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188052 阅读:148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囊装置,其利用膨胀用气体膨胀的气囊的膨胀部,由分隔部件分隔为上游侧膨胀部及下游侧膨胀部。分隔部件在伴随膨胀部的膨胀而以平面状张紧时形成下述长条状,即,沿长边方向的长度长于沿与该长边方向正交的短边方向的长度。在向膨胀部供给膨胀用气体期间的初期关闭,在该供给期间内打开的调压阀,被设置在分隔部件上,且具有沿短边方向延伸的狭缝状的内开口部、以及设置在内开口部周围而彼此接近/分离的一对阀体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气囊装置,其在因碰撞而对车辆施加冲击的情况下,通过使气囊膨胀,保护乘客避免受到该冲击。
技术介绍
作为在因碰撞而对车辆施加冲击的情况下保护乘客避免受到该冲击的装置,气囊装置是有效的。这种气囊装置具有形成为袋状的气囊、以及向该气囊内供给膨胀用气体的充气机。作为这种气囊装置的一种方式,存在保护乘客避免受到由侧撞等引起的冲击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在这种侧边安全气囊装置中,上述气囊以折叠状态与充气机一起被组装到例如车辆座椅的座椅靠背中。在这种侧边安全气囊装置中,如果从侧方向构成车辆侧部的部件(车身侧部)、例如侧门施加冲击,则膨胀用气体从充气机供给至气囊内部。利用该膨胀用气体使气囊膨胀展开,在一部分保留在座椅靠背内的状态下,从车辆座椅弹出。该气囊在就坐于车辆座椅上的乘客与车身侧部之间的狭小空间中,向前方膨胀展开。膨胀展开的气囊在乘客和向车内进入的车身侧部之间约束乘客,同时吸收冲击能量,保护乘客避免受到上述冲击。作为上述侧边安全气囊装置的一种方式,已有气囊内部未被分隔的类型(以下称为“现有技术1”)。另外,在日本特开平10-67297号公报中,作为侧边安全气囊装置的其他方式,提出在将气囊分隔为上部气囊和下部气囊的分隔部设置调压阀(压力控制阀),并利用该调压阀的作用使下部气囊先于上部气囊膨胀的类型(以下称为“现有技术2”)。此外,部件名称后面括号内的名词表示在上述公报中使用的部件名称。在该现有技术2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中,气囊首先膨胀至乘客腰部的高度,然后膨胀至胸部高度。因此,可以进行更高效的冲击吸收。在侧边安全气囊装置中,因来自侧方的冲击而车身侧部向车内进入,气囊被该车身侧部向乘客按压。伴随该按压,乘客通过气囊承受冲击载荷。该载荷由乘客从气囊承受压力的面积、即乘客的气囊侧的受压面积与上述气囊内压的乘积表示。从保护乘客避免受到冲击的角度,希望该载荷在车身侧部开始进入后在短时间内达到规定值,然后,与车身侧部的进入量(行程)无关,维持为规定值。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1中,因为伴随车身侧部的进入量的增加,内压及受压面积增加,所以乘客从气囊受到的载荷随着车身侧部进入的进行而逐渐增加。如果车身侧部未进入一定的程度,则载荷不会达到规定值。而且,载荷在达到规定值后也持续增加,最终超过规定值。其结果,在载荷达到规定值之前,未开始对乘客受到冲击进行充分的保护。在载荷达到规定值之后,乘客通过气囊受到大于规定值的载荷。另一方面,在技术方案2中,调压阀的具体构造不清楚。因此,乘客从气囊受到的载荷与车身侧部的进入量的关系不清楚。而且,通过使调压阀成为复杂的结构,虽然可以实现载荷特性的提高,但在这种情况下,会伴随气囊装置的成本上升。这种问题不只是上述侧边安全气囊装置,在其他种类的气囊装置上也同样可能发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可以利用简单便宜的结构,提高通过气囊使乘客承受的载荷的特性的气囊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气囊,其在膨胀用气体供给前形成平面状,且通过被供给膨胀用气体而膨胀;膨胀部,其设置在气囊上;分隔部件,其将膨胀部至少分隔为上游侧膨胀部及下游侧膨胀部;以及调压阀,其在向膨胀部供给膨胀用气体期间的初期闭阀,限制膨胀用气体从上游侧膨胀部向下游侧膨胀部的流通,从该供给期间内的中途开始开阀而解除限制,分隔部件在伴随膨胀部的膨胀而以平面状张紧形成长条状,其沿长边方向的长度长于沿与该长边方向正交的短边方向的长度。调压阀具有狭缝状的内开口部,其设置在分隔部件上,且沿分隔部件的短边方向延伸; 以及一对阀体部,其设置在内开口部的周围,选择性地彼此接近/分离。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式,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气囊,其在膨胀用气体供给之前形成平面状,且通过膨胀用气体的供给而膨胀;膨胀部,其在气囊上形成;分隔部件, 其将膨胀部至少分隔为上游侧膨胀部及下游侧膨胀部;以及调压阀,其在向膨胀部供给膨胀用气体期间的初期闭阀,限制膨胀用气体从上游侧膨胀部向下游侧膨胀部的流通,从该供给期间的中途开始开阀,解除限制,调压阀具有狭缝状的内开口部,其在分隔部件上形成;以及一对阀体部,其设置在内开口部的周围,选择性地彼此接近/分离,分隔部件具有彼此相向的相对端部,并且通过沿折线折返,从而成为使相对端部位于彼此接近的位置的对折状态,对折状态的分隔部件,以使折线与相对端部相比位于上游侧的状态,配置在非膨胀展开状态的膨胀部中,并且在两个相对端部与沿折线方向的两端部与气囊结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式,提供一种利用气囊约束并保护乘坐于交通工具座椅上的乘客的气囊装置。