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随重调整阀以及制动控制装置。随重调整阀(21)包括:可输出相当于满载的随重调整压力的压力的调压阀(50);先导压力传感器(52b);可进行供排气,基于先导压力传感器(52b)的检测值,将从所述调压阀(50)输出的压力根据供排气来调整而输出的电磁阀(52);以及将从电磁阀(52)输出的压力作为先导压力而输入的输出阀(51)。输出阀(51)具有用于产生相当于空载的随重调整压力的压力的空载保证弹簧(51d),且可将相当于空载保证弹簧(51d)的压靠力所产生的空载的随重调整压力的压力和先导压力的合计压力,作为与检测空气弹簧的压力的传感器的检测值相对应的随重调整压力而输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铁路车辆用的随重调整阀(variable load valve)及制动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有一种铁路车辆用的制动控制装置,基于用压力传感器所获取的空气弹簧的压力,控制供气用电磁阀及排气用电磁阀来生成先导压力(Pilot pressure),并输出与该先导压力相对应的制动压力(参照专利文献1及2)。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制动控制装置中设有压力限制阀(随重调整阀),以便即使在电源故障时也不会施加过剩的压力(空气源的压力),使制动缸压力成为适应车辆载重状态的压力。具体而言,如图15所示,该压力限制阀包括具有进气端口的第一室81 ;具有出气端口的第二室82 ;对第一室81与第二室82之间的通路进行开闭的阀组件83 ;基于从进气端口流入第一室81的压缩空气移位的第一隔膜活塞(diaphragm piston)84 ;设置在第二室82内的第二隔膜活塞85 ;在支撑于支点部件86的状态下连接两个活塞84、85的平衡杆87 ;及用于使支点部件86移动的步进马达(st印ping motor) 88。阀组件83具有收纳在第一隔膜活塞84的套筒(cartridge)89内的阀体90。在该制动控制装置中,可通过移动支点部件86,根据第一室81内的压力与第二室82内的压力之比,调整第一隔膜活塞84与第二隔膜活塞85的行程比,由此可改变压力设定。而且,在该制动控制装置中,不管电源故障时在进气端口产生的压力如何,都能将出气端口的比例压力维持为一定。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制动控制装置能够根据平衡杆87的支点位置改变压力设定, 因而在电源故障时也能够维持与车辆载重状态相对应的压力。但是,在该结构中需要平衡杆87及步进马达88,因此在制动控制装置的小型化方面存在极限。专利文献1 日本技术公开公报实开平4-043562号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平8495236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确保自动防故障功能并能实现小型化的随重调整阀。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随重调整阀,可输出与检测车辆的空气弹簧的压力的传感器的检测值相对应的随重调整压力,包括调压阀,将从空气源供给的压力限制为相当于满载的随重调整压力的压力而输出;先导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从所述调压阀输出的压力;电磁阀, 可进行供排气,基于所述先导压力传感器的检测值,将从所述调压阀输出的压力根据供排气来调整而输出;以及输出阀,将从所述电磁阀输出的压力作为先导压力而输入,其中,所述输出阀具有用于产生空载的随重调整压力的空载保证弹簧,将所述空载保证弹簧的压靠力所产生的空载的随重调整压力和所述先导压力的合计压力作为随重调整压力而输出。附图说明图1是以从前侧观察的状态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动控制装置的剖视图。图2是以局部剖视的状态表示从右侧观察上述制动控制装置的图。图3 (a)、(b)是表示安装基座的图。图4(a)、(b)是表示铰链部的图。图5是以局部剖视的状态表示从左侧观察上述制动控制装置的图。图6是表示从里侧观察外壳的盖体时的控制基板及护罩的图。图7是表示上述制动控制装置的压缩空气回路的回路图。图8是表示压缩空气回路的随重调整压力生成部的回路图。图9是从上侧观察时的随重调整阀的剖视图。图10是表示压缩空气回路的制动压力生成部的回路图。图11是从右侧观察时的中继阀的剖视图。图12是从后侧观察时的图11的XII-XII线的供给截止阀及排气阀的剖视图。图13是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动控制装置的控制动作的框图。