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接地载荷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184075 阅读:26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具有:第1稳定器(SBr),其配置在驱动车轮的车轴上;第2稳定器(SBf),其配置在与驱动车轮的车轴不同的车轴上;稳定器控制单元(RT、FT),其对第1及第2稳定器的扭转刚性进行调整;转弯状态量取得单元,其取得车辆的转弯状态量;以及加速操作量取得单元,其取得驾驶员的加速操作量。基于上述取得结果,在车辆大于或等于规定的转弯状态量、且大于或等于规定的加速操作量时,利用稳定器控制单元对第1及第2稳定器中的至少一个的扭转刚性进行调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的接地载荷控制装置,特别地,涉及一种具有配置在左右车轮之间的稳定器的车辆的接地载荷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当前,例如为了在车辆转弯时防止转弯内侧的驱动车轮的空转,而设置所谓 LSD (Limited Slip Differential),除了机械的差动限制装置之外,已知具有LSD功能的各种装置。例如,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一种牵引控制装置,其将“在附加制动力以抑制左右驱动轮中的高速侧驱动轮的侧滑的情况下,抑制车辆的稳定性的恶化”作为目的, 在LSD制动器控制的控制开始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基于左右的驱动轮速度差,附加制动力, 以抑制高速侧驱动轮的侧滑,在基于油门踏板开度以及发动机转速计算出的要求驱动力大于规定值的情况下,对电子控制节气门进行控制,以使发动机驱动力与规定值一致(记载于专利文献1的〔摘要〕中)。另外,在下述的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可以使液压回路内的制动器液压与驱动轮的侧滑量的增减变化适当地对应而变化的车辆的牵引控制装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4-316639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7-69871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上述专利文献1及2所记载的牵引控制装置,例如,在车辆转弯中相对于转弯内侧的驱动车轮的接地载荷降低,无法传递驱动力的情况下,向该转弯内侧的驱动车轮施加制动力,将与该制动力相同程度的驱动力施加在转弯外侧的驱动车轮上,从而可以通过制动力施加LSD功能(差动限制功能)。但是,由于向车轮施加制动力,所以能量损失不可避免。另外,差速齿轮(差动齿轮)是对在车辆转弯时因各个车轮的转弯半径不同而产生的旋转差进行吸收,同时向左右驱动车轮传递相等扭矩的部件。因此,为了抑制由制动力引起的能量损失,提高驱动力,必须针对左右驱动车轮中的转弯内侧车轮、即因转弯而接地载荷降低的这一侧的车轮,使接地载荷增加。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课题是,提供一种车辆的接地载荷控制装置,其具有对配置于左右车轮之间的稳定器的扭转刚性进行调整的稳定器控制单元,利用该稳定器控制单元,特别地,可以高效且适当地控制对于转弯内侧的驱动车轮的接地载荷。为了实现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的接地载荷控制装置,其具有第1稳定器,其配置在车辆的驱动车轮的车轴上;第2稳定器,其配置在与所述驱动车轮的车轴不同的车轴上;稳定器控制单元,其对所述第1稳定器及所述第2稳定器的扭转刚性进行调整; 转弯状态量取得单元,其取得所述车辆的转弯状态量;以及加速操作量取得单元,其取得所述车辆的驾驶员的加速操作量,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器控制单元基于所述转弯状态量取得单元以及所述加速操作量取得单元的取得结果,在所述车辆大于或等于规定的转弯状态量、且大于或等于规定的加速操作量时,对所述第1稳定器及所述第2稳定器中的至少一个的扭转刚性进行调整。在上述的接地载荷控制装置中,所述稳定器控制单元可以构成为,执行所述第1 稳定器的扭转刚性的减少、以及所述第2稳定器的扭转刚性的增加中的至少一个处理。另外,所述稳定器控制单元可以构成为,基于所述转弯状态量以及所述加速操作量,对相对于所述第1稳定器及所述第2稳定器中的至少一个的扭转目标值的扭转校正值进行运算。并且,所述稳定器控制单元可以对所述扭转校正值设置限制。在上述的接地载荷控制装置中,具有向所述车辆的各车轮施加制动扭矩的制动控制单元,该制动控制单元可以构成为,在所述稳定器控制单元对所述第1稳定器及所述第2 稳定器中的至少一个的扭转刚性进行调整时,施加对由于调整该扭转刚性而产生的所述车辆的转向特性的变化进行补偿的制动扭矩。