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蟹苗地膜围隔池塘生态培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118531 阅读:6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青蟹苗地膜围隔池塘生态培育方法,它包括以下池塘的建造、抱卵蟹的培育、水质培养与管理、幼体投喂、苗种捕捞这几个步骤,池塘的建造主要是在海淡水来源方便的东南沿海区域,池塘包括蓄水池与育苗池,蓄水池与育苗池的比例为1∶10,整个育苗池用防渗膜覆盖,完全隔离与土壤的联系。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建造围隔池塘,将池塘水体与土壤隔离,有利于池塘生态引导,提供幼体更全面和丰富的饵料,满足幼体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同时避免敌害生物的入侵,提高育成率。培育池生态系统,通过人工建立、维护与修复,实现了苗种产业化生产的目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产养殖
,具体地说是一种通过建造地膜围隔池塘,并利用人工建立、维护与修复池塘生态系统来育养青蟹苗的方法。
技术介绍
青蟹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是珍贵的海珍品之一,重要的养殖种类,在我国养殖有近百年的历史,全国历史最高养殖产量曾在10万吨左右。近年来,青蟹养殖业处于严重的萎缩局面。分析原因,一是苗种生产技术尚未取得根本性的突破,人工苗种在养殖苗种中所占的比例仅为10%。依赖天然野生苗种,致使养殖生产没有稳定的苗种供应而使产业发展举步维艰。加之病害长期得不到有效的防治,是产业出现大规模的萎缩基本原因。海洋青蟹资源近年来严重衰退。传统的青蟹苗源海区,已经没有苗汛出现,如杭州湾的海宁海区,是80年代我省重要的天然苗种产区,现已经无苗可捕。自然种质资源受到严重污染,据调查,90年代以来,浙江省宁海县40000亩养殖面积,几乎所有的苗种均来源于福建海域的“锯缘青蟹”,青蟹逃逸造成海洋资源中青蟹资源出现种质杂交现象。资源恢复与养殖业振兴首先解决的问题是突破人工苗种产业化与良种化。因此, 研究开发新的苗种培育技术,大规模生产优质苗种,是振兴青蟹产业和恢复自然资源的关键,并十分迫切。国内外研究状况。我国厦门大学李少箐教授为代表,对青蟹的组织生物学、繁殖生物学、生殖发育的机理与营养需求等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最新研究青蟹属分为4种,锯缘青蟹、紫螯青蟹、拟穴青蟹、榄绿青蟹,浙江海区的种类为拟穴青蟹;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在青蟹的人工育苗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广西海洋研究所在青蟹苗种产业化生产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开展多年的青蟹人工育苗研究,积累了大量实验数据和经验。1994年,我国首次在国内成功地实现了青蟹工厂化育苗,但是由于工厂成本极高,幼体变态为幼蟹后成活率普遍较低,阻碍了青蟹人工育苗的规模化和养殖业的发展。国外澳大利亚、菲律宾、印尼、越南等国家十分重视青蟹苗种的商业化开发,多年以来仍停留在人工育苗技术基础性研究的层面和小规模试验阶段,在产业化生产技术方面尚未取得突破。以往国内外青蟹苗种培育技术均采取工厂化人工育苗的方法,青蟹的亲本均来源于自然海域的野生蟹,人工培育亲蟹的苗种育成率很低。有人推测,青蟹苗种培育对于环境和营养的要求高于其他蟹类,人工培育的亲蟹所产的卵,可能存在先天的营养缺陷,而工厂化人工育苗存在饲料营养不能满足幼体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不能顺利完成幼体全过程的变态,最终导致幼体变态率低。