图14是用于说明图13的制动控制装置的控制动作的流程图。图15是以往的制动控制装置的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如图1及图2所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制动控制装置10具备呈矩形箱体状的外壳(casing) 11,外壳11的内部作为可收纳后述的随重调整阀21、中继阀22、22及控制基板23等的收容空间。外壳11具有前侧开口的外壳主体12及可开闭该外壳主体12的开口的盖体13。作为外壳主体12的一个侧面的后面(背面)由管座14形成,与设置有该管座14 的后面相反的一侧的前面(另一个侧面)形成上述开口。管座14是扁平的部件,在管座14 的内部形成有连接从外壳11的外部导入原压等的配管和设置在外壳11内部的随重调整阀 21、中继阀22、22等的空气通道等。在外壳11设置有可安装于车辆的台车(省略图示)上的安装基座16。如图3(a)、 (b)所示,安装基座16设置在外壳11的左右两侧,各安装基座16具有与车辆的台车接合的一对悬架部16a、16a及架设在这些悬架部16a、16a之间的基座部1乩。悬架部16a、16a的上端部在前后方向上长,悬架部16a呈从基座部16b的固定位置向前方突出的形状。由此, 即便安装基座16固定在外壳11的后面,也能够稳定地保持外壳11。基座部16b呈横宽的长方体形状,且重叠在管座14的后面。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前侧是指外壳主体12的开口所朝向的一侧,即维护时面向作业人员的一侧,后侧是指其相反侧,即外壳主体12的管座14 一侧。因此,该前侧及后侧与车辆的前后方向无关。此外,左右是指从前侧观察时的左右。基座部16b具有第一卡合部17a,该第一卡合部17a为突起状的凸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两个第一卡合部17a。第一卡合部17a固定在基座部16b,且从基座部16b朝向前侧沿水平方向延伸,并具有管座14的前后方向的厚度以上的突出长度。管座14具有可与第一卡合部17a卡合的第二卡合部17b。第二卡合部17b由第一卡合部17a可插通的贯通孔形成。第一卡合部17a在插通于第二卡合部17b的状态下贯通管座14,且第一卡合部17a的前端部从管座14的前面突出(参照图1)。在此状态下,第一卡合部17a与第二卡合部17b相互卡合,管座14在支撑于安装基座16的状态下被保持。因此,在将制动控制装置10安装到车辆的台车上时,首先将安装基座16固定在台车上,并将外壳11暂时保持于安装基座16,使安装基座16的第一卡合部17a插通于外壳11的管座14 上所形成的贯通孔即第二卡合部17b。然后,在此状态下进行在安装基座16上固定外壳11 的作业,其后可进行零件等的安装作业。因此,可由一个人进行将该制动控制装置10安装到台车的安装作业。另外,在第一卡合部17a的基部设置有省略图示的密封件(packing)。 因此,在制动控制装置10被固定好的状态下可维持气密状态。此外,可按照相反的顺序进行从台车拆下制动控制装置10的拆卸作业。如图1所示,在外壳11的收纳空间内至少设置有随重调整阀21和中继阀22。中继阀22以相互横向排列的方式设置有两个。而且,从前面观察,随重调整阀21设置在左侧的中继阀22的上侧,在右侧的中继阀22的上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有相当于随重调整阀 21的大小的空间。该空间(从前面观察为随重调整阀21的右侧的空间)成为放入外壳11 内的电气配线的收容部。电气配线通过外壳主体12中从前面观察设置在右侧侧壁的进线部(lead-in member) 25被导入到外壳11内。而且,该空间内设置有压力传感器组件沈。 压力传感器组件26包括对承受车辆载重的空气弹簧(省略图示)的压力进行检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随重调整阀,可输出与检测车辆的空气弹簧的压力的传感器的检测值相对应的随重调整压力,其特征在于包括:调压阀,将从空气源供给的压力限制为相当于满载的随重调整压力的压力而输出;先导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从所述调压阀输出的压力;电磁阀,可进行供排气,基于所述先导压力传感器的检测值,将从所述调压阀输出的压力根据供排气来调整而输出;以及输出阀,将从所述电磁阀输出的压力作为先导压力而输入,其中,所述输出阀具有用于产生空载的随重调整压力的空载保证弹簧,将所述空载保证弹簧的压靠力所产生的空载的随重调整压力和所述先导压力的合计压力作为随重调整压力而输出。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中雅民,
申请(专利权)人:纳博特斯克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