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朱方俊专利>正文

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管及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290693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25 23: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管及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器,水冷式臭氧发生管包括壳体、至少一个内电极体和与每个内电极体配套的外电极,在该壳体内形成有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所有外电极均竖直地设于第二腔室内,其上端开口和下端开口分别与第一腔室和第三腔室相通,内电极体穿设于外电极内,且与外电极之间有间隙,每个内电极体的接线端与所述高压接线柱电连接,还包括用于检测第三腔室内的回水水位的水位传感器。水冷式臭氧发生管采用此种结构,当进入第三腔室内的回水过多时,水位传感器触发,向电控装置发出信号,电控装置接收到信号后关闭电源,从而避免了因回水进入内电极体而损坏介电体,达到了保护臭氧发生器的目的。(*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用放电法制备臭氧的装置,尤其是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管及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器。
技术介绍
现有立式臭氧发生器包括臭氧发生管、电源、气源装置及电控装置等,其中,臭氧发生管主要由壳体、内电极(高压电极)、外电极(低压电极)及设于内电极与外电极之间的介电体组成,内电极体与外电极之间有放电间隙,用来使内电极体和外电极放电产生臭氧。 由于臭氧发生器主要用于水处理,在使用过程中,水将从出气口回流入第三腔室内,如果回流水过多,而进入介电体内,将导致介电体被高压电弧击穿,使臭氧发生器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管,其能避免进入的回水过多而损坏水冷式臭氧发生管。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水冷式臭氧发生管的臭氧发生器。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水冷式臭氧发生管,其包括壳体、至少一个内电极体和与每个内电极体配套的外电极,在该壳体内形成有由上至下的第一腔室、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在壳体的壁上设有与第一腔室相通的进气口和接线柱口、与第二腔室相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以及与第三腔室相通的出气口,高压接线柱从接线柱口穿入第一腔室内,所有外电极均竖直地设于第二腔室内,其上端开口和下端开口分别与第一腔室和第三腔室相通,内电极体穿设于外电极内,且与外电极之间有间隙,每个内电极体的接线端与所述高压接线柱电连接,还包括用于检测所述第三腔室内的回水水位的水位传感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出气口位于所述第三腔室的底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在所述第一腔室的顶部设有观察窗口和密封该窗口的堵头,该窗口的内壁设有内螺纹,该堵头的外壁设有与该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在所述接线柱口内嵌入有陶瓷体,所述接线柱穿过该陶瓷体。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内电极体包括内电极和套于该内电极外部的介电体,该介电体具有上端开口和下端开口,该内电极上端为接线端从介电体的上端开口伸出,在该介电体的下端开口内嵌有橡胶缓冲垫;还包括导电体,该导电体的一端位于所述介电体内,另一端从所述缓冲垫穿出。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内电极体包括内电极和套于该内电极外部的介电体,该介电体具有上端开口和下端开口,该内电极上端为接线端从介电体的上端开口伸出,在该介电体的下端开口内嵌有螺旋弹簧。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在所述内电极与所述介电体之间设有缓冲部件。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缓冲部件为网状结构。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缓冲垫呈筒状,该缓冲垫套设于所述内电极的外部。