因此,创新一种新的育苗方法,通过生态系统的培育和维护, 来保障幼体营养、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从而弥补先天的不足,达到规模化和稳定的苗种生产目标。“青蟹苗围隔池塘生态培育方法”,采取生态培育的技术,比较青蟹工厂化育苗方法, 在技术上解决了青蟹种蟹以及幼体质量先天不足,幼体培育成活率低的难题,可以获得大规模的生产量。技术成熟度高,生产稳定性好的特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和不足,提供通过建造围隔池塘,并利用人工建立、维护与修复池塘生态系统来育养青蟹苗的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为该,它包括以下池塘的建造、抱卵蟹的培育、池塘生态系统的培育与调控、幼体投喂、苗种捕捞这几个步骤1)池塘的建造在海淡水来源方便的东南沿海区域建造池塘,池塘包括蓄水池与育苗池,蓄水池与育苗池的比例为1 10,整个育苗池用防渗膜覆盖,完全隔离与土壤的联系,在防渗膜内外设有排水管和渗水排水管。2)抱卵蟹的培育选择越冬后的青蟹母蟹,蟹体健康的,无任何伤残,性腺发育IV期以上,置于室内水池培育,池中局部铺沙,放置隐蔽器;水温25-30°C,盐度25-30%。,饲料喂贝类,水经过消毒处理,日换水量5-15%,24小时充气,保持溶解氧5mg/L以上;经过约5_20天的培育,蟹抱卵 ’蟹卵色变成灰黑色,胚胎发育至心跳120次/分,将抱卵蟹移入孵化箱中,每个箱一只,并接入一个散气石;每池放入5-7只抱卵蟹,掌握蟹卵集中在2天内孵化,幼体密度2. 0-2. 5万只/m3。3)池塘生态系统的培育与调控幼体孵化前15-20天,蓄水池进水,用漂白粉50mg/L消毒,5天后,将蓄水池的水抽入育苗池,水位80cm ;育苗池进水后,投施浮游藻类营养素,用量每次5mg/L,,氮肥10mg/L,磷肥lmg/L,硅酸盐0. 5mg/L,培养以硅藻为主的浮游藻类,掌握浮游藻类密度 5-10X 105cellS/L,透明度约40cm左右;经常观察浮游藻类和浮游动物的状态和密度,添加藻类营养素和投喂对虾配合饲料,保持池塘良好的藻类状态和数量,中后期浮游藻类密度 20-30X 105cells/L ;幼体培育15天后,排污孔排出育苗池底部的污水,并往育苗池中注入新水,换水量为育苗池池水的1/8-1/5,以后每隔3天换一次新水,在幼体变态至\以后,往育苗池注入的新水改为淡水,使盐度降低至20-25%。。4)幼体投喂幼体孵化后,投喂少量的螺旋藻粉和日本对虾配合饲料,用量各lmg/L,每日3次, 投喂轮虫,密度为40-60尾/mL,每日2-3次,幼体发育变态至蚤状幼体III (Z3)后,开始投喂丰年虫幼体,之后随着幼体发育进度,加大投喂密度,从20-30尾/mL增至40-60尾/mL ; 变态到大眼幼体阶段,增投丰年虫成虫,幼蟹I II期(C1-C2)阶段,投喂冷冻的丰年虫成虫和鱼、贝糜,投喂量为幼体总体重的100% -200%。5)苗种捕捞幼体变态到大眼幼体,采取夜间灯光诱捕的方法捕捞,将幼体移入室内进行培育; 捕捞不净的幼体,在原池继续培育至幼蟹,采取拉网的方法和排干水的方法捕捞。所述的育苗池形状为正方形或长方形,每个池塘面积300-500m2,池深1. 2-1. 5m, 坡比1 1。所述的育苗池四周以及育苗池的底部设置地膜固定沟,在地膜固定沟内放置有石块,使防渗膜固定在育苗池底。所述的轮虫由专门的池塘培育,轮虫池的面积占育苗池塘面积的比例1/5-1/8。本专利技术通过建造围隔池塘,将池塘水体与土壤隔离,有利于池塘生态引导,提供幼体更全面和丰富的饵料,满足幼体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同时避免敌害生物的入侵,提高育成率,由于培育池生态系统的通过人工建立、维护与修复,实现了苗种产业化生产的目标。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池塘的建造选择在浙江省宁波市位于象山港畔的沿海区域,