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液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20246 阅读:2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固液分离装置。 该装置是由进水器,斜管沉淀池,悬浮沉渣澄清池和存泥池组合而成,其特征在于进水器和斜管沉淀池设在装置的上部,悬浮泥渣沉淀池设在装置的中部,装置的下部是存泥池,所述上部斜管沉淀池与中部悬浮泥渣沉淀池是互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处理一切废水中固液分离部分,特别适用于一切工业废水处理中的固液分离部分。(*该技术在200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固液分离装置,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废水处理中的固液分离装置。在各种水的处理过程中,总有一个把悬浮颗粒杂质去除的过程,这就是常说的固液分离过程,这个过程是用固液分离装置来完成的,而目前所采用的固液分离装置主要有二种,一种是斜管沉淀装置,另一种是悬浮泥渣澄清装置,所述斜管沉淀装置,它主要用于对废水的处理,其沉淀的过程是这样的,当水流由下而上地通过斜管沉淀过程,使水获得澄清,它的主要缺点是在水流进入斜管沉淀之前,必须要有反应设备,使悬浮颗粒与凝聚剂结成矾花后进入斜管才能有效沉淀下来,此种装置还存在承受冲击负荷能力小的缺点;所述悬浮泥渣澄清装置,它主要用于对原水的处理,该装置是依靠在池中形成的悬浮层,水流由下而上地通过该层时,原水中的微小颗粒与悬浮层中的大颗粒发生吸附和接触凝聚作用后,使水获得澄清,但该澄清装置的不足之处是悬浮层受温度和外界条件的影响敏感,容易影响出水水质的稳定性,上述二种固液分离装置其结构比较复杂,而它们都只具有一级固液分离,它们的固液分离效率仅达70-80%。本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具有二级固液分离功能,结构简单,体积小,安装方便,固液分离效率高的固液分离装置。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本固液分离装置它由进水器,其上设有进水管,配水管和撇油溢流口;斜管沉淀池,它包括斜管,斜管的上方是清水区,清水区上方还设有出水装置;悬浮泥渣沉淀池,其内设有配水装置,排渣筒;和由其内设有穿孔排泥管,排泥槽,排泥管的存泥池组合而成。其特征在于进水器和斜管沉淀池设在本装置的上部,悬浮泥渣沉淀池设在装置的中部,本装置的下部是存泥池,所述上部斜管沉淀池与中部悬浮泥渣沉淀池是互相连通的,所述进水器上的配水管与中部悬浮泥渣沉淀池内的配水装置相连通。本装置的优点本装置由于把斜管沉淀池和悬浮泥渣澄清池组合在一起,并且把悬浮层设置在斜管的下方,这样当进水水流由下而上先经悬浮层时泥渣就发生接触絮凝,而后再经斜管的沉淀去除残余颗粒,本装置中的悬浮层起到了原斜管沉淀池的辅助设备的作用,而悬浮层的不足在斜管沉淀过程得到了克服,本装置的结构简单,体积小,并且实现了在同一装置中具有二级固液分离的目的。本装置的另一优点是固液分离效率可达95%。本技术的结构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结构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悬浮泥渣沉淀池的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存泥池的结构图。下面结合图1-3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具体结构及其工作过程。参见图1-3,图1是本技术的一实施例的附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悬浮泥渣沉淀池的结构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中存泥池的结构图。本装置是由前、后、左、右和底五个壁构成的一长方体容器,其内又分成上,中,下(1,2,3)三个部分;进水器位于本装置的上部(1)的前侧,本装置上部(1)的后侧是斜管沉淀池(5),两者紧贴相邻。