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膜滤芯,其中,在滤板(36)上设置有过滤膜和多种流路槽图案(38、39),在滤板(36)的周缘部设置有收集流路槽图案(38、39)内的透过液并将其取出的透过液取出口(41、42),流路槽图案(38、39)具有倾斜的直线状多个平行的贯通流路槽(38a、39a)和在贯通流路槽(38a、39a)之间连通的多个连通槽(38b、39b),各贯通流路槽(38a、39a)从一端部向另一端部逐渐接近最近的透过液取出口(41、42)而排列,透过液经过贯通流路槽(38a、39a)流到各透过液取出口(41、4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构成在活性污泥等的固液分离等中使用的浸渍型膜分离装置的膜滤芯。
技术介绍
以往,在例如膜分离活性污泥处理中,在对污水等进行活性污泥处理的反应槽内浸渍有浸渍型的膜分离装置。在该膜分离装置中,在主体外壳的内部以规定间隔平行排列地充填有多个有机平膜型的膜滤芯。如图10、图11所示,膜滤芯10具有滤板11和在滤板11的外内两面设置的过滤膜 12。滤板11的外内两面上形成有流路槽13,透过过滤膜12的透过液在流路槽13中流动。 而且,在滤板11的一侧方的上端部的一个位置,设置有收集流路槽13内的透过液并向膜滤芯10的外部取出的透过液取出口 14。并且,流路槽13形成为六边形的蜂窝状的流路槽图案15。由此,通过吸引泵在膜滤芯10的内侧作用有吸引压力,从而,以作用于过滤膜12 的膜间压差为驱动压力,由过滤膜12过滤槽内混合液(被处理液),透过过滤膜12的透过液经过流路槽13流到透过液取出口 14,从透过液取出口 14通过集管排出。而且,具有上述的蜂窝状的流路槽图案15的膜滤芯10记载在例如以下专利文献 1的日本国公开专利公报中。并且,作为与蜂窝状的流路槽图案15不同的流路槽图案,如图12所示,还有具有 X状的流路槽图案18的膜滤芯。流路槽图案18由X状交叉的多个流路槽13形成。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7-268388号公报但是,在具有上述图10、图11所示的蜂窝状的流路槽图案15的膜滤芯10中,流路槽13不是朝向滤板11的透过液取出口 14侧呈直线状连续。因此,透过液会反复合流以及分叉,同时向透过液取出口 14流动,由此,存在着压力损失增大从而难以同时有效利用过滤膜12的整个面的问题。并且,在具有上述图12所示的X状的流路槽图案18的膜滤芯19中,在流路槽13 交叉的交叉部分20,过滤膜12仅通过由流路槽13分割周围的四个单元22的角21a 21d 支承(四点支承)。因此,在对膜滤芯19施加吸引压力时,将难以在交叉部分20充分支承过滤膜12,在交叉部分20,过滤膜12陷入到流路槽13内,使流路槽13的流路截面积缩小。 由此,存在交叉部分20处的压力损失增大的问题。而且,在图10 图12所示的膜滤芯10中,由于只在滤板11的上端部的一个位置设置透过液取出口 14,所以,在膜滤芯10在上下方向上长的情况下,难以有充分的吸引压力作用到远离透过液取出口 14的膜滤芯10的下部。因此,还存在不能从膜滤芯10的下部得到足够的透过液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膜滤芯,其能够降低压力损失从而有效地利用膜面, 而且能够得到更多的透过液。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1技术方案为一种构成浸渍型膜分离装置的膜滤芯,在滤板的至少外内任意一面上设置有过滤膜,在过滤膜覆盖的滤板的表面形成用于透过过滤膜的透过液流动的流路槽图案,在滤板的周缘部设置有收集在流路槽图案中流动的透过液并将其取出的透过液取出口,其中,滤板上设置有多个透过液取出口,滤板被划分为多个集水区域,流路槽图案形成在各集水区域,并具有贯穿各集水区域的直线状的多个贯通流路槽,各贯通流路槽从一端部向另一端部逐渐接近最近的透过液取出口。这样,当在膜滤芯的内侧作用有吸引压力时,被处理液通过过滤膜过滤。此时,透过过滤膜的透过液朝向各透过液取出口在流路槽图案的贯通流路槽中流动,从各透过液取出口被取出到膜滤芯的外部。流路槽图案的贯通流路槽为直线状,从一端部向另一端部逐渐接近最近的透过液取出口地排列,因此,贯通流路槽内的透过液的流动变得顺畅,并且透过液经过贯通流路槽内流到透过液取出口时的距离变短。由此,能够降低压力损失从而有效利用膜滤芯的膜面。在本专利技术的第2技术方案中,集水区域内的贯通流路槽相互平行地排列。在本专利技术的第3技术方案中,集水区域内的贯通流路槽以最近的透过液取出口的近旁为中心,放射状地排列。在本专利技术的第4技术方案中,相邻的贯通流路槽通过连通槽连通。这样,透过过滤膜的透过液朝向各透过液取出口在贯通流路槽和连通槽中流动, 从各透过液取出口被取出到膜滤芯的外部。