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79827 阅读:17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的中药原料组成:黄芪10~40g、太子参10~40g、沙参5~30g、麦冬10~40g、炒白术5~25g、鸡内金5~25g、当归5~25g、红花5~20g、三七4~15g、蒲公英5~30g、干姜4~15g、炙甘草4~15g。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中药组合物具有益气温中、活血化瘀、益胃生津、和血生肌之功效,其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可靠。该组合物配制简便、药源广,其组分药性平和、无副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传统草药的未确定结构的医用配制品,尤其是一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
技术介绍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呈局限性或广泛性的胃粘膜固有腺萎缩 (数量减少,功能减低),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及炎性反应。随着年龄的增长,本病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病变程度也越重,故有人认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中老年胃粘膜的退行性变,是一种“半生理”现象。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嗳气、上腹部饱胀或钝痛,严重者可有消瘦、贫血、脆甲、舌炎或舌乳头萎缩,少数胃粘膜糜烂者可伴有上消化道出血。由于本病发病率高,且临床上常反复发作,不易治愈,又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因而慢性萎缩性胃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主要采用保护胃粘膜、抗幽门螺杆菌、增强胃动力,以及止痛等对症治疗,其治疗药物有胃黏膜保护药、助消化药、抗幽门螺杆菌药、 H2受体拮抗药等。这些治疗药物可以改善一些临床症状。目前,国内外对本病尚无好的治疗办法。而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着明显的优势。中医认为脾胃虚弱、气机壅滞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基本病理机制。老年阴亏、七情内伤、饮食痰积、久病致瘀诸因素都可使脾胃功能受损,升降无力,气机运行不畅,而呈现胃脘部胀满、隐痛、纳差、乏力等症状。本病属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之证,以正虚为本,正越虚则邪越结,邪越结则正越虚,常互相影响,难以速愈。根据中医理论,针对中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机理,以益气温中、活血化瘀、和血生肌为治则,进行辩证配伍组方,以达到标本兼治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西药及物理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只能起到改善、缓解症状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配制方便、药源广、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的一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的中药原料组成黄芪10 40g、太子参10 40g、沙参5 30g、麦冬10 40g、炒白术5 25g、鸡内金5 25g、当归5 25g、红花5 20g、 三七4 15g、蒲公英5 30g、干姜4 15g、炙甘草4 15g。本专利技术的优先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 其是由下列重量的中药原料组成黄芪30g、太子参30g、沙参20g、麦冬30g、炒白术15g、鸡内金15g、当归15g、红花10g、三七5g、蒲公英20g、干姜6g、炙甘草6g。本专利技术中药组合物是在传统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以益气温中、活血化瘀、益胃生津、和血生肌为治则,精选药物组方,标本兼治。本专利技术中药组合物中黄芪补中益气、固表生肌、利水消肿;太子参补益脾肺、益气生津;沙参与麦冬清肺凉胃、养阴生津;炒白术和中益气、强胃健脾、燥湿利水;鸡内金消食健胃、理气生肌;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三七止血造血、散瘀消肿、消炎止痛;蒲公英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温肺化饮;炙甘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本专利技术精选药物组方,其药物组分经辩证配伍,在作用上相辅相成,协同作用,其药效优于单味药物的效果。本专利技术组合物的组分均采用天然的中药原料,其配制简便、药源广、成本低。本专利技术遵循中医的处方用药原则,各种组分药物采用水煎服用。经临床应用验证, 其疗效显著可靠,药性平和,未出现毒副作用,有效率达94%,治愈率为46%。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一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的中药原料组成黄芪30g、 太子参30g、沙参20g、麦冬30g、炒白术15g、鸡内金15g、当归15g、红花10g、三七5g、蒲公英20g、干姜6g、炙甘草6g。实施例2一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的中药原料组成黄芪15g、 太子参40g、沙参10g、麦冬25g、炒白术10g、鸡内金10g、当归10g、红花5g、三七10g、蒲公英30g、干姜10g、炙甘草IOgo实施例3一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的中药原料组成黄芪40g、 太子参20g、沙参5g、麦冬15g、炒白术5g、鸡内金25g、当归20g、红花lg、三七4g、蒲公英 10g、干姜4g、炙甘草15g。实施例4一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的中药原料组成黄芪20g、 太子参10g、沙参30g、麦冬10g、炒白术25g、鸡内金5g、当归25g、红花12g、三七15g、蒲公英5g、干姜12g、炙甘草12g。实施例5一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其是由下列重量的中药原料组成黄芪log、 太子参25g、沙参15g、麦冬40g、炒白术20g、鸡内金20g、当归5g、红花20g、三七12g、蒲公英15g、干姜15g、炙甘草4g。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中药组合物按常规的水煎法制取药剂,具体方法如下将组方的中药原料放入容器中,加冷水漫过药面,浸泡15 20分钟,再加水没过药面约5厘米,进行煎煮。未沸前采用武火煎煮,沸后用文火煎煮20 30分钟;第二煎煮,水沸后煎煮15 20分钟。两次煎煮取汁,合并。一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临床疗效总结一、一般性资料本中药组合物应用于临床观察病例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其年龄25 70岁。二、用法用量临床应用时,组合物中的组分根据患者的体重和年龄酌情增减。本中药组合物一日一剂,水煎两遍取汁约300ml,分早、晚两次服用。三、疗效评定标准(1)、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食欲正常;(2)、显效临味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食欲改善;(3)、有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减轻,但仍遗留一部分症状;(4)、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略有改善或无改善。四、治疗效果该临床观察病例中,服药1 一 6个月,痊愈23例,显效18例,有效6 例,无效3例。治疗期间未发生毒副作用。五、典型病例 病例1孙某,男,53岁。就诊时上腹胀痛,反酸、嗳气、打嗝、纳差、乏力五年之久,近两年加重。服用本专利技术中药组合物制备的汤药3个月,上腹疼痛、胀气消失,饭量增加,身体有力,反酸、嗳气、口干等不适症状消失。继续巩固治疗服用1个月后,痊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病例2杨某,女,42岁。就诊时主诉上腹部反复疼痛。腹胀、嗳气、烧心、食欲不振八年余。服用本专利技术中药组合物制备的汤药1个月,疼痛、腹胀、明显好转,食欲增加,继续服用治疗3 个月,临床症状消失,食欲精神正常。病例3王某,男,38岁。就诊时主诉由于饮食不规律,饮酒、胃疼、打嗝、餐后饱胀、腹痛、腹泻与便秘交替,食欲不振,伴有口苦。服用本专利技术中药组合物制备的汤药1个月,胃疼、打嗝、 餐后饱胀等临床症状消失;继续巩固服用治疗1个月,痊愈。权利要求1.一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的中药原料组成黄芪10 40g、太子参10 40g、沙参5 30g、麦冬10 40g、炒白术5 25g、鸡内金5 25g、当归5 25g、红花5 20g、三七4 15g、蒲公英5 30g、干姜4 15g、 炙甘草4 15g。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的中药原料组成黄芪30g、太子参30g、沙参20g、麦冬30g、炒白术15g、鸡内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是由下列重量的中药原料组成:黄芪10~40g、太子参10~40g、沙参5~30g、麦冬10~40g、炒白术5~25g、鸡内金5~25g、当归5~25g、红花5~20g、三七4~15g、蒲公英5~30g、干姜4~15g、炙甘草4~15g。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晖
申请(专利权)人:荣成市崖头美全口腔诊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