进水器的主体为一水箱(4),水箱(4)前壁中部设有进水管(1-1),进水管(1-1)在进入水箱(4)内后弯转向上,在进水管(1-1)的下方设有配水管(1-2),在水箱的左壁上方设有撇油溢流口(1-10),当需处理的废水由进水管(1-1)进入水箱(4)时,由于进水管(1-1)管口弯转向上,故可使废水中所含有废气以气泡的形式自水箱(4)顶口溢出,废水中的油污漂浮于水面上,当达到溢流口(1-10)高度时,便可自溢流口(1-10)溢出箱外,这样经过第一部脱气,撇油的废水,由配水管(1-2)进入第二部分的悬浮泥渣澄清池(2)中。斜管沉淀池(5)和悬浮泥渣沉淀池(2)是本专利技术的主体,它们分别位于本装置的上部和中部,上部为斜管沉淀池(5),中部为悬浮泥渣澄清池(2)上述两部分可为互相连通。悬浮泥渣澄清池(2),其前、左、右三壁与本装置共壁的一向上开口的长方体的容器,容器的后壁(7)与本装置的后壁间有一空间,悬浮泥渣澄清池(2)依靠其底板与下部存泥池(3)相隔。所述悬浮泥渣澄清池(2)的底板是一向前壁倾斜的底板。配水管(1-2)将废水首先导入中部悬浮泥渣澄清池(2)中的配水装置,配水装置是由多根,例如二或者更多根配水穿孔管(2-1)并连而成,配水穿孔管(2-1)上交错排列着与水平面成45°开口向下的孔,由于配水穿孔管(2-1)位于悬浮泥渣沉淀池(2)的下部,再加上其出水方式为穿孔式,这便保证了水流进入该层后的流动方向是从下至上,而且整个过程中水流较为均匀。在配水穿孔管(2-1)之间,设有均匀排列的多个,例如6个排泥筒,或者更多个,排渣筒(2-2),(2-2)的底口附着在悬浮泥渣沉淀池(2)的底板上,悬浮泥渣沉淀池(2)的后侧壁(7)上设有多个,例如三个或者更多个与排渣筒(2-2)等高的排渣口(2-3)。斜管(1-3)与水平面成60°角,斜管的前斜面与进水器的底面靠接,其后斜面靠接一斜板(6),斜板的上边与本装置的后壁连接,斜板的下边与悬浮泥渣沉淀池(2)的后壁上边连接,在斜板下方与悬浮沉淀池后壁及本装置后壁之间形成一个空间。当废水由配水管(1-2)流经配水穿孔管(2-1)并且均匀地进入悬浮泥渣沉淀池(2)后,水流在缓慢上升过程中,废水中的固体小颗粒不断与池中早已混悬的固体大颗粒发生吸附和接触凝聚作用从而形成泥渣,当泥渣达到排渣筒(2-2)的高度时,便通过排渣筒(2-2)排入下部存泥池(3),多余的泥渣则通过排渣口(2-3)同样排入下部存泥池(3)中。经过这一过程的废水中仍含有一残余的微小颗粒,于是它们随水流的上升进入斜管沉淀池(5),在上升过程中斜管(1-3)又将残余颗粒去除,当水流穿过斜管上升到上部顶口时,废水已成为脱粒后的“清水”,完成了二级固液分离的过程。清水区位于斜管(1-3)的上方,也与斜管连通。在清水区的顶部设有一出水装置,该装置是由集水槽(1-4)和多根,例如6根或者更多根穿孔集水管(1-5)组成,集水槽(1-4)纵贯清水区前后,多根穿孔集水管(1-5)平行,对称排列在集水槽(1-4)的两侧并与集水槽(1-4)垂直,每根穿孔集水管上设有多个开口向上的孔。本装置后壁与集水槽(1-4)相接处设有出水管(1-6)。当经过二级分离后的清水没过穿孔集水管(1-5)时,便通过设在其上的孔进入该管,再由该管(1-5)流入集水槽(1-4),最后经出水管(1-6)引出。存泥池(3)位于本装置的下部,该池(3)底板上设有多个,例如三根,或者更多根前后走向的集泥槽(3-1)和穿孔集泥管(3-2),穿孔集泥管(3-2)位于集泥槽间,其上设有多个开口向上的孔,穿孔集泥管汇集一总管,该总管再与排泥管(3-3)连通,当泥渣进入沉淀池后由集泥槽(3-1)进入穿孔集泥管(3-2),再经排泥管(3-3)排出。本装置在进水器(4),悬浮泥渣沉淀池(2)前侧壁上和存泥池(3)的后侧壁上分别设有放空管(1-9),(2-5)和(3-5)。在悬浮泥渣沉淀池(2)前侧壁上和存泥池(3)的后侧壁上还分别设有冲洗管(2-4)和(3-4)。本装置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前述斜板下方设有的空间与中部后壁间的空间与沉淀池相通,成为存泥池的一部分,在贯穿斜板进入此空间有一引导管向上开口于上层顶口的透气管(1-7),还有水平开口于本装置后壁的强制出水管(1-8),它们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固液分离装置,它由进水器,其上设有进水管,配水管和撇油溢流口;斜管沉淀池,它包括斜管,斜管的上方是清水区,清水区上方还设有出水装置;悬浮泥渣沉淀池,其内设有配水装置,排渣筒;和其内设有穿孔排泥管,排泥槽及排泥管的存泥池组合而成;其特征在于;进水器和斜管沉淀池设在所述分离装置的上部,悬浮泥渣沉淀池设在所述分离装置中部;所述分离装置的下部是存泥池,所述上部斜管沉淀池与中部悬浮泥渣沉淀池互相连通,所述进水器上的配水管与中部悬浮泥渣沉淀池内的配水装置相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汉均王凤花季兆友刘沂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