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索尼公司专利>正文

发光元件和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141937 阅读:1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公开具有如下构造/结构的发光元件,其中即使异物或者突起出现在第一电极上时,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也没有短路发生。发光元件以这样的顺序包括第一电极(21)、包括由有机发光材料构成的发光层的有机层(23)、半透射/反射膜(40)、电阻层(50)和第二电极(22)。第一电极(21)反射来自发光层的光,第二电极(22)透过已透过半透射/反射膜(40)的光。在有机层(23)上的半透射/反射膜(40)的平均膜厚在1nm到6nm的范围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谐振器配置中的发光元件,以及与此发光元件一起设置在其中的有 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近年来,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替代使用的显示装置,使用有机电致发光元件(有 机EL元件)的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正受到重视。有机EL显示装 置是自发光型,并具有低功耗特性。它也被认为对于高分辨率的高速视频信号具有足够水 平的响应特性,因此为了实际使用其正处于积极开发中。有机EL元件通常具有分层结构,其中第一电极,有机层和第二电极一个放置在另 一个上。有机层包括由有机发光材料制成的发光层。关于这样的有机EL元件,试图通过配 置像谐振器一样的有机EL元件,即通过设法找到构成有机层的各个层的最佳厚度(作为示 例,参考WO 01/395M的册子)来控制将在发光层中产生的光。像这样控制光包括提高发 光的色彩纯度,提高发光效率以及其他。然而,关于像这样使用的谐振器的配置,有可能产生关于色度和亮度的视角依赖 性的问题,即,对于较大的视角,可能产生有机EL显示装置的光的光谱中的峰值波长的大 量偏移的问题,或者例如光的强度大大减小的问题。考虑到这些,保持共振的能级尽可能低 更为可取,g卩,使有机层尽可能地薄更为可取(参考上述册子WO 01/39554)。然而,随着有 机层在厚度上减小,如在图13中示意性示出的,如果在第一电极上有任何颗粒(异物)或 者突起,则意味着由此产生的有机层为提供完美的覆盖,从而可能导致第一电极和第二电 极之间的短路。如果在有源矩阵有机EL显示装置中发生了这样的短路,则其中发生了这样 的短路的任何像素成为缺陷,从而降低有机EL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同样在无源矩阵有机 EL显示装置中,导致行的短缺,并且这也降低有机EL显示装置的显示质量。这样的问题在 有机EL显示装置的尺寸较大时变得更加明显。这是因为视角特性预计会好得多,但是每单 位面积的缺陷的容许数量减小了。目前,已进行了各种尝试以减小产生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短路的可能性。 作为示例,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No. 2001-035667描述了这样的技术,即在底部发光型的有 机EL显示装置中,在阳极电极和有机膜之间设置插入高阻层。作为另一个示例,日本未审 查专利申请No. 2006-338916描述了这样的技术,即在顶部发光型有机EL显示装置中,将阳 极电极配置为两个层并且提高靠近有机层的阳极电极的一个层的电阻。还作为另一个示 例,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No. 2005-209647描述了这样的技术,即在底部发光型的有机EL显 示装置中,将阴极电极配置为两个层并且提高靠近有机层的阳极电极的一个层的电阻。引用列表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W0 01/39554册子专利文献2 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No. 2001-035667专利文献3 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No. 2006-338916专利文献4 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No. 2005-20964
技术实现思路
