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侯瑜专利>正文

单相无触点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278751 阅读:19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9 08: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单相无触点开关,属于电器开关制造技术领域;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可靠性的单相无触点开关;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双向可控硅SCR1的第一阳极A1与接线端子A相连,双向可控硅SCR1的第二阳极A2与接线端子D相连,双向可控硅SCR1的控制端G串接继电器J1的常开触点J1.2和电阻R1后与接线端子A相连;二极管D1、D2、D3、D4和电容C1组成桥式整流滤波电路,电容C1的两端并接有继电器J1的线圈J1.1,接线端子B串接电阻R2后与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之间的连线相连,接线端子C与二极管D3和二极管D4之间的连线相连;本发明专利技术适用于工厂、煤矿等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单相无触点开关,属于电器开关制造
,特别涉及一种大功率无触点开关。
技术介绍
目前,在大功率电器开关控制技术中,常见的有传统交流接触器、固态继电器、大功率双向可控硅等方案,已有设备中大部分采用交流接触器进行控制,由于交流接触器触点易损坏、线圈易烧坏等原因,需经常更换、维护,很麻烦;如果采用固态继电器、大功率双向可控硅等控制器件,需对控制电路大量变动,比较复杂,安装孔、散热器设置都是问题;同时,固态继电器、大功率双向可控硅等器件还有控制信号容易受干扰而误导通等固有缺陷很难克服。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可靠性的单相无触点开关。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单相无触点开关,包括双向可控硅SCR1、继电器Jl的线圈为Jl. 1,其常开触点为Jl. 2,电阻R1、R2,电容Cl,二极管D1、 D2、D3、D4,接线端子 A、B、C、D ;双向可控硅SCRl的第一阳极Al与接线端子A相连,双向可控硅SCRl的第二阳极A2 与接线端子D相连,双向可控硅SCRl的控制端G串接继电器Jl的常开触点Jl. 2和电阻Rl 后与接线端子A相连;所述二极管D1、D2、D3、D4和电容Cl组成桥式整流滤波电路,二极管Dl的正极并接二极管D3的正极后与电容Cl的一端相连,二极管Dl的负极串接二极管D2后与电容Cl的另一端相连,二极管D3的负极串接二极管D4后与电容Cl的另一端相连,电容Cl的两端并接有继电器Jl的线圈Jl. 1;所述接线端子B串接电阻R2后与二极管Dl和二极管D2之间的连线相连,接线端子C 与二极管D3和二极管D4之间的连线相连。所述继电器Jl的线圈Jl. 1的两端并接有由电阻R3和发光二极管LEDl串接组成的指示电路。所述双向可控硅SCRl的上方安装有散热器。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比现有的交流接触器工作寿命长,可靠性高,反应快,运行中无火花、无噪音、效率高,可直接代换;与现有的固态继电器、 大功率双向可控硅等控制方式相比,控制电路简单,抗干扰能力强,安装使用方便,可广泛推广应用。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应用接线示意图。图中1为单相无触点开关、2为负载、3为负载主电源、4为控制信号。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单相无触点开关,包括双向可控硅SCR1、继电器Jl的线圈为 Jl. 1,其常开触点为Jl. 2,电阻R1、R2,电容(1,二极管01、02、03、04,接线端子六、8、(、0;双向可控硅SCRl的第一阳极Al与接线端子A相连,双向可控硅SCRl的第二阳极A2 与接线端子D相连,双向可控硅SCRl的控制端G串接继电器Jl的常开触点Jl. 2和电阻Rl 后与接线端子A相连;所述二极管D1、D2、D3、D4和电容Cl组成桥式整流滤波电路,二极管Dl的正极并接二极管D3的正极后与电容Cl的一端相连,二极管Dl的负极串接二极管D2后与电容Cl的另一端相连,二极管D3的负极串接二极管D4后与电容Cl的另一端相连,电容Cl的两端并接有继电器Jl的线圈Jl. 1;所述接线端子B串接电阻R2后与二极管Dl和二极管D2之间的连线相连,接线端子C 与二极管D3和二极管D4之间的连线相连。