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28477 阅读:5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对前框架的后端侧的外表面隔着隔离件与对应的主框架的前端侧的内表面相连结。因而,能够不依赖于一对主框架的分开宽度地,自由地设定一对前框架的分开宽度,能够不增大一对前轮的左右方向的安装间距地,尽可能地增大最大转向角。优选一对前框架的后端面中的至少上方区域位于安装凸缘的前方,该安装凸缘设于发动机单元的后端侧,发动机单元和飞轮单元以侧视时至少下方部分与车辆框架重叠、且正面看时安装凸缘与前框架的后端面的上方区域重叠的状态支承于车辆框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作业车辆,该作业车辆包括左右一对的车辆框架,其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前桥单元和发动机单元,其支承于上述一对的车辆框架;飞轮单元,其与上述发动机单元的后端相连结;左右一对的前轮,其能转向地支承于上述前桥单元;变速器,其自上述飞轮单元向后方与该飞轮单元分开地配置,且自上述发动机单元经由上述飞轮单元工作地输入旋转动力。
技术介绍
有人提出了一种作业车辆,该作业车辆包括左右一对的车辆框架,其在板面沿大致铅垂的状态下彼此面对地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前桥单元,其位于上述一对车辆框架的下方,且两端部自上述一对的车辆框架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地,以沿车辆宽度方向的状态支承于上述一对的车辆框架;左右一对的前轮,其能转向地支承于上述前桥单元的两端部;发动机单元,其支承于上述一对的车辆框架;飞轮单元,其与上述发动机单元的后端面相连结;变速器,其自上述飞轮单元向后方与该飞轮单元分开地配置,且自上述发动机单元经由上述飞轮单元而工作地(日文作動的)输入旋转动力,上述一对车辆框架包括左右一对的前框架,其支承上述前桥单元;左右一对的主框架,其前端侧的内表面分别与上述一对的前框架的后端侧的外表面直接连结,且后端侧分别与上述变速器的变速器体的两侧面直接连结(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作业车辆在以下方面是有用的,S卩,将上述前桥单元和上述发动机单元配置在车辆前方,且自上述发动机单元向车辆后方与该发动机单元分开地配置上述变速器,从而能够良好地维持在前后方向上的重量平衡,但在以下方面还有改善的余地。S卩,为了不增大上述一对的前轮的左右方向的安装间距(上述一对的前轮的车辆宽度方向的分开距离)地增大上述一对前轮能转向的最大转向角,需要尽可能地缩小用于支承上述前桥单元的上述一对前框架的彼此相对的分开宽度(车辆宽度方向的分开距离),该前桥单元将上述一对前轮设于两端部。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作业车辆中,支承上述前桥单元的上述一对前框架的后端侧的外表面与上述一对主框架的前端侧的内表面直接连结,上述一对主框架的后端侧分别与上述变速器的变速器体的两侧面直接连结。也就是说,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作业车辆中,上述一对主框架的分开宽度由上述变速器体的宽度(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划分,上述一对前框架的分开宽度依赖于上述一对主框架的分开宽度。因而,不能不考虑上述一对主框架的分开宽度地自由地缩小上述一对前框架的分开宽度,结果,存在不能增大上述一对前轮的最大转向角的问题。另外,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作业车辆中,因下述理由也不能缩小上述一对前框架的分开宽度。S卩,为了能够将配置在上述变速器的上方的驾驶席设置在下方,以及能够将上述作业车辆的重心放低设置,优选上述变速器尽可能地放低设置。并且,上述发动机单元和上述飞轮单元优选设置在下方,以使上述飞轮单元的输出轴与上述变速器的输入轴的上下位置尽可能一致。为了满足该要求,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述的作业车辆中,上述一对前框架沿宽度方向彼此分开如下距离,即,能够容许上述发动机单元和上述飞轮单元中的具有较大的宽度的飞轮单元的至少下部进入到该一对前框架之间的那样的距离。因而,无法缩小上述一对前框架的分开宽度,结果不能增加上述前车轮的最大转向角。另外,在借助防振支承机构将上述发动机单元支承于上述一对车辆框架的作业车辆中,需要具有对上述发动机单元相对于上述车辆框架向前方的相对移动量进行限制的安全机构。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6-10343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该以往技术做成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作业车辆,该作业车辆包括左右一对的车辆框架,它们彼此面对地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前桥单元和发动机单元, 它们支承于上述一对的车辆框架;飞轮单元,其与上述发动机单元的后端面相连结;左右一对的前轮,其能转向地支承于上述前桥单元;变速器,其自上述发动机单元经由上述飞轮单元工作地输入旋转动力,上述一对的车辆框架包括左右一对的前框架,其支承上述前桥单元;左右一对的主框架,其后端侧分别与上述变速器的变速器体的两侧面直接或间接连结,该作业车辆能够不增大上述一对前轮的左右方向的安装间距地尽可能地增大上述前轮的最大转向角。