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悬浊液澄清处理装置。该装置为一槽体,设在槽体中间的原液供给部件将槽体分为上下部,上部作为过滤部、下部作为凝聚沉淀部,槽体内有粒状上浮滤料构成的滤层,在过滤部内配置有上下端面开放的筒状体,在筒状体内设有搅拌、扬水部件,在凝聚沉淀部上设有用于除去附着在其壁面上污泥的喷射管。(*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使用粒状上浮滤料的悬浊液澄清处理装置,该装置中设有用于去除附着在滤料逆洗机构和装置内壁上污泥的喷射管。图4所示日本专利公报特公昭51-60675号揭示了一种这样的装置。该装置是由槽体51构成的,通过设在槽体中部的原液供给部件52,将槽体上部和下部分别形成为过滤部B和凝聚沉淀部A。在过滤部B的上端有滤液排出部件70,在过滤部的上部,设有由粒状上浮滤料构成的滤层60。在过滤部内配置着上下端开放的筒状体62,该筒状体62位于悬浊液澄清处理操作时的滤层下方和原液供应部件52上方。该筒状体62内设置着具有向上喷射孔的空气供给管65。该装置中还设有在逆洗操作时使槽体内水位降低、使筒状体的62的上端位于滤层内部的滤层60的定位部件67、68。在与凝聚沉淀部A中的原液供给部件52供给口相接或相近位置处配置着絮凝物形成部件57,在凝聚沉淀部A下端连接着泥浆排出部件59。上述构造是该装置的特征。该装置在逆洗操作时,使槽内水位降低,使滤层下降,使筒状体的上端部位于滤层内部。然后,将空气从向上喷射孔喷到筒状体内的滤料上,通过空气上升作用,使滤料流动展开,从而清洗滤料。可是,长期使用上浮滤料及反复清洗滤料,会使滤料颗粒表面污染,渐渐地容易附着上悬浊物质。当较多量的悬浊物附着在滤料上时,其重量增加,结果从上浮滤料层出现沉降滤料颗粒。这种现象在上浮滤料的比重接近1左右时容易产生。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一般悬浊物,例如使用比重为0.7的上浮滤料经2-3个月后,滤料的30-60%沉降消耗掉。而且,沉降的滤料与泥浆一起排出时,有时会造成排泥管或泵的故障。为了防止上述的上浮滤料的沉降消耗,可以采用比重小的滤料。但是,上浮滤料的比重小时,上述以往装置中空气流的逆洗机构上的滤料的流动展开不能令人满意,从而滤料的清洗很困难。采用与上述以往装置同样的逆洗机构的特公昭53-26861号公报所揭示的过滤装置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在上述处理装置中,如果长时间地持续过滤操作,则在凝聚沉淀部A内,凝聚的絮凝物渐渐地附着、堆积在槽体底部的倾斜壁面上,沉淀物的泥浆区带上升,结果,凝聚沉淀部A的沉淀分离不能进行。这样,使全部絮凝物依赖上浮滤料的过滤,而不能实现沉淀和过滤的同时处理。在这之前,必须决定排泥循环,定期地除去堆积在槽体下部的污泥。可是,该堆积的泥浆其堆积量越增加,密实度越高,泥浆成为浓缩的密实污泥,流动性减少。其结果,附着、堆积在槽体底部倾斜面上的密实污泥不容易排出,流动性好的泥浆在排泥后,在槽体底部倾斜面上存留大量的密实污泥。该密实污泥已不能排出。在这样的不完全排泥操作后,再进行过滤操作时,排泥循环时间变得极短,其过滤运转时间也缩短,因此,必须定期地除去附着堆积在槽体底部壁面上的污泥。本专利技术的装置进行了改进,即使使用比重小的粒状上浮滤料也能很满意地实施清洗。本专利技术的装置中,在筒状体62的内部设置例如螺旋浆型搅拌叶片来代替上述以往装置中的空气供给管65,通过其动作对筒状体内的液体进行搅拌、扬水,而实现其目的。在本专利技术装置中,在槽体下部的凝聚沉淀部壁面设置喷射管,用该喷射管除去附着在壁面上的污泥,因此具有以下三方面的优点(1)因为在每次排泥时,利用喷射管喷出的射流清洗附着在槽体下部沉淀部壁面上的泥浆,所以污泥不会附着、堆积在壁面上。(2)固着在壁面或底部的污泥被解除,可有效地进行上述的泥浆排放。(3)喷射流是通过泥浆循环形成的,无需清洗水,排泥中的泥浆浓度均匀。本专利技术悬浊澄清处理装置的特征是其由(a)通过在中央部设置的原液供给部件而将其上部形成为过滤部、将其下部形成为凝聚沉淀部的槽体,(b)由粒状上浮滤料构成的滤层,(c)在上述过滤部内设置的上下两端面开放的筒状体,该筒状体配置在悬浊液澄清处理操作时上述滤层的下方及原液供给液体的上方位置上和(d)配置在该筒状体内的搅拌、扬水液体用的搅拌、扬水部件组成,在上述凝聚沉淀部上,设有用于除去附着在其壁面上的污泥的喷射管。