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盘判别方法、光盘装置及集成电路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281046 阅读:1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9 21: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判别光盘的种类的光盘判别方法、光盘装置及集成电路。光盘判别方法包括:执行向用户数据区域内的指定的基准地址的搜寻动作的第一搜寻步骤(S3);执行从在第一搜寻步骤(S3)被搜寻过的基准地址向物理信息区域内的指定的目标地址的搜寻动作的第二搜寻步骤(S5);读取在第二搜寻步骤(S5)被搜寻过的位置的当前地址的地址读取步骤(S7);以及基于在地址读取步骤(S7)读取到的当前地址确定光盘的种类的光盘种类确定步骤(S8至S1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判别装入光盘装置的光盘的种类的光盘判别方法、光盘装置及集成电路,所述光盘装置对记录密度不同的多种光盘照射光束来读取记录在所述光盘中的信息或对所述光盘记录信息。
技术介绍
作为增大光盘的记录容量的方法,有光盘的高密度化和记录层的多层化。在从CD 到DVD、然后从DVD到蓝光盘(Blu-ray Disc)等记录容量增大的过程中,除了物镜的高数值孔径化及激光波长的短波长化等拾光器结构的变化之外,还通过使光盘的记录层接近表面等光盘构造的变化,来实现光盘的高密度化。近年来,随着再生信号处理技术的发展,在拾光器的光学系统结构及光盘的形状维持不变的情况下,便能够实现更高密度的信息记录或再生,提出了一种能够利用适应 Blu-rayDisc的光学系统记录或再生信息的、密度比Blu-ray Disc更高的光盘。若记录密度不同,则光盘上的地址与光盘上的实际半径位置之间的对应发生变化。为此,在记录密度不同的光盘被装入光盘装置的情况下,需要判别记录密度。以往,作为能够通过同一光学系统记录或再生信息并且记录密度不同的光盘,例如列举出1层DVD和2层DVD。1层DVD的记录容量为4. 7GBytes, 2层DVD的记录容量为 8. 5GBytes。2层DVD的一层的记录密度与1层DVD相差约10%。在这种情况下,记录层数与记录密度以1对1相对应,通过数出记录层数能够容易地判别记录密度。为此,在记录或再生信息之前,能够判别记录密度。若是Blu-ray Disc,则在光盘的内周部存在容纳有光盘固有的物理信息的物理信息区域,该物理信息区域以与用户数据区域不同的轨道间距(track pitch)及不同的地址格式而形成。通过再生物理信息区域的物理信息,能够得到装入光盘装置的光盘的记录层数及记录密度。另外,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方法,使拾光器向指定的半径位置移动,且使主轴马达以指定的旋转速度旋转,通过计测形成在光盘上的摆动沟槽(wobbling groove)的频率,在再生物理信息之前判别光盘的记录密度。另一方面,设想预先不能正确地数出记录层数的情况或无法正确地判别记录密度的情况。作为数出记录层数的方法,能够通过数出在激光器发光时让物镜接近光盘的记录层时所得到的聚焦误差信号(以下称为“FE信号”)来实现。但是,存在记录层数增加到3层及4层时难以正确地数出层数的情况。在使物镜高数值孔径化并且使激光波长短波长化的适应Blu-ray Disc的光学系统中,需要恰当地修正根据光盘的覆盖层的厚度而变化的球面像差。若修正球面像差使该球面像差针对多个记录层中的指定记录层成为最佳状态,则针对其他记录层出现较大的球面像差,导致从其他记录层得到的FE信号的振幅大幅劣化。4图6是表示1层光盘、2层光盘、3层光盘及4层光盘各自的表面及各记录层在厚度方向的配置的例子的图。2层光盘、3层光盘及4层光盘的结构为以作为距离表面最远的记录层的第一记录层所存在的位置为基准,依次配置第二至第四记录层。1层光盘具有第一记录层。2层光盘具有距表面(光入射面)最远的第一记录层及距表面最近第二记录层。3层光盘具有距表面最远的第一记录层、距表面第二远的第二记录层及距表面最近的第三记录层。4层光盘具有距表面最远的第一记录层、距表面第二远的第二记录层、距表面第三远的第三记录层及距表面最近的第四记录层。