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273110 阅读:1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5 21:34
一种固定机构,用以将一待固定物固定于一本体上。固定机构包括一钳制结构、一定位柱以及一缓冲结构。钳制结构连接于待固定物上,且具有一穿孔。定位柱连接于本体上。缓冲结构具有一环绕于缓冲结构的沟槽、一位于缓冲结构的下表面的定位洞以及数个位于定位洞的侧壁的凸出部。钳制结构的穿孔可卡合于沟槽内,并且定位柱可插入定位洞,使凸出部与定位柱相啮合,藉此,待固定物可固定于本体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关于一种固定机构,尤其指一种固定一待固定物至一本体的固定机构。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都需要配置扬声器,例如MP4播放器、 电视、液晶显示器、手机、个人数位助理及笔记型电脑等,除了可提供高画质的影像之外,还可搭配扬声器所播放出的声音,以同时感受到具有声光效果的媒体资讯。请参考图1与图2,图1为习知扬声器示意图,图2为习知固定机构示意图。如图 1所示,习知扬声器10具有一基板12,且基板12为一长方形的平板结构。如图2所示,习知固定机构16由二夹附结构18所构成,且各夹附结构18分别包括一卡槽20以及数条肋条22,其中各卡槽20分别具有一开口 24,且开口 M彼此面对设置,而肋条22分别设于各开口 M内的侧壁上。并且,卡槽20与肋条22从一壳体14上延伸出,并与壳体14同时形成,因而可固定于壳体14上。请参考图3,并一并参考图2。图3为将习知扬声器固定于习知固定机构上的示意图。如图2与图3所示,卡槽20的开口 M的宽度d2约略与基板12的厚度dl相同,使基板12可插入卡槽18的开口 M内,并藉由各开口 M内的肋条22啮合,将基板12固定于卡槽18内。此外,开口 M底部之间距约略与基板12的一侧边的长度约略相同,使基板12可固定于卡槽18之间,藉此习知扬声器10可稳固地固定于壳体14上。一般而言,习知扬声器10在运作时会播放出声音,因而产生振动。然而,由于习知夹附结构18与壳体14同时形成,且由塑胶所构成,而具有一定的硬度,因此,若壳体为用于组装液晶显示器的外壳时,扬声器的振动亦容易使得扬声器与夹附结构18松脱。所以,提供一固定机构来解决扬声器振动而与夹附结构18松脱的问题,实为业界努力的目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固定机构,以解决扬声器振动而与壳体松脱的问题。为达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固定机构,用以将一待固定物固定于一本体上,且待固定物具有一第一侧与一第二侧。固定机构包括一第一钳制结构、一第一定位柱、 一第一缓冲结构以及一固定结构。第一钳制结构连接于待固定物的第一侧上,且第一钳制结构具有一第一穿孔。第一定位柱连接于本体上。第一缓冲结构具有一第一沟槽、一第一定位洞以及数个第一凸出部。第一沟槽环绕于第一缓冲结构的一侧壁,使第一钳制结构的第一穿孔卡合于第一沟槽内,以将待固定物的第一侧固定于第一缓冲结构上。第一定位洞位于第一缓冲结构的一下表面,第一凸出部位于第一定位洞的一侧壁,且第一定位洞用于卡合第一定位柱,并利用第一凸出部与第一定位柱相啮合,使第一缓冲结构固定于第一定位柱上。固定结构将待固定物的第二侧固定于本体上。本专利技术于待固定物的至少一侧固定一由缓冲材料构成的缓冲结构,并利用于缓冲结构的下表面设置定位洞,使本体上的定位柱可插入定位洞,且藉由凸出部使缓冲结构固定于定位柱上。藉此,可将待固定物固定于本体上,并且若待固定物产生振动时,缓冲结构可吸收从待固定物传来的振动,而不致于传递至本体上,进而可解决本体产生共振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习知扬声器示意图。图2为习知固定机构示意图。图3为将习知扬声器固定于习知固定机构上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固定机构的侧视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待固定物设有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钳制结构与第二钳制结构的上视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缓冲结构的剖面示意图。