交通工具座椅包含座椅靠背和设置于座椅靠背两侧部的一对侧支撑,各侧支撑向交通工具的前方突出,同时具有最前端。侧边安全气囊装置收容在座椅靠背的一侧部。气囊具有膨胀部,其利用对应于从交通工具座椅侧方施加的冲击而从充气机供给的膨胀气体,在交通工具座椅的侧方向前方展开膨胀。膨胀部由平面状的分隔部件分隔为多个部位,其至少包含被供给膨胀用气体的上游侧膨胀部,以及与上游侧膨胀部的前侧相邻, 且经由上游侧膨胀部被供给膨胀用气体的下游侧膨胀部。在分隔部件上设置调压阀。调压阀具有开口部,其使上游侧膨胀部及下游侧膨胀部之间连通;以及使开口部选择性地开闭的一对阀体。调压阀的两个阀体部,在上游侧膨胀部膨胀时且约束乘客前,被上游侧膨胀部内的膨胀用气体按压而彼此接触,使开口部闭合,在上游侧膨胀部膨胀而约束乘客时,利用伴随该约束而施加的外力,通过分隔部件弯曲而彼此分离,将开口部打开。开口部设置为,在上游侧膨胀部展开膨胀的状态下,位于从交通工具座椅上的侧支撑的最前端向前方离开85mm的位置,和从最前端向后方离开15mm的位置之间的区域中。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式,提供一种利用气囊约束并保护乘座于交通工具座椅上的8乘客的侧边安全气囊装置。气囊具有膨胀部,其利用对应于从交通工具座椅侧方施加的冲击而供给的膨胀用气体,在交通工具座椅的侧方向前方展开膨胀。膨胀部由平面状的分隔部件分隔为多个部位,其至少包含被供给膨胀用气体的上游侧膨胀部,以及与上游侧膨胀部的前侧相邻,且经由上游侧膨胀部被供给膨胀用气体的下游侧膨胀部。在分隔部件上设置调压阀。调压阀具有开口部,其形成沿交通工具座椅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狭缝状,使上游侧膨胀部及下游侧膨胀部之间连通;以及使开口部选择性地开闭的一对阀体部。调压阀的两个阀体部,在上游侧膨胀部膨胀时且约束乘客之前,被上游侧膨胀部内的膨胀用气体按压而彼此接触,使开口部闭合,在上游侧膨胀部膨胀而约束乘客时,利用伴随该约束施加的外力,通过分隔部件弯曲而彼此分离,使开口部打开。膨胀状态的膨胀部在设有分隔部件的位置,且在与前后方向正交的剖面上,具有沿上下方向的长度相对于沿交通工具座椅的宽度方向的长度之比在1. 1至5. 0的范围内的外形形状。附图说明图1是在将本专利技术具体化为侧边安全气囊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中,将设有该侧边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座椅与乘客一起表示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车辆座椅、乘客以及车身侧部的位置关系的正剖面图。图3是表示在第1实施方式中,车辆座椅、乘客以及车身侧部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剖面图。图4是在第1实施方式中,将组装在座椅靠背的收容部中的气囊模块与车身侧部一起表示的部分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气囊(40),其在膨胀用气体(G)供给前形成平面状,且通过被供给膨胀用气体(G)而膨胀;膨胀部(46;125),其设置在上述气囊上;分隔部件(50),其将上述膨胀部(46;125)至少分隔为上游侧膨胀部(47;88;91;93;97;99;101;106;108;111;112;127)及下游侧膨胀部(48;89;92;94;98;100;102;107;113;129);以及调压阀(70),其在向上述膨胀部(46;125)供给上述膨胀用气体(G)期间的初期闭阀,限制上述膨胀用气体(G)从上述上游侧膨胀部(47;88;91;93;97;99;101;106;108;111;112;127)向上述下游侧膨胀部(48;89;92;94;98;100;102;107;113;129)的流通,从该供给期间的中途开始开阀而解除上述限制,上述分隔部件(50)在伴随上述膨胀部(46;125)的膨胀而以平面状张紧时成为长条状,其长边方向的长度长于与该长边方向正交的短边方向的长度,上述调压阀(70)具有:狭缝状的内开口部(71),其设置在上述分隔部件(50;50F;50H;50L;50R;50U)上,且沿上述分隔部件的短边方向延伸;以及一对阀体部(73,74),其设置在上述内开口部(71)的周围,选择性地彼此接近/分离。...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柴山幸史本田健作佐藤祐司伊藤通康堀田昌志青木雅司山村大辅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