在本专利技术的第5技术方案中,连通槽与贯通流路槽呈T字状交叉。这样,在连通槽与贯通流路槽交叉的交叉部分,过滤膜通过由连通槽和贯通流路槽分割周围而成的单元的两个角以及贯通流路槽的一侧缘支承(即由两点和一个直线部支承)。因此,在膜滤芯的内侧有吸引压力作用时,与以往只由单元的四个角支承(即四点支承)的情况相比,在交叉部分能够充分地支承过滤膜。由此,能够在交叉部分防止由于过滤膜陷入贯通流路槽内而使贯通流路槽的流路截面积缩小。因此,能够降低压力损失从而有效利用膜滤芯的膜面。在本专利技术的第6技术方案中,滤板为纵横长度不同的形状,当以滤板的长度方向成为上下方向的方式直立设置滤板时,各透过液取出口设置在安装高度不同的位置,集水区域将滤板分为上下多个区域,多个集水区域中的任意一个集水区域的流路槽图案与其它的集水区域的流路槽图案不同。这样,透过过滤膜的透过液在各集水区域的流路槽图案的贯通流路槽内流动,从最靠近各集水区域的透过液取出口被取出到膜滤芯的外部。由此,能够降低压力损失从而在膜滤芯的整个膜面上作用有足够的吸引压力,能够有效利用膜面收集透过液。在本专利技术的第7技术方案中,透过液取出口设置在与集水区域的边界部分对应的位置。这样,透过液在夹着边界部分地相邻的一方的集水区域的流路槽图案的贯通流路槽和另一方的集水区域的流路槽图案的贯通流路槽中流动,从与两方的集水区域的边界部分对应的透过液取出口被取出到膜滤芯的外部。在本专利技术的第8技术方案中,在各集水区域的边界部分设置有集液槽,夹着边界部分相互邻接的一方的集水区域内的贯通流路槽以及另一方的集水区域内的贯通流路槽连通于集液槽,集液槽的流路截面积比贯通流路槽的流路截面积大。这样,透过过滤膜的透过液经过贯通流路槽内流到集液槽内。由于集液槽的流路截面积比贯通流路槽的流路截面积大,所以,在集液槽内流动的透过液的流速比在贯通流路槽内流动的透过液的流速低。由此,集液槽内的压力大致被平均化(均压化),能够在膜滤芯的宽度方向上使吸引压力(压力分布)平均化(均压化)。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上所述,根据本专利技术,能够降低膜滤芯的压力损失,并且能够使吸引压力充分作用于整个膜面,能够有效利用膜面,从膜滤芯收集更多的透过液。附图说明图1是具有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膜滤芯的膜分离装置的侧面截面图。图2是具有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膜滤芯的膜分离装置的正面截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膜滤芯的主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膜滤芯的滤板的主视图。图5A是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膜滤芯的滤板的上部的透过液取出喷嘴部分的正面放大图。图5B是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膜滤芯的滤板的下部的透过液取出喷嘴部分的正面放大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第1实施方式的膜滤芯的滤板的贯通流路槽与连通槽的交叉部分的放大图。图7A是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的膜滤芯的滤板的主视图。图7B是本专利技术的第3实施方式的膜滤芯的滤板的主视图。图7C是本专利技术的第4实施方式的膜滤芯的滤板的主视图。图7D是本专利技术的第5实施方式的膜滤芯的滤板的主视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第6实施方式的膜滤芯的滤板的主视图。图9A是本专利技术的第7实施方式的膜滤芯的流路槽图案的视图。图9B是本专利技术的第8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膜滤芯,该膜滤芯构成浸渍型膜分离装置,在滤板的至少外内任意一方的面上设置过滤膜,在由过滤膜覆盖的滤板的表面上,形成有供透过过滤膜的透过液流动的流路槽图案,在滤板的周缘部设置有收集在流路槽图案中流动的透过液并将其取出的透过液取出口,其特征在于,滤板上设置有多个透过液取出口,滤板被划分为多个集水区域,流路槽图案形成在各集水区域,并具有贯穿各集水区域的直线状的多个贯通流路槽,各贯通流路槽从一端部向另一端部逐渐接近最近的透过液取出口。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川公博,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