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雨专利>正文

一种锅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214309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锅炉,该锅炉包括上半体和下半体,上半体内有嵌套设置相互邻接的火层和水套,火层的火焰加热相邻水套内的水,下半体内安装有活动火管和阻燃砖并形成三个燃烧室,加入燃料并燃烧后,火焰依次经过第一、第二和第三燃烧室进入上半体并在火层之间做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往复运动,充分加热与火层相邻的水套中的水,直到从烟囱中排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锅炉具有多层水套和火层同轴设置,火焰在火层之间不断地做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往复运动,充分加热水套中的水,提高了热的利用效率;活动火管设置为可拆卸模式,方便安装和更换;锅炉上半体的顶部设有一活盖,可随时拆卸下来清理锅炉上半体内部灰尘。(*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锅炉,属于供暖设备的

技术介绍
锅炉是通过加热层向水层传递热量达到提高水温的目的,但是现有技术的锅炉只有一个加热层而且加热层与水层的接触换热面积小,传递热量不充分,导致水层内的水升温慢,效率不高。并且现有技术的锅炉是一个封闭的腔体,不便于清理炉内污物灰尘和处理水垢,当锅炉需要检修时不得不用电气焊将炉体焊开,检修完毕还要再将炉体焊上,这样做一不容易安装拆卸,二很容易导致炉体受损甚至报废。综上所述,现有技术的锅炉结构存在缺陷,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热效率高,并且安装拆卸方便的锅炉。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锅炉,包括锅炉上半体和锅炉下半体,所述锅炉上半体和锅炉下半体均开有注水口和出水口并通过锅炉体外的管道和阀门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锅炉下半体包括下半体水套和燃烧室,所述下半体水套由双层金属板材构成,双层金属板材之间用于容纳水,双层金属围成的下半体内腔里设置有活动火管和阻燃砖,所述活动火管位于锅炉下半体中部并平行于水平面,阻燃砖紧邻活动火管并垂直于水平面,所述活动火管、阻燃砖和锅炉下半体的顶部形成用于盛放燃料的第一燃烧室,火管、阻燃砖和锅炉下半体的底部形成第二燃烧室,阻燃砖背向活动火管的一面和锅炉下半体的侧壁形成第三燃烧室;所述锅炉上半体包括从内至外依次同轴设置的水套,所述水套为双层金属板材,该金属板材围成一空心圆柱体,双层金属板材之间形成的内部空腔用于容纳水,所述水套包括第一水套、第二水套和第三水套,第一水套与锅炉下半体通过位于锅炉下半体顶壁的出火口与第三燃烧室联通,第一水套所围成的空心形成第一火层,所述第一火层与锅炉下半体联通,第一水套的外壁和第二水套的内壁形成第二火层,第二水套的外壁和第三水套的内壁形成第三火层,第三水套的外壁形成锅炉上半体的外壳。进一步地,所述活动火管为一矩形框,该矩形框内有多条管道平行排列,矩形框内有空腔并与管道联通,矩形框外侧有一注水口。进一步地,所述锅炉外部设置有一引风机,所述引风机与锅炉上半体的通火孔相连。进一步地,所述锅炉上半体的顶部设置有一个圆形可拆卸活盖,所述活盖的护圈与第三火层的外壁相贴合。进一步地,所述活盖的护圈内壁粘贴有一层石棉。本技术具备的有益技术效果是多层水套和火层同轴设置,火焰在火层之间不断地做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往复运动,充分加热水套中的水,延长的加热时间,增大了受热面积,提高了热的利用效率;活动火管是锅炉的易损部,将其设置为可拆卸模式便于安装和更换;锅炉上半体的顶部设有一活盖,可随时拆卸下来清理锅炉上半体内部灰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锅炉上半体和下半体装配完毕后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右视图。图3是锅炉上半体和下半体分离后下半体的俯视图。图4是图1的B-B向剖视图。图5是活动火管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1的A-A向剖视图。图7是锅炉上半体的内部结构俯视图。