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吴孟禧专利>正文

一种伞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86736 阅读:2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伞车,包括一对前脚管、一对后脚管、一对手把管、一对座椅管、以及安装在所述前脚管和后脚管下端的车轮,所述一对手把管的下端分别枢接在所述一对前脚管的上端,所述一对后脚管的上端也分别枢接在所述一对前脚管的上端,还包括折叠机构,所述折叠包括折叠把手、支杆、一对第一连接杆、一对第二连接杆;所述支杆的上端与所述折叠把手固定连接,所述一对第一连接杆的一端分别的枢接在所述一对后脚管上、另一端均枢接在所述支杆的下端,所述一对第二连接杆的一端分别枢接在所述一对后脚管上、另一端均枢接在所述支杆的上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对比具有折叠方便、折叠效果好的有益效果。(*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童车,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折叠功能的伞车
技术介绍
目前生活中所使用的伞车前后轮座以及轮座的刹车和用来推车的结构都少不了, 有的结构上有折合组有的也没有;有些在躺背部分设躺背管来分段,有的在坐垫上来实现。 此类产品比较多连接方法及带的功能也不一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方便折叠的伞车。本技术的技术问题通过下述技术手段来实现。一种伞车,包括一对前脚管、一对后脚管、一对手把管、一对座椅管、以及安装在所述前脚管和后脚管下端的车轮,所述一对手把管的下端、所述一对后脚管的上端均分别对应的枢接在所述一对前脚管的上端,所述一对座椅管的前端分别对应的枢接在所述一对前脚管上;其还包括折叠机构,所述折叠包括折叠把手、支杆、一对第一连接杆、一对第二连接杆;所述支杆的上端与所述折叠把手固定连接,所述一对第一连接杆的一端分别的枢接在所述一对后脚管上、另一端均枢接在所述支杆的下端,所述一对第二连接杆的一端分别枢接在所述一对后脚管上、另一端均枢接在所述支杆的上端。优选地,所述折叠机构还包括一对第三连接杆,所述支杆上设有可沿所述支杆轴向方向往复运动的滑动件,所述一对第三连接杆的一端分别枢接在所述一对后脚管上、另一端均枢接在所述滑动件上;所述滑动件上设有卡槽,所述折叠把手上设有与所述卡槽相对的卡钩。优选地,所述伞车还包括安全锁定机构,所述安全锁定机构包括分别枢接在所述一对手把管的两个手把管上的第一定位杆、第二定位杆,所述第一定位杆还与所述第二定位杆枢接,所述安全锁定机构还包括控制所述第一定位杆与第二定位杆枢转的安全锁。优选地,所述伞车还包括相互枢接的一对脚踏管,所述一对脚踏管的两端分别枢接在所述一对前脚管的下端。优选地,所述伞车还包括一对支撑管、以及套在所述一对座椅管上的支撑座,所述一对支撑杆的一端分别枢接在所述一对后脚管上、另一端均枢接在所述支持座上。优选地,所述伞车还包括手把管折叠控制开关,所述手把管折叠控制开关设置在所述手把管上。 优选地,所述伞车还包括刹车机构。 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包括折叠操作方便,折叠后折叠把手还能当做伞车的提手使用;优选方案中,设置支撑管后,增强了伞车的受力能力,提高了伞车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的伞车的立体图;图2是图1的伞车的后视图;图3-图6是图1的伞车折叠过程的状态图;图7是图1的伞车完全折叠状态的后视图;图8是图7的伞车的右视图;图9是图1的伞车的把手管的折叠过程示意图;图10是图1的伞车的把手管完全折叠后的效果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并结合优选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的阐述。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伞车由一对前脚管101、102,一对后脚管201、202,一对手把管301、302,一对座椅管401、402,一对脚踏管601、602,一对支撑管701、702,安装在所述前脚管101、102和后脚管201、202下端的车轮501,以及折叠机构组成。如图2所示折叠机构由折叠把手900,支杆901,一对第一连接杆902、903,一对第二连接杆904、905,一对第三连接杆906、907组成。