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其中,附图说明图1是概略地说明本专利技术悬浊液澄清处理装置的正面剖面图。图2是详细地说说明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处理装置下部泥浆聚集部的说明图;图3是从下方看的图2所示泥浆聚集部概略图;图4是概略地说明以往的悬浊液澄清处理装置的正剖面图。以下,参照图1说细说明本专利技术装置的一个实施例。槽体1的内部从中间分开,下部为凝聚沉淀部A,上部为过滤部B。凝聚沉淀部A的下部又分出泥浆聚集部C。该槽体1可以是密闭型的,也可以是开放型的。其断面形状可以是圆形、多边形等适宜的形状。在区分凝聚沉淀部A和过滤部B的槽体1内的中间部位,配置着原液供给管2,管2通过阀3与通水泵4相接。在其中途连接带有阀5的管6,用来供给高分子凝聚剂等的辅助剂。在该管6上连接有凝聚剂注入泵10。原液供给管2向槽体1内的供给口上,连接着絮凝物形成部件7。原液往絮凝物形成部件7的流入进入切线方向,设在内部的障碍物(图未示)具有搅拌效果,然后受到均匀的下向流作用,排出到凝聚沉淀部A。本实施例中,使用棒状物作为障碍物。但是,在该部分中,只要被处理液与辅助剂混合即可,因此,可使用各种公知的障碍板、倾斜板等。间隔絮凝物形成部件7周围槽体1的部分,设置着防止逆流时污泥飞散的过流防止板8(例如从絮凝物形成部件7外周向槽体1内侧呈放射状配列的若干有一定宽度的板)。在凝聚沉淀部A的下端即槽体1的底上,连接着带有阀9的排污管41。从本装置凝聚沉淀部A的高度中扣除泥浆聚集部C的高度的距离,即从絮凝物形成部件7下端至图中倒圆锥部上端的距离,最好等于或大于槽体1的直径。另外,如图所示,泥浆聚集部C从其上端到下端有一定的角度,这样使得沉降到槽底的固形物的集泥和压密更容易。其倾斜角相对于水平面一般为60°,但该角度可根据污泥性质而作适当变更。在过滤部B的上部,设有滤层11和支承板12,滤层11由比重小于原液的粒状上浮滤料(如聚乙烯)构成,支承板上有防止滤料流出的空隙。在过滤部B内,配置着筒状体13,该筒状体13位于悬浊液澄清处理操作时滤层11位置(图中实线所示位置)下方和原液供给管2上方的位置上,该筒状体13上下两端面是开放的,可为圆形或多边形。其个数不限于1个,可以为2个以上。筒状体13的横断面积最好为槽体横断面积的1/10-1/2,其高度最好为滤层11厚度的1.2-2倍。筒状体13在过滤部B内上下方向上的配置位置在上述限定条件下可适当选定。在具有图示所示构造装置中,筒状体13与絮凝物形成部件7空开一定间隔地位于上方,其位置最好这样选定即逆洗时,从筒状体13向下方流动展开的滤料不触及到絮凝物形成部件7。在筒状体13的内部设有带螺旋浆型搅拌叶片的搅拌机14。该搅拌机搅拌筒状体13内液体,并扬水,将扬水液供到筒状体13处部周围。具有这种筒状体13和搅拌扬水部件14的本专利技术装置中,还设有在逆洗时使滤层11下降、使筒状体13的上端位于滤层11内部的部件。具体地说,是在槽体1的中央部设有带阀15的排水管16及其虹吸断流器17。由于该部件,槽体1内的水位如果降低,滤层11也下降,停止在图中所示的虚线位置上。这时筒状体13的上端最好位于滤层11内部0-20CM范围内。过滤部B的上端即槽体1的上端设有滤液的溢流口18和管19。另外,还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悬浊液澄清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由:(a)通过设在中间的原液供给部件而将上部作为过滤部和将下部作为凝聚沉淀部的槽体;(b)由粒状上浮滤料构成的滤层;(c)上述过滤部内的悬浊液澄清处理操作时在上述滤层位置下方及原液供给部件上方 位置上配置的上下两端面开放的筒状体;(d)配置在上述筒状体内的搅拌、扬水液体的搅拌、扬水部件;组成,在上述凝聚沉淀部上设有用于除去附着在其壁面上污泥的喷射管。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石井和彦,上村荣一,木村正文,
申请(专利权)人:美之贺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