图8是锅炉上半体安装活盖后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通过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将更加有助于公众理解本技术,但不能也不应当将申请人所给出的具体的实施例视为对本技术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对部件或技术特征的定义进行改变和/或对整体结构作形式的而非实质的变换都应视为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所限定的保护范围。本技术第一实施例如图1至图5所示,本技术的锅炉由锅炉上半体1和锅炉下半体2通过焊接连接形成一个完整的锅炉,锅炉下半体2上安装有燃料进口 21、活动火管口 22、清渣口 23、 活动火管3为一矩形框,该矩形框内有多条管道平行排列,矩形框内有空腔并与管道联通, 如图5所示管道32的头部和尾部固定在矩形框的内侧,注水口 31用来向活动火管3内注水,水流顺着矩形框的内腔注入到管道32中,进而充满整个活动火管3。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活动火管3是锅炉的易损部件,设计为可拆御模式,可以从活动火管口 22方便地取下进行清洗或更换。活动火管口 22上方设有用于放燃料(比如煤)的燃料口 21,下方设有清灰清渣口 23,用来清理燃料燃尽的废渣,燃料口 21、活动火管口 22和清渣口 23上均设有活动盖门。如图2所示,锅炉下半体2的一侧有一进砖口,进砖口上有一砖口活盖对,砖口活盖 24上还开有一活动火管灌水口 Ml,阻燃砖四和活动火管3放进锅炉下半体2之后,可以通过孔Ml向活动火管3内灌水。锅炉上半体1上有一凉水口 12,用于向锅炉上半体1用注入凉水,锅炉下半体2的一侧有热水口 27,用于输出热水。整个锅炉下半体2是对称设计,左右两侧完全相同,所以在实际使用操作过程中,可以利用管道将凉水口 12、热水口 27 和活动火管灌水口 241连接,用阀门控制水流的阻断与流通,从凉水口 12向热水口 27和活动火管灌水口 241注入凉水,再从另一侧的出水口输出热水供人们使用。锅炉下半体2的炉壁上还设有拉筋26,防止因热胀冷缩而撑破锅炉下半体2,并且锅炉加热水后产生的水碱等污物杂质可以通过排污口 25排出。锅炉上半体1侧壁还开有一清灰台,可以用来清理上半体内的灰尘污物。锅炉下半体2内放置有活动火管3和阻燃砖四使得锅炉下半体2形成三个燃烧室第一燃烧室观1、第二燃烧室282、第三燃烧室观3,燃料从燃料口 21进入锅炉下半体2内的第一燃烧室观1,堆积在活动火管3上边.在锅炉上半体1的炉壁上开有通火孔15并且该通火孔15与一引风机120相连,由于引风机120的存在使得燃料在燃料时火焰向下蔓延,由于有阻燃砖四的存在,使得火焰不能直接从第一燃烧室281进入第三燃烧室观3,而必须经过活动火管3火管排之间的间隙从第一燃烧室281蔓延到第二燃烧室观2,通过阻燃砖四与锅炉下半体2底部炉壁之间形成的空隙进入第三燃烧室观3,如图4所示,锅炉下半体2内有两层金属板材制成的下半体水套211,下半体水套211的左右两侧之间还有水套联通管20,下半体水套211注满水后,火焰从第三燃烧室观3向上移动,经过水套联通管20 对其内的水进行加热,然后再进入锅炉上半体1。如图6和图7所示,锅炉上半体1从内至外包括第一火层111、第一水套101、第二火层112、第二水套102、第三火层113、第三水套103,火层和水套均为同轴设置的金属材料圆柱体,水套与水套之间通过连接柱131和连接柱132连接保持为同轴嵌套的结构,第一火层111底部嵌合在图3中下半体出火口观,最外层的水套开有入水口,锅炉工作时第三燃烧室观3向第一火层111传送火焰,火焰在第一火层111内自下向上运动,直至遇到锅炉炉体顶部活盖14的阻碍后进入第二火层112开始自上向下运动,直到遇到锅炉下半体2的阻碍第三火层113又开始自下而上运动,最终从烟囱中排出。由于第一水套101位于第一火层 111和第二火层112之间,第二水套102位于第二火层112和第三火层113之间,第三水套 103位于最外层紧邻第三火层113,这样当火焰自第一火层111至第三火层113不停地做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的往复运动时,热量就通过火层与水套之间的传递给水套里的水,火焰产生的烟气最终通过烟 121排出,由于多层火层和水套交替放置并且火焰多次往复运动于水套和火层之间,所以火焰的热量被水套中的水充分利用,热效率高,水温上升得很快。本技术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雨
申请(专利权)人:张雨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