若考虑多层光盘的层构造与现有光盘的兼容性,则2层光盘、3层光盘及4层光盘以1层光盘的记录层所存在的第一记录层为基准配置第二至第四记录层。即,从2层光盘、 3层光盘及4层光盘各自的表面到第一记录层的距离与从1层光盘的表面到第一记录层的距离相同。图7及图8分别是表示修正球面像差使该球面像差在距离光盘的表面最远的记录层成为最佳,并在激光发光时让物镜接近光盘时检测出的FE信号的图。图7是表示从3层光盘检测出的FE信号的图,图8是表示从4层光盘检测出的FE信号的图。一般而言,若欲增加记录层数并减少各记录层的反射率的差,则反射率随着记录层数增加而降低。若包含如上所述的球面像差的影响,则存在FE信号的振幅小于表面的记录层。在图7中,FE信号201、202、203、204分别是在表面、第一记录层、第二记录层及第三记录层得到的FE信号。记录层的有无可通过FE信号的电平是否超过正侧检测阈值205 及负侧检测阈值206来判定。此时,包括与表面相应的FE信号在内,超过检测阈值的FE信号为四个,从而判定记录层为三层。在图8中,FE信号301、302、303、304、305分别是在表面、第一记录层、第二记录层、 第三记录层及第四记录层中得到的FE信号。记录层的有无可通过FE信号的电平是否超过正侧检测阈值205及负侧检测阈值206来判定。此时,在第四记录层得到的FE信号305未超过正侧检测阈值205及负侧检测阈值206。为此,包括与表面相应的FE信号在内,超过检测阈值的FE信号为四个,从而错误地判定记录层为三层。如上所述,若记录层数增加,则光盘距表面最近的记录层与光盘距表面最远的记录层之间的层间隔增大。因此,由球面像差引起的FE信号振幅的劣化进一步增大,在这种状态下,无法根据FE信号高精度地判别记录层数。通过反复对设想的每一记录层修正球面像差并且驱动物镜来测定FE信号的动作,能够提高记录层数检测的精度。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记录层数越多,测定动作花费的时间越长。另外,在记录密度的判别中,前述的计测摆动沟槽的频率的方法在记录密度差足够大的情况下能够判别。但是,若考虑拾光器的半径方向的移动精确度、主轴马达的旋转速度的误差及主轴马达的旋转波动的影响,则在记录密度差少的情况下,难以高精度地判别记录密度。下面,对在适应Blu-ray Disc的光学系统的光盘中进行进一步高密度化时的课题进行阐述。即使在记录密度不同的情况下,也希望光盘上的各种区域的配置与现有的光盘的5记录密度相适应。尤其是对于物理特性不同的区域,希望配置在大致相同半径位置。S卩,因为Blu-ray Disc的物理信息区域以与用户数据区域不同的轨道间距及不同的地址格式而形成,所以即使与用户数据区域同样地进行搜寻动作,也无法读取地址。为此,若记录密度不同的光盘的物理信息区域存在于与现有的光盘的记录密度不同的半径位置,则在错误地突入物理信息区域的情况下,有时不能读取地址,导致无法进行以后的动作。但是,若记录密度不同,在两个不同的半径位置的地址当然会变化。这意味着在以用户数据区域的最内周为基准时,在记录密度不同的光盘中,尽管物理信息存在于相同半径位置,但物理信息区域的地址不同。为了读出光盘上的信息,需要记录有作为读出对象的信息的地址信息。但是,在无法判别正确的记录密度时,无法正确地得到物理信息区域的地址。例如,假设装入光盘装置的光盘的记录密度为与实际的记录密度不同的记录密度,设定物理信息区域的地址并进行搜寻动作。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在被搜寻过的目的地不存在物理信息,因此无法得到装入的光盘固有的物理信息,从而无法进行以后的动作。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8-108400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判别光盘的种类的光盘判别方法、光盘装置及集成电路。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光盘判别方法,用于判别装入光盘装置的光盘的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岛本武史岸本隆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