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达到上述一目的,并且能够将上述发动机单元和上述飞轮单元尽可能地放低设置的作业车辆。此外,本专利技术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作业车辆,该作业车辆在上述发动机单元防振支承于上述车辆框架的情况下,能够达到上述一目的,并且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实现对上述发动机单元相对于上述车辆框架向前方的相对移动量进行限制的安全机构。本专利技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作业车辆,该作业车辆包括左右一对车辆框架,它们以板面大致铅垂的状态彼此面对地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前桥单元,其位于上述一对车辆框架的下方,且两端部自上述一对车辆框架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地以沿车辆宽度方向的状态支承于上述一对车辆框架;左右一对前轮,它们能转向地支承于上述前桥单元的两端部;发动机单元,其支承于上述一对车辆框架;飞轮单元,其与上述发动机单元的后端面相连结;变速器,其自上述飞轮单元向后方与该飞轮单元分开地配置,且自上述发动机单元经由上述飞轮单元工作地输入旋转动力,上述一对车辆框架包括左右一对前框架, 它们支承上述前桥单元;左右一对主框架,它们的后端侧分别与上述变速器的变速器体的两侧面直接或间接连结,该作业车辆的上述一对前框架的后端侧的外表面隔着隔离件与对应的上述主框架的前端侧的内表面相连结。采用本专利技术的作业车辆,通过改变上述隔离件的厚度,能够不用考虑依赖于上述变速器体的宽度(沿车辆宽度方向的长度)的上述一对主框架的分开宽度地,尽可能地缩小上述一对前框架的分开宽度。因而,能够不增大一对前轮的左右方向的安装间距地尽可能地增大上述前轮的最大转向角。在上述发动机单元包括发动机主体、自上述发动机主体向后方延伸的输出轴、和自上述发动机主体的后端向径向外侧延伸的安装凸缘,且上述飞轮单元包括与上述输出轴相连结的飞轮主体、和包围上述飞轮主体地与上述安装凸缘相连结的飞轮盖的情况下,优选上述一对前框架的后端面中的至少上方区域位于上述安装凸缘的前方侧地配置,上述发动机单元和上述飞轮单元能够在侧视时至少下方部分与上述一对的车辆框架重叠、且正面看时上述安装凸缘与上述前框架的上述后端面的上述上方区域重叠的状态下支承于上述一对车辆框架。采用该结构,能够将与上述发动机单元和上述安装凸缘相连结的飞轮单元放低设置。在上述发动机单元借助防振支承机构支承于上述车辆框架的情况下,优选能以下述方式划分上述上方区域与上述安装凸缘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距离,即,在上述发动机单元相对于上述车辆框架向前方进行规定距离的相对移动时,上述安装凸缘与上述一对前框架的上述后端面处的上述上方区域抵接。采用该结构,能够以简单的构造实现对上述发动机单元相对于上述车辆框架向前方的相对移动量进行限制的安全机构。更优选上述一对前框架的上述后端面具有自上述上方区域的下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后方延伸区域,在从上方看的俯视时,上述安装凸缘与上述后方延伸区域重叠。附图说明图1是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作业车辆的一实施方式的拖拉机的立体图。图2是上述作业车辆的车身部分的前侧立体图。图3是上述作业车辆的车身部分的侧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作业车辆,该作业车辆包括:左右一对车辆框架,它们以板面大致铅垂的状态彼此面对地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前桥单元,其位于所述一对车辆框架的下方,且两端部自所述一对车辆框架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延伸地以沿车辆宽度方向的状态支承于所述一对车辆框架;左右一对前轮,它们能转向地支承于所述前桥单元的两端部;发动机单元,其支承于所述一对车辆框架;飞轮单元,其与所述发动机单元的后端面相连结;变速器,其自所述飞轮单元向后方与该飞轮单元分开地配置,且自所述发动机单元经由所述飞轮单元工作地输入旋转动力,所述一对车辆框架包括:左右一对前框架,它们支承所述前桥单元;左右一对主框架,它们的后端侧分别与所述变速器的变速器体的两侧面直接或间接连结,该作业车辆的特征在于,所述一对前框架的后端侧的外表面隔着隔离件与对应的所述主框架的前端侧的内表面相连结。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伊部敏彦
申请(专利权)人:洋马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