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臭氧发生器,其包括上述水冷式臭氧发生管及电控装置, 所述水位传感器与所述电控装置电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是( 1)本技术提供的臭氧发生管内电极体,在其第三腔室内装有用于检测回水水位的水位传感器,水位传感器与电控装置电连接,当进入第三腔室内的回水过多时,水位传感器触发,向电控装置发出信号,电控装置接收到信号后关闭电源,从而避免了因回水进入内电极体而损坏介电体,达到保护臭氧发生器的目的;(2)本技术提供的臭氧发生管内电极体,其内电极体的导电体的一端位于介电体内,另一端从缓冲垫穿出与壳体接触,从而将低电位引入介电体内并与内电极(高压电极)构成放电间隙和电弧燃烧间隙,使高压放电发生在内电极与导电体之间,进而保护缓冲垫免于烧伤损坏;(3)本技术提供的臭氧发生管内电极体,在其内电极体的内电极与介电体之间设有缓冲部件,可以避免在运输过程中内电极将介电体碰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水冷式臭氧发生管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I处的局部放大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1的臭氧发生管内电极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沿图3中A-A线的剖视图;图5是图3的仰视图;图6是本技术实施例2的臭氧发生管内电极体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壳体、11-壳体本体、1 Ia-进气口、1 Ib-接线柱口、1 Ic-进水口、Ild-出水口、lie-出气口、Ilf-安装口、12-下法兰盘、13-上法兰盖、13a-观察窗口、 13b-堵头、14-螺栓、15-上隔板、16-下隔板、17-第一腔室、18-第三腔室、19-第二腔室、 2-外电极、3-内电极体、31-内电极、31a-接线柱、32-介电体、33-缓冲部件、34-挡板、 35-缓冲垫、35a-导气槽、36-导电体、37-弹簧、4-电极连接线、5-高压接线柱、6-陶瓷体、 7-水位传感器。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1本技术的水冷式臭氧发生管的其中一个实施例如图1、2所示,水冷式臭氧发生管包括壳体1、内电极体3和外电极2,其中,壳体1包括上端开口的筒状壳体本体11、下法兰盘12及上法兰盖13,该下法兰盘12设于该壳体本体11的上端开口处,该上法兰盖13 与该下法兰盘12通过螺栓14连接,在该上法兰盖13上设有观察窗口 13a和堵头13b,该观察窗口 13a的内壁设有内螺纹,该堵头13b的外壁设有与该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现有技术中,观察窗口 13a通常采用玻璃窗结构,由于壳体1内的气压较高,玻璃易破裂,存在安全隐患,而且玻璃不易密封,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施例的堵头1 和观察窗口 13a之间通过螺纹配合,不仅安全性高,而且密封性能好。壳体本体11内固定有具有通孔的上隔板15和下隔板16,将壳体本体11的内腔分隔成第一腔室17、第二腔室19和第三腔室18,在第一腔室17的侧壁上设有与第一腔室17 相通的进气口 Ila和接线柱口 11b,接线柱口 lib内嵌入陶瓷体6,高压接线柱5穿过该陶瓷体6伸入第一腔室17内,在第二腔室19的侧壁上设有与第二腔室19相通的进水口 Ilc 和出水口 lld,在第三腔室18的侧壁上设有与第三腔室18相通的出气口 lie和用于安装水位传感器7的安装口 1 If,水位传感器7安装于安装口 1 If内,其与电控装置电连接,当进入第三腔室18内的回水过多时,水位传感器7触发,向电控装置发出信号,电控装置接收到信号后关闭电源,从而避免了因回水进入内电极体3而损坏介电体,达到自动保护的目的。出气口 lie设于第三腔室18的底面,当第三腔室18内存在回水时,有利于将回水排尽。外电极2为金属管,其竖直地设于第二腔室19内,外电极2的上、下两端分别与上隔板15和下隔板16焊接,且外电极2的开口与上隔板15上的通孔相对,下端开口与下隔板16上的通孔相对。使用时,第二腔室19内通入循环冷却水,冷却外电极2。 内电极体3穿设于外电极2内,其主要由内电极31、介电体32、缓冲垫35及导电体 36组成,其中,内电极31为金属管状电极,在其上端设有接线柱31a和挡板34,接线柱31a 的下端与内电极31焊接,上端通过电极连接线4与高压接线柱5连接,挡板34的直径大于介电体32的内径。介电体32为石英玻璃管,其具有上端开口和下端开口,内电极31从介电体32的上端开口插入。缓冲垫35呈上端直径小、下端直径大的阶梯形,其上端嵌入介电体32的下端开口内。在缓冲垫35的中部设有上下贯通的通孔,并在缓冲垫35的底面设有贯通整个底面的导气槽35a。导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方俊
申请(专利权)人:朱方俊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