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邓志安专利>正文

新型油气水砂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16344 阅读:20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油田油井采出物、环境工程中互不相溶介质的处理装置,特别是油气水砂分离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旋流气液预分离器(5)设有切向进口(4),连通管(6)与二次除雾器(11)连接,导流管(3)与液体流型调整装置(2)相连;填料聚结器(7)和气液整流器(9)在卧式壳体(1)内;油缓冲室(16)和水缓冲室(14)在壳体末端;在设备底部有除砂筒(22);二次除雾器(11)在油缓冲室上部,卧式壳体(1)外部通过捕集器(12)与卧式壳体(1)相连,其顶部有出气口(10);油缓冲室(16)前有二次污水抑制装置(20)。它分散相液滴碰撞几率高,液滴沉降距离短,排出污水质量好,工作效率高、先进实用。(*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依靠油气水砂的重度不同和特殊的机械机构进行油气水砂分离的装置。用于油田油井采出物、环境工程中互不相溶介质的处理。
技术介绍
油气水分离设备是油田地面处理中的关键环节,早期的油气水分离设备是从API分离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据文献SPE11562报导美国C-E Natco公司在API分离器内部加装performax填料,使得设备内部气相空间占去设备体积的一半,设备内油水分离空间较小,设备整体效率偏低。中国专利00226852.3公开的互不相溶介质分离装置,结构功能有了较大改进,但由于气液预分离部件复杂,油水预分离部件采用可动元件,而且其清排砂机构采用电机机构拖动,因而在加工上和现场工业性应用方面受到很大限制,并存在一定的安全生产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任务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效率高、先进实用的油气水砂分离装置。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油汽水砂分离装置,它采用卧式壳体1结构,在卧式壳体1内依次设有旋流式气液预分离器5、液体流型调整装置2、波发生器23、填料聚结器7、气液整流器9、除砂筒22、二次污水抑制装置20、油缓冲室16、油水界面调节器13、水缓冲室14和二次除雾器11,其特征在于旋流式气液预分离器5设有切向混合物进口接管4,顶部通过连通管6与二次除雾器11连接,下部通过导流管3与液体流型调整装置2相连;填料聚结器7和气液整流器9置于卧式壳体1内并与壳体1轴线相垂直;油缓冲室16和水缓冲室14布置在壳体末端,通过油水缓冲室隔板19与沉降室8分隔开;在水缓冲室14内设有油水界面调节器13对沉降室8的油水界面进行调节;在设备底部设有除砂筒22,从水缓冲室14设有一条给水连通管21,与除砂筒22相连;二次除雾器11设置在油缓冲室上部卧式壳体1外部通过捕集器12与卧式壳体1相连,在其顶部设有出气口10;在油缓冲室16前面设有二次污水抑制装置20。所述的油缓冲室16、水缓冲室14、二次除雾器11设置在卧式壳体1的中部;旋流式气液预分离器5、液体流型调整装置2、波发生器23、填料聚结器7、气液整流器9、除砂筒22、二次污水抑制装置20各自分为两部分,对称地设置在卧式壳体1的两端。所述的卧式壳体1内有二级沉降室,油缓冲室16、液体流型调整装置2、填料聚结器7有两个,分别在一级和二级沉降室内,由第一级油缓冲室27流出的含水油通过连通导流管24进入第二级液体流型调整装置2;第一级的水通过设在卧式壳体1下部水层的污水管线26进入水缓冲室14,水缓冲室14有两个界面调节器油水界面调节器13、一级汕水界面调节器28;第一级沉降室和第二级沉降室用绝热隔板25相互隔离,在绝热隔板25上部设连通口29,波发生器23设置在第二级液体流型调整装置2上面。所述的旋流式气液预分离器5主要由筒壁5-1、锥形管5-5、通气管5-2、挡液环板5-4、壁流圈5-3组成。所述的液体流型调整装置2采用弧形孔板式结构,主要由弧形布液板2-1、小孔2-2、折流板2-3和翻越板2-4组成。所述的气液整流器9由多层凸凹形板组成,在凸凹形板9-1上有集液槽9-2,板与板之间用隔件9-3、连接杆9-4固定。所述的除砂筒22采用斜形集砂板22-1和沉砂筒22-6组成,在沉砂筒22-6内设有防冲挡板22-4,在防冲挡板22-4上设有排砂管22-3、水连通管22-2,水连通管22-2与给水连通管21相连,在沉砂筒22-6上还设有冲砂水进管22-5,该管以切向进入沉砂筒22-6。本技术采用的结构元件及组合形式,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设置了呈弧形的带孔板液体流型调整装置,更大限度地提高了分散相液滴的磁撞机率,缩短了液滴沉降距离,提高了设备分离效率,引入了气体整流器,改善了气体流态,抑制了气体对液体处理空间的影响,稳定了设备的内部流场;在设备底部设置了集砂和除砂结构,可有效地除去设备内的积砂;在设备下面设置了二次污水抑制装置,可大大提高排出污水的质量,使设备的整体性能提高。