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护具之束紧结构,其构成包含第一、第二束板、第一、第二束带、若干主滑轮与副滑输,以及一线绳等构件。主要系将该第一、第二束带分别固定于该第一、第二束板背面之外侧端上,同时该第一、第二束板背面相对之内侧端板面上则形成有若干主轮孔与副轮孔,用以分别供主滑输及副滑轮设置,且各该主轮孔及副滑轮内壁面形成有二向外贯穿之线孔,用以供该线绳一端穿设。当该线绳依序由各该线孔穿入而环绕该等主滑轮及副滑轮后,即可令该第一、第二束板之间呈现活动式之调整结构,当该线绳被拉动时,能令该第一、第二束板间之距离拉近,以提升护具之束紧效果。(*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于人体护具之领域,特别系针对护具束紧之结构加以改良之创作。
技术介绍
一般人日常生活、工作或运动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碰撞、跌到的事情,进而造成手部、膝盖、脚踝、腰部,乃至肩颈等位置受到挫伤或扭伤等意外。而为了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或者受伤后针对受伤部位加以保护,一般都会在身体之特定部位套上一层护具。惟以对于腰部等较大部位而言,一般的护具其单层式的束紧结构产生的束紧效果并不佳,因此便有如请参阅图6所示之先前创作。请参阅图6所示,目前常见之辅助性腰背护具大多是由一弹性束体(91)配合若干肋条(9 及内束带(9 缝制而成,该弹性束体(91)上设有延伸之背片(94)以对应于使用者背部。其穿戴方式系先以该内束带(9 对腰部进行初步之束紧之动作后,再以该弹性束体(91)将整个腰部包覆固定,并藉该肋条(9 对人体之后腰部、下背部进行支撑。然而因为该内束带93本身结构仍系为弹性材质之束带体,所以并无法针对背部达到提升束紧效果之目的,而有加以改善之必要。有鉴于此,本创作人乃针对前述习用创作问题深入探讨,并藉由多年从事相关产业之研发与制造经验,积极寻求解决之道,经过长期努力之研究与发展,终于成功的开发出本创作护具之束紧结构,以改善习用创作之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创作之主要目的,系提供一种「护具之束紧结构」,其系令护具使用时,能具有独立束紧调整之结构设计,以确实提升束紧之功效。缘于达成上述之创作目的,本创作提供一种护具之束紧结构,其构成包含第一束板、第二束板、第一束带、第二束带、若干主滑轮与副滑输,以及一线绳等构件,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束板、第二束板系于相对端背面之板面上形成有若干主轮孔,用以分别供一主滑输设置,且各该主轮孔对应外端之内壁面处,形成有二向外贯穿之线孔,惟该第一束板端面之中间位置可不设主轮孔,但设有二相邻且呈二端贯穿之穿入孔,又该第二束板系于二侧邻近主轮孔之板面上分别设一副轮孔,用以供副滑轮枢设,且各该副轮孔内设有二穿线孔,其第一穿线孔系向外端贯穿,而第二穿线孔则朝向对应该第二束板之另一端贯穿, 令该第二穿线孔呈直线延伸相对;该第一束带及第二束带系具弹性之带体,该第一束带系结合固定于该第一束板另端,而第二束带则结合固定于该第二束板另端,且该第一束带、第二束带相对端之间,系可于使用时利用黏扣结构作快拆式之结合;该等主滑轮及副滑轮系分别枢设于主轮孔与副轮孔内,用以辅助该线绳的拉动;3该线绳系一端由该第一束板上一侧之穿入孔穿入后,再依序穿设各该线孔而环绕该等主滑轮及副滑轮,最后再由另一穿入孔穿入与该线绳另端结合。本创作护具之束紧结构系由第一束板、第二束板、第一束带、第二束带、若干主滑轮与副滑输,以及一线绳等构件组成。其中该第一束板、第二束板系于相对端背面之板面上形成有若干主轮孔,各该主轮孔内并凸设有一柱体,用以分别供一主滑输设置,且各该主轮孔对应外端之内壁面处另形成有二向外贯穿之线孔,惟该第一束板端面之中间位置可不设主轮孔,但设有二相邻且呈二端贯穿之穿入孔。又该第二束板系于二侧邻近主轮孔之板面上分别设一副轮孔,各该副轮孔内凸设有一柱体,用以供副滑轮枢设,且各该副轮孔内设有二穿线孔,其第一穿线孔系向外端贯穿,而第二穿线孔则朝向对应该第二束板之另一端贯穿,令该第二穿线孔呈直线延伸相对。