图7为图4的固定机构沿着AA’线的剖面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固定机构的第一缓冲结构的另一实施态样。图9为本专利技术第二实施例的固定机构的侧视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的固定机构用以将一待固定物固定于一本体上。本体较佳为可显示影像的电子装置,例如MP4播放器、电视、液晶显示器、手机、个人数位助理及笔记型电脑等。本专利技术的本体并不以上述为限。请参考图4,图4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固定机构的侧视示意图。如图4所示,待固定物102具有一第一侧10 以及一第二侧102b,且第一侧10 与第二侧102b彼此相对。本实施例的固定机构100包括一第一钳制结构104、一第一定位柱106、一第一缓冲结构 108以及一固定结构110。第一钳制结构104连接于待固定物102的第一侧10 上,且第一定位柱106连接于本体112上。第一缓冲结构108用于连结待固定物102与本体112,使待固定物102的第一侧10 固定于本体112上。此外,固定结构110用于将待固定物102 的第二侧102b固定于本体112上。于本实施例中,固定结构110包括一第二钳制结构114、 一第二定位柱116以及一第二缓冲结构118。其中,第二钳制结构118连接于待固定物102 的第二侧102b上,且第二定位柱116连接于本体112上。第二缓冲结构118用于将第二钳制结构114固定于第二定位柱116上,并藉此将待固定物102固定于本体112上。为了清楚说明第一钳制结构与第二钳制结构,请参考图5,图5为本专利技术待固定物设有第一实施例的第一钳制结构与第二钳制结构的上视示意图。如图5所示,第一钳制结构104具有二第一钳臂120,分别从待固定物102的第一侧10 向外延伸,并且第一钳臂 120之间具有一第一穿孔122。其中,各第一钳臂120的一端连接在待固定物102上,且各第一钳臂120的另一端未连接在一起,而具有一第一开口 124,其宽度d3小于或等于第一穿孔122的孔径d4。第二钳制结构114具有二第二钳臂126,分别从待固定物102的第二侧 102b向外延伸,并且第二钳臂1 之间具有一第二穿孔128。其中,各第二钳臂126的一端连接在待固定物102上,且各第二钳臂1 的另一端未连接在一起,而具有一第二开口 130, 其宽度d5小于或等于第二穿孔128的孔径d6。此外,第一钳制结构104、第二钳制结构114以及待固定物102可为一体成型,但不限于此。并且,为了将待固定物102固定于本体112 上,第一钳制结构104与第二钳制结构114需由具有一定硬度的材料所构成,例如塑胶或金属,但本专利技术并不限于此。请参考图6,且请一并参考图4以及图5。图6为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第一缓冲结构的剖面示意图。由于第二缓冲结构与第一缓冲结构具有相同结构,因此以下描述以第一缓冲结构为例来做说明。如图4至图6所示,第一缓冲结构108具有一第一沟槽132以及一第一定位洞134。第一沟槽132环绕于第一缓冲结构108的一侧壁,因而构成一环状沟槽。 并且,第一缓冲结构108于第一沟槽132内的直径d7略等于第一穿孔122的孔径d4,而第一缓冲结构108于第一沟槽132外且平行于第一沟槽132的截面积大于第一穿孔122的面积,使第一钳制结构104可透过第一穿孔122卡合于第一沟槽132内,以便将待固定物102 的第一侧10 钳住于第一缓冲结构108上。另外,第一定位洞134位于第一缓冲结构108 的下表面,是由该第一缓冲结构108的下表面所围成的一区域,且第一定位洞134用于与第一定位柱106的顶端卡合。此外,第一缓冲结构108尚包括数个第一凸出部136,位于第一定位洞134的一环状侧壁上。于本实施例中,各第一凸出部136可为一环状结构,围绕于第一定位洞134的环状侧壁上,但不限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凸出部136亦可为凸块,位于第一定位洞134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宗颖吴昭雄
申请(专利权)人:瀚宇彩晶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