所述继电器Jl的线圈Jl. 1的两端并接有由电阻R3和发光二极管LEDl串接组成的指示电路。本专利技术单相无触点开关1整体封装在一个长方形模块内,接线端子安装在模块侧面,与现有的交流接触器的接线端子设置方式相同,模块的尺寸与现有的交流接触器系列安装尺寸相同,所述双向可控硅SCRl的上方安装有散热器。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应用接线示意图,与现有的交流接触器接线方法相似,使用时,单相无触点开关1的接线端子A与负载主电源3的一端相连,接线端子D串接负载2后与负载主电源3的另一端相连;接线端子B、C与控制信号4相连,控制信号4的电压为220伏, 若控制信号电压为12V、36V等电压时,调整模块内电阻R2大小以适应。本专利技术中,当接线端子B、C输入控制信号4的220V交流电后,经限流电阻R2限流、桥式整流电路整流、电容Cl滤波,输出的低压直流电进入小型继电器Jl的线圈Jl. 1使继电器Jl动作,其常开触点Jl. 2闭合,触发双向可控硅SCRl导通,负载2工作,同时,发光二极管LEDl亮,显示模块处于导通状态;控制信号4无电流输入时,双向可控硅SCRl截止, 负载2停止工作。上述双向可控硅SCRl的选择,应与负载2功率相适应并留有一定安全余量,双向可控硅SCRl应安装相应的散热片。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无触点开关,比现有的交流接触器工作寿命长,可靠性高,反应快,运行中无火花、无噪音、效率高;由于采用了小型继电器控制双向可控硅SCRl的导通与截止,对控制信号4的抗干扰能力大大增强,明显优于现有的双向可控硅、固态继电器的常规控制电路;本专利技术单相无触点开关1的安装尺寸与现有的交流接触器安装尺寸系列标准相同,控制电压相同,可直接代换。权利要求1.单相无触点开关,包括双向可控硅SCR1、继电器Jl的线圈为Jl.1,其常开触点为 Jl. 2,电阻 R1、R2,电容(1,二极管01、02、03、04,接线端子六、8、(、0;其特征在于双向可控硅SCRl的第一阳极Al与接线端子A相连,双向可控硅SCRl的第二阳极A2与接线端子D相连,双向可控硅SCRl的控制端G串接继电器Jl的常开触点 Jl. 2和电阻Rl后与接线端子A相连;所述二极管D1、D2、D3、D4和电容Cl组成桥式整流滤波电路,二极管Dl的正极并接二极管D3的正极后与电容Cl的一端相连,二极管Dl的负极串接二极管D2后与电容Cl的另一端相连,二极管D3的负极串接二极管D4后与电容Cl的另一端相连,电容Cl的两端并接有继电器Jl的线圈Jl. 1;所述接线端子B串接电阻R2后与二极管Dl和二极管D2之间的连线相连,接线端子C 与二极管D3和二极管D4之间的连线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相无触点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Jl的线圈Jl.1的两端并接有由电阻R3和发光二极管LEDl串接组成的指示电路。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单相无触点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可控硅SCRl的上方安装有散热器。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单相无触点开关,属于电器开关制造
;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高可靠性的单相无触点开关;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双向可控硅SCR1的第一阳极A1与接线端子A相连,双向可控硅SCR1的第二阳极A2与接线端子D相连,双向可控硅SCR1的控制端G串接继电器J1的常开触点J1.2和电阻R1后与接线端子A相连;二极管D1、D2、D3、D4和电容C1组成桥式整流滤波电路,电容C1的两端并接有继电器J1的线圈J1.1,接线端子B串接电阻R2后与二极管D1和二极管D2之间的连线相连,接线端子C与二极管D3和二极管D4之间的连线相连;本专利技术适用于工厂、煤矿等领域。文档编号H03K17/72GK102412819SQ201110405870公开日2012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8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8日专利技术者侯瑜, 梁鑫 申请人:侯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侯瑜梁鑫
申请(专利权)人:侯瑜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