其次该第一束带及第二束带系具弹性之带体,该第一束带系结合固定于该第一束板另端,而第二束带则结合固定于该第二束板另端,且该第一束带、第二束带相对端之间,系可于使用时利用黏扣结构作快拆式之结合。而该等主滑轮及副滑轮系分别穿套对应之柱体而枢设于主轮孔与副轮孔内,用以辅助该线绳的拉动。该线绳系一端由该第一束板上一侧之穿入孔穿入后,再依序穿设各该线孔而环绕该等主滑轮及副滑轮,最后再由另一穿入孔穿入与该线绳另端结合;且该线绳二端结合时,系可利用一拉环作结合,该拉环于环周面设有二穿口,供该线绳二端穿设后结合固定,并于其圆底面设有黏扣部,同时该第二束带外表面近端缘面另设有黏置部,令该二束板因线绳拉动而作束紧的拉近动作后,该拉环能透过黏扣部黏设固定于该黏置部上。藉此,利用该二束板透过该等滑轮及线绳的搭配设计,而能作尺寸之伸缩调动,使其应用于护具的束紧时,仅须拉动该线绳结合一端,即能令该第一束板、第二束板间之距离拉近,以确实提升护具之束紧效果。附图说明主滑轮(50)线绳(70)副滑轮(60) 能量石(81) 拉环(83) 黏扣部(832)黏扣结构(82)穿口(831)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5所示,本创作护具之束紧结构其构成包含第一束板(10)、第二束板 (20)、第一束带(30)、第二束带(40)、若干主滑轮(50)与副滑输(60),以及一线绳(70)等构件,其中该第一束板(10)系为长片状体,其背面沿长板向之一外端侧形成有若干圆形之主轮孔(11),另端之板面上则形成有若干大小不一之沉孔(1幻。各该主轮孔(11)内凸设有一柱体(111),用以分别供一主滑轮(50)套设枢固。而各该沉孔(1 内则能分别供一能量石(81)置入其中,以增进护具使用之辅助功能。又各该主轮孔(11)对应所属外侧端之内壁面处形成有二向外贯穿之线孔(112),惟该第一束板(10)外侧端中间位置系设有二相邻且呈二端贯穿之穿入孔(13),用以供该线绳(70) 二端穿设。且该第一束板(10)外板面对应该二穿入孔(1 之中段位置处设有二限位孔(14),用以供该线绳(70) 二端穿设而辅助限定其位置。该第二束板00)亦为长片状体,其背面沿对应该第一束板(10)之长板向外端侧形成有若干圆形之主轮孔(21),另端之板面上则形成有若干大小不一之沉孔0 。各该主轮孔内凸设有一柱体011),用以分别供一主滑轮(50)套设枢固。而各该沉孔02) 内则能分别供一能量石(81)置入其中,以增进护具使用之辅助功能。又各该主轮孔对应所属外侧端之内壁面处形成有二向外贯穿之线孔012),用以供该线绳(70)穿设于孔内。再者,该第二束板00)于长板向二侧邻近主轮孔之板面上分别设一副轮孔(23), 各该副轮孔03)内凸设有一柱体031),用以供一副滑轮(60)枢设固设。同时各该副轮孔03)内壁设有二穿线孔032)、033),其第一穿线孔(232)系向外端贯穿,而第二穿线孔 (233)则朝向对应该第二束板OO)之另一端贯穿,令该第二穿线孔(233)呈直线延伸相对。 其次,该第二束板OO)位于该第二穿线孔(233)之间设有线槽(M),用以供该线绳(70)穿设而辅助限定其位置。该第一束带(30)及第二束带00)系具弹性之带体,该第一束带(30) —端系结合固定于该第一束板(10)上,而该第二束带GO) —端则结合固定于该第二束板00)上。且该第一束带(30)、第二束带00)另端之间,系可利用魔鬼毡等黏扣结构(82)作快拆式之结合,缘于此乃一般习知结构,不再赘述。该等主滑轮(50)及副滑轮(60)系为圆环状之轮体,各该主滑轮(50)系枢设于主轮孔(11、21)内,而各该副滑轮(60)则枢固于副轮孔(23)内,用以辅助该线绳(70)的拉动。该线绳(70)系一般绳体,其一端由该第一束板(10)上一侧之穿入孔(1 穿入后,再依序经由位于该第一束板(10)与第二束板00)上之各该线孔(112) “212)、穿线孔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如松,
申请(专利权)人:榕树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