手把管301、302的下端分别枢接在前脚管101、102的上端;后脚管201、202的上端也分别枢接前脚管101、102的上端;座椅管401、402的一端分别枢接在前脚管101、102 的下端、另一端固定在折叠把手900上;脚踏管601、602的一端相互枢接在一起、另一端分别枢接在座椅管401、402的前端;座椅管401、402上套设有一个支撑座703,支撑管701、 702的一端均枢接在该支撑座703上、另一端分别枢接在后脚管201、202的下端。支杆901的上端固定在把手900上;第一连接杆902、903的一端分别枢接在后脚管201、202的中间部位、另一端均枢接在支杆901的上端;第二连接杆904、905的一端分别枢接在后脚管201、202的下端、另一端均枢接在支杆901的下端;支杆901上设有可沿所述支杆轴向方向往复运动的滑动件908,第三连接杆906、907的一端分别枢接在后脚管上 201,202的下端、另一端均枢接在所述滑动件908上。滑动件908与第三连接杆906、907的作用是与通过与折叠把手900共同形成伞车折叠的第一道安全锁,滑动件908上设有卡槽(未示出),所述折叠把手上设有与所述卡槽相对的卡钩(未示出),伞车使用状态时,卡钩勾住卡槽从而使滑动件与折叠把手固定,伞车被锁定在使用状态,如图1所示;将折叠把手往上提,可以使卡钩脱出卡槽,然后将折叠把手900整体往上提,滑动件908与折叠把手分离,第一连接杆902、903、第二连接杆904、 905、第三连接杆906、907与支杆之间的夹角变小,后脚管201、202相互靠拢的同时前脚管 101、102也相互靠拢,从而产生折叠效果,如图3至图8所示。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安全锁的作用是通过控制第一连接杆902、903、第二连接杆904、905能否相对于支杆901枢转,将伞车固定在使用状态或转换为折叠状态,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实现对第一连接杆902、903、第二连接杆904、905能否相对于支杆901枢转的控制,本技术并不限于本实施例的方式。如图3所示,为了使伞车更加安全,本实施例还设置了另一个安全锁定机构来控制伞车的折叠,该安全锁定机构包括一端分别枢接在手把管301、302的第一定位杆801、第二定位杆802,第一定位杆801的另一端还与第二定位杆802的另一端枢接,安全锁定机构还包括控制所述第一定位杆801与第二定位杆802枢转的安全锁803。本实施例还包括两个手把管折叠控制开关303、304,两个手把管折叠控制开关 303、304分别设置在手把管301、302上,分别用于控制把手管301、302的折叠(及把手管在前脚管上是否可以枢转)。把手管的折叠效果如图9-10所示。本实施例的伞车还可以设置刹车机构,用于将车轮固定。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等同替代或明显变型,而且性能或用途相同,都应当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伞车,包括一对前脚管、一对后脚管、一对手把管、一对座椅管、以及安装在所述前脚管和后脚管下端的车轮,所述一对手把管的下端分别枢接在所述一对前脚管的上端, 所述一对后脚管的上端也分别枢接在所述一对前脚管的上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折叠机构,所述折叠包括折叠把手、支杆、一对第一连接杆、一对第二连接杆;所述支杆的上端与所述折叠把手固定连接,所述一对第一连接杆的一端分别的枢接在所述一对后脚管上、另一端均枢接在所述支杆的下端,所述一对第二连接杆的一端分别枢接在所述一对后脚管上、另一端均枢接在所述支杆的上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伞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机构还包括一对第三连接杆,所述支杆上设有可沿所述支杆轴向方向往复运动的滑动件,所述一对第三连接杆的一端分别枢接在所述一对后脚管上、另一端均枢接在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伞车,包括一对前脚管、一对后脚管、一对手把管、一对座椅管、以及安装在所述前脚管和后脚管下端的车轮,所述一对手把管的下端分别枢接在所述一对前脚管的上端,所述一对后脚管的上端也分别枢接在所述一对前脚管的上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折叠机构,所述折叠包括折叠把手、支杆、一对第一连接杆、一对第二连接杆;所述支杆的上端与所述折叠把手固定连接,所述一对第一连接杆的一端分别的枢接在所述一对后脚管上、另一端均枢接在所述支杆的下端,所述一对第二连接杆的一端分别枢接在所述一对后脚管上、另一端均枢接在所述支杆的上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孟禧
申请(专利权)人:吴孟禧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