带交替方式,小麦先于玉米种植,小麦以种植4行为一带,带内第2行和第3行小麦之间的行距为 25-35cm,其余相邻两行小麦之间的行距均为20cm,两小麦带之间预留宽度为125-135cm的空行,用于种植玉米带,玉米以种植2行为一带,带内玉米之间的行距为45cm,相邻的玉米和小麦间距为40-45c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小麦种植带第2行和第3行小麦之间的行距为30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种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樊高琼,杨文钰,吴维雄,郑亭,陈溢,王小春,雍太文,李金刚,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农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