或者,在上述的接地载荷控制装置中,所述车辆为后轮驱动,具有向所述车辆的各车轮施加制动扭矩的制动控制单元,该制动控制单元可以构成为,向所述车轮中的转弯内侧后轮施加制动扭矩。或者,在上述的接地载荷控制装置中,具有向所述车辆的各车轮施加制动扭矩的制动控制单元,所述稳定器控制单元进行调整,以使所述驱动车轮中成为转弯内侧的内侧驱动车轮的接地载荷增加至第1控制极限,并且,所述制动控制单元可以构成为,向所述内侧驱动车轮施加制动扭矩,直至所述内侧驱动车轮的接地载荷达到基于所述第1控制极限设定的第2控制极限。并且,具有对所述车辆的动力源的输出进行调整的驱动输出控制单元,该驱动输出控制单元可以构成为,在所述内侧驱动车轮的接地载荷超过所述第2控制极限的情况下,使所述动力源的输出减少。另外,具有向所述车辆的各车轮施加制动扭矩的制动控制单元,该制动控制单元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第1稳定器及所述第2稳定器中的至少一个达到所述稳定器控制单元所设置的所述扭转校正值的限制时,施加对由于调整所述第1稳定器及所述第2稳定器中的至少一个的扭转刚性而产生的所述车辆的转向特性变化进行补偿的制动扭矩。并且, 具有对所述车辆的动力源的输出进行调整的驱动输出控制单元,该驱动输出控制单元可以构成为,在所述第1稳定器及所述第2稳定器中的至少一个达到所述稳定器控制单元所设置的所述扭转校正值的限制时,使所述动力源的输出减少。专利技术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由于如上述所示构成,所以具有下述效果。即,通过基于上述的转弯状态量取得单元以及加速操作量取得单元的取得结果,在车辆大于或等于规定的转弯状态量、 且大于或等于规定的加速操作量时,利用稳定器控制单元对第1及第2稳定器中的至少一个的扭转刚性进行调整,由此特别地可以适当地控制相对于转弯内侧的驱动车轮的接地载荷,对于驾驶员,可以确保稳定的转弯感觉及驾驶性。在上述的接地载荷控制装置中,如果稳定器控制单元构成为,执行第1稳定器的扭转刚性的减少以及第2稳定器的扭转刚性的增加中的至少一种处理,则可以适当地控制接地载荷。另外,如果基于上述的转弯状态量以及加速操作量,对相对于第1及第2稳定器中的至少一个的扭转目标值的扭转校正值进行运算,则可以利用简单的结构可靠地控制接地载荷。并且,如果对扭转校正值设置限制,则可以进行稳定的稳定器控制。并且,如果构成为利用制动控制单元施加制动扭矩,以利用稳定器控制单元对由于调整扭转刚性而产生的车辆的转向特性变化进行补偿,则除了上述的效果之外,还可以确保车辆的稳定性。特别地,通过进行调整以使内侧驱动车轮的接地载荷增加至第1控制极限,并且向内侧驱动车轮施加制动扭矩,直至内侧驱动车轮的接地载荷达到基于第1控制极限设定的第2控制极限,从而可以防止侧滑,可以确保内侧驱动车轮的驱动力,因此, 对于驾驶员,可以确保稳定的转弯感觉。并且,如果具有驱动输出控制单元,在内侧驱动车轮的接地载荷超过第2控制极限的情况下,使动力源的输出减少,则可以确保车辆的稳定性。另外,如果在第1及第2稳定器中的至少一个达到扭转校正值的限制时,施加制动扭矩而对扭转刚性进行调整,则可以对车辆的转向特性变化进行补偿。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接地载荷控制装置的框图。图2是说明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稳定器的扭转弹簧特性的曲线图。图3是说明通过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稳定器的扭转刚性控制进行的接地载荷调整的曲线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中的接地载荷控制的流程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接地载荷控制的流程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接地载荷控制的流程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中的第1及第2控制极限判定图的图。图8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接地载荷控制装置,其具有:第1稳定器,其配置在车辆的驱动车轮的车轴上;第2稳定器,其配置在与所述驱动车轮的车轴不同的车轴上;稳定器控制单元,其对所述第1稳定器及所述第2稳定器的扭转刚性进行调整;转弯状态量取得单元,其取得所述车辆的转弯状态量;以及加速操作量取得单元,其取得所述车辆的驾驶员的加速操作量,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定器控制单元基于所述转弯状态量取得单元以及所述加速操作量取得单元的取得结果,在所述车辆大于或等于规定的转弯状态量、且大于或等于规定的加速操作量时,对所述第1稳定器及所述第2稳定器中的至少一个的扭转刚性进行调整。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日高靖二安井由行中野启太新田千裕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