因此,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可提高设备的容积效率和分离性能。附图说明下面利用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案例。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3结构示意图;图4是液体流型调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旋流式气液预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气体整流器结构示意图;图7是除砂筒结构示意图。图中1、卧式壳体;2、液体流型调整装置;3、导流管;4、进口;5、旋流式气液预分离器;5-1、筒体;5-2、通气管;5-3、壁流圈;5-4、挡液环板;5-5、伞形导液管;6、连通管;7、填料聚结器;8、沉降室;9、气液整流器;10、出气口;11、二次除雾器;12、捕集器;13、调节器;14、水缓冲室;15、排水口;16、油缓冲室;17、油出口;18、连通管;19、油水缓冲室隔板;20、二次污水抑制装置;21、水连通管;22、除砂筒;23、斜板收集;24、波发生器;25、连通管;26、绝热隔板;27、管线;28、一级油缓冲室;29、油水界面调节器;30、连通口;2-1、弧形布液管;2-2小孔;、2-3、折流板;2-4、翻越板;9-1、凸凹形板;9-2、集液槽;9-3、隔件;9-4、连接杆;22-1、斜形集砂板;22-2、水连通管;22-3、排砂管;22-4、防冲挡板;22-5、冲砂水进管;22-6、沉砂筒。具体实施方式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但它不限制本技术,基于上述的任何改进都应视为在本技术的范围内,本技术的方案和范围应以权利要求书来限定。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一是装置采用卧式圆筒结构,在圆筒形卧式壳体1上依次设有旋流式气液预分离器5、液体流型调整装置2、波发生器24、填料聚结器7、气液整流器9、除砂筒22、二次污水抑制装置20、油水室、油水界面调节器13和二次除雾器11,在卧式壳体1上依次设有混合物进口、油、气、水、砂出口,旋流式气液预分离器5通过气体连通管6和二次除雾器11相连接,并通过设在预分离器5下部的锥形管和导流管3与壳体内的液体流型调整装置2联结。填料聚结器7设置在壳体轴线相垂直的平面上,填料采用能够对油水进行有效聚结的结构。气体整流器置于与气流方面垂直的平面上,对气流的流型进行整理和调整。在壳体底部设有即集砂斜板23、贮砂筒和除砂筒22,在壳体尾部设有油、水缓冲室16、14。水缓冲室14内设有油水界面调节器29,调节器29一方面通过连通管道在水隔板下面与设备主流场相连,另一方面通过连杆与壳体外部调节阀门相连,在水缓冲室14水入口前,壳体下方有二次污水抑制装置20。二次除雾器11在壳体外部上方,并与壳体内部相通,在其顶部开有出气口10。旋流式气液预分离器5主要由径向挡板,外筒体锥形管和导流管组成。液体流型调整装置2采用多组上面打孔的弧行板组成。气体整流器采用改型蛇形板整流器并安装在壳体中心线上方。二次污水抑制装置20由呈伞形布置的平板组成,安放在壳体中心线下,水缓冲室14水入口管线前面。参见图1、图4至图7。混合物进口接管4呈切向与旋流式气液预分离器5筒体5-1相连,气体与液体在离心力作用下分离出来,分离出的气体经顶部通气管5-2、连通管6引至二次除雾器11。脱气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新型油气水砂分离装置,采用卧式壳体(1)结构,在卧式壳体(1)内依次设有旋流气液预分离器(5)、液体流型调整装置(2)、波发生器(24)、填料聚结器(7)、气液整流器(9)、除砂筒(22)、二次污水抑制装置(20)、油缓冲室(16)、界面调节器(13)、水缓冲室(14)和二次除雾器(11),其特征在于:旋流气液预分离器(5)设有切向进口(4),顶部通过连通管(6)与二次除雾器(11)连接,下部通过导流管(3)与液体流型调整装置(2)相连;    填料聚结器(7)和气液整流器(9)置于卧式壳体(1)内并与卧式壳体(1)轴线相垂直;    油缓冲室(16)和水缓冲室(14)布置在壳体末端,通过隔板(19)与沉降室(8)分隔开;    在水缓冲室(14)内设有界面调节器(13)对沉降室(8)的油水界面进行调节;    在设备底部设有除砂筒(22),从水缓冲室(14)设有一条水连通管(21),与除砂筒(22)相连;    二次除雾器(11)设置在油缓冲室上部卧式壳体(1)外部通过捕集器(12)与卧式壳体(1)相连,在其顶部设有出气口(10);    在油缓冲室(16)前面设有二次污水抑制装置(20)。...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邓志安
申请(专利权)人:邓志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7[中国|西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