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二极管灯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244145 阅读:1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发光二极管灯具,包括外壳、隔板、风扇、发光二极管光源及散热元件。外壳具有出光面及位于出光面两侧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第一侧面具有入风口,第二侧面具有出风口。隔板具有通风口且配置于外壳内而将外壳内部分隔为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第一腔室连通入风口,第二腔室连通出风口。风扇配置于隔板上而位于第一腔室并对位于通风口。发光二极管光源配置于第二腔室且被出光面暴露。散热元件连接于发光二极管光源且对位于通风口,散热气流藉由风扇的导引而从入风口进入第一腔室,通过通风口流至第二腔室而经过散热元件,并透过出风口排出外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光二极管灯具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灯具,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发光二极管灯具。
技术介绍
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是一种由含有III-V族元素的半导体材料所构成的发光元件,且发光二极管具有诸如寿命长、体积小、高抗震性、低热产生及低功率消耗等优点,因此已被广泛应用于家用及各种设备中的指示器或光源。近年来,发光二极管已朝多色彩及高亮度发展,因此其应用领域已扩展至大型户外看板、球场照明或用以装饰、点缀建物。在未来,发光二极管甚至可能成为兼具省电及环保功能的主要照明光源。发光二极管发光时所产生的热能可藉由自然对流或强制对流的方式排出灯具。以强制对流的散热方式而言,可藉由风扇来导引散热气流的流动,其散热效率会高于自然对流的散热效率。然而,利用风扇进行强制对流,需在灯具外壳设置开孔供冷空气进入灯具内部,如此一来灰尘容易随着气流进入灯具,灰尘的累积会影响灯具内各构件的正常运作,使灯具的可靠度受到影响。另外,当灯具设置为往上照射时(如洗墙灯或广告看板灯),雨水容易沿着灯具外壳的开孔进入灯具内部,如此亦会使灯具的可靠度受到影响。美国专利编号US2007/0081338揭露一种路灯结构,其以强制对流的方式进行散热。此外,美国专利编号US2010/0135025揭露一种照明模组,其亦以强制对流的方式进行散热。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发光二极管灯具,可降低雨水及灰尘进入发光二极管灯具内部的机率,且具有较佳的散热效率。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为达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专利技术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灯具,包括外壳、隔板、风扇、发光二极管光源及散热元件。外壳具有出光面及分别位于出光面两侧的第一侧面及第二侧面,其中第一侧面具有入风口,第二侧面具有出风口。隔板配置于外壳内,而将外壳内部分隔为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其中第一腔室连通入风口,第二腔室连通出风口,隔板具有通风口。风扇配置于隔板上而位于第一腔室,并对位于通风口。发光二极管光源配置于第二腔室且被出光面暴露。散热元件连接于发光二极管光源且对位于通风口,散热气流用以藉由风扇的导引而从入风口进入第一腔室,通过风扇及通风口流至第二腔室而经过散热元件,并透过出风口排出外壳。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灯具,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第一防尘板,配置于该隔板上且面对该入风口,其中该散热气流在到达该风扇之前流经该第一防尘板。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灯具,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防尘板的上缘与该隔板之间具有一第一距离,该入风口的上缘与该隔板之间具有一第二距离,该第一距离大于或实质上等于3该第二距离。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灯具,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两第二防尘板,分别连接于该第一防尘板的两侧边,并分别延伸至该入风口的两侧边。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灯具,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第三防尘板,连接于该第一防尘板的上缘,并延伸至该入风口的上缘。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灯具,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两第二防尘板,分别连接于该第一防尘板的两侧边,并分别延伸至该入风口的两侧边;以及一第三防尘板,连接于该第一防尘板的上缘,并延伸至该入风口的上缘,其中该第一防尘板具有多个通风孔。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灯具,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防尘网,配置于该外壳而覆盖该入风口或该出风口。所述的发光二极管灯具,其特征在于该散热元件为一散热鳍片组。基于上述,在本专利技术的上述实施例中,入风口及出风口皆位于外壳的侧面,使雨水及灰尘较不易透过入风口及出风口进入外壳内部,以避免发光二极管灯具之可靠度因雨水及灰尘的影响而有所降低。此外,隔板将外壳内部分隔为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风扇设置于隔板上,发光二极管光源及散热元件皆配置于第二腔室内,藉以使散热气流从第一腔室进入第二腔室并吸收发光二极管光源传递至散热元件的热能后,因隔板的隔离而不致回流至第一腔室,而可提升散热效率。为让本专利技术之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多个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灯具的立体图。图2为图1的发光二极管灯具的爆炸图。图3为图1的发光二极管灯具的部分结构侧视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灯具于入风口处的局部立体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灯具于入风口处的局部立体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灯具于入风口处的局部立体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灯具于入风口处的局部剖视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灯具于出风口处的局部剖视图。50 散热气流100 发光二极管灯具110、510、610 外壳110a、210a、310a、410a、510a 入风口110b、610b 出风口110c:第一腔室IlOd:第二腔室112:出光面114、116:侧面118:上盖119:底板119a:开口120、220、320、420 隔板122:通风口130 风扇140 发光二极管光源150 散热元件160、260、270、360、370、460、470、480 防尘板170 变压器180:防水盒462 通风孔590、690:防尘网Dl 第一距离D2 第二距离具体实施方式有关本专利技术的前述及其他
技术实现思路
、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图式的多个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 「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 而非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灯具的立体图。图2为图1的发光二极管灯具的爆炸图。图3为图1的发光二极管灯具的部分结构侧视示意图。请参考图1至图3,本实施例的发光二极管灯具100包括外壳110、隔板120、风扇130(绘示为四个)、发光二极管光源140 (绘示为四个)及散热元件150 (绘示为四个)。外壳110具有出光面112及分别位于出光面112两侧的第一侧面114及第二侧面 116,其中第一侧面114具有入风口 110a,第二侧面116具有出风口 110b。隔板120配置于外壳110内,而将外壳110的内部分隔为第一腔室IlOc (标示于图幻及第二腔室IlOd (标示于图3),其中第一腔室IlOc连通入风口 110a,第二腔室IlOd连通出风口 110b,隔板120 具有通风口 122(标示于图3)。风扇130配置于隔板120上而位于第一腔室110c,并对位于通风口 122。发光二极管光源140配置于第二腔室IlOd且被出光面112暴露。散热元件150例如为散热鳍片组且连接于发光二极管光源140,并对位于通风口 122。散热气流50(绘示于图3)用以藉由风扇130的导引而从入风口 IlOa进入第一腔室110c,通过风扇130及通风口 122流至第二腔室IlOd而经过散热元件150,并透过出风口 IlOb排出外壳110。藉此配置方式,散热气流50从第一腔室IlOc进入第二腔室IlOd并吸收发光二极管光源140传递至散热元件150的热能后,因隔板120的隔离而不致回流至第一腔室110c, 而可提升散热效率。此外,入风口 IlOa位于外壳110的侧面114,且出风口 IlOb位于外壳 110的侧面116,使雨水及灰尘较不易透过入风口 IlOa及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东洲罗伟诚
申请(专利权)人:扬光绿能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