这里关注的是,如在这些公开的未审查专利申请中所描述的,即使通过在阳极电 极和阴极电极之间插入来设置高阻层,如果是谐振器构造也不能解决上述问题。为了改善 高阻层对任何粒子(异物)或者突起的覆盖以成功地避免任何显示缺陷,需要充分地增加 高阻层的膜厚。然而,如果高阻层的膜厚增加,如上所述,结果会增加对视角依赖。考虑到这些问题而提出了本专利技术,并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即使在第一电极上 存在任何粒子(异物)或者突起也能避免产生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的短路的发光元件 和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到第五方面中的发光元件共有相同的构造,包括第一电极(A), 包括由有机发光材料制成的发光层的有机层(B),半透射/反射膜(C),电阻层(D),以及第 二电极(E),并且其中第一电极反射来自发光层的光,以及第二电极通过已通过了半透射/ 反射膜来自半透射/反射膜的光。在以下方面中发光元件相互之间不同。在第一方面中的发光元件,在有机层上的半透射/反射膜具有在Inm到6nm范围 内的平均膜厚。在第二方面中的发光元件中,当从作为第一电极和有机层之间的界面的第一界面 到发光层上的发光能级最高的位置的距离是L1,其光程是OL1,从作为半透射/反射膜和有 机层之间的界面的第二界面(或者稍后将描述的第三界面或者第四界面)到发光层上的发 光能级最高的位置的距离是L2,并且其光程是OL2时,满足下面的表达式(1-1)和(1-2),0. 7{-φ1/(2 31) +IIi1}彡 2 X OL1/ λ ^ 1. 2 {-Φ / (2 π ) +mj... (1-1)0. 7 {- Φ 2/ (2 π ) +m2} ^ 2 X OL2/ λ ^ 1. 2 {- Φ 2/ (2 π ) +m2}— (1-2)其中λ是在发光层中产生的光的光谱中的最大峰值波长,Ct1是在第一界面上产生的反射光的相移量(单位弧度)(其中< Φ^Ο),Φ2是在第二界面(或者稍后将描述的第三界面或者第四界面)上产生的反射光 的相移量(单位弧度)(其中-2 π < Φ2彡0),以及Oii1,m2)的值在(0,0),(1,0)或者(0,1)。在第三方面中的发光元件中,当作为第一电极和有机层之间的界面的第一界面 与作为半透射/反射膜和有机层之间的界面的第二界面(或者稍后将描述的第三界面或 者第四界面)之间的光程是L时,当在发光层中产生的光在第一界面和第二界面(或者 稍后将描述的第三界面或者第四界面)上反射时发生的相移的总和是Φ弧度其中< Φ <0,并且在发光层中发出的光的光谱中的最大峰值波长是λ,满足表达式0. 7 ^ {(2L) / λ+ φ/(2 3 )} ^1.3,或者-0. 3 彡 IX2L)/X+ΦΛ2 π )}彡 0. 3。在第四方面中的发光元件中,使得在发光层中产生的光,在作为第一电极和有机 层之间的界面的第一界面与作为半透射/反射膜和有机层之间的界面的第二界面(或者稍 后将描述的第三界面或者第四界面)之间谐振,并且由此产生的光的一部分从半透射/反射膜发出,在发光层中产生的光的光谱中的最大峰值波长在600nm到650nm的范围内,并且 在第一电极上的有机层具有在1. IX 10-7m到1. 6X 10_7m范围内的膜厚。在第五方面中的发光元件中,使得在发光层中产生的光,在作为第一电极和有机 层之间的界面的第一界面与作为半透射/反射膜和有机层之间的界面的第二界面(或者稍 后将描述的第三界面或者第四界面)之间谐振,并且由此产生的光的一部分从半透射/反 射膜发出。在发光层中产生的光的光谱中的最大峰值波长在从500nm到550nm的范围内, 并且在第一电极上的有机层具有在9X 10_8m到1. 3X 10-7m的范围的膜厚。在第六方面中的发光元件中,使得在发光层中产生的光,在作为第一电极和有机 层之间的界面的第一界面与作为半透射/反射膜和有机层之间的界面的第二界面(或者稍 后将描述的第三界面或者第四界面)之间谐振,并且由此产生的光的一部分从半透射/反 射膜发出。在发光层中产生的光的光谱中的最大峰值波长在从430nm到480nm的范围内, 并且在第一电极上的有机层具有在6X10_8m到1. lXl(Tm的范围内的膜厚。本专利技术的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光元件,以如下顺序,包括:(A)第一电极;(B)有机层,该有机层包括由有机发光材料制成的发光层;(C)半透射/反射膜;(D)电阻层;以及(E)第二电极,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反射来自所述发光层的光,所述第二电极通过已通过了所述半透射/反射膜来自所述半透射/反射膜的光,以及在所述有机层上的所述半透射/反射膜具有包括1nm和6nm在内的1nm至6nm的平均膜厚。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田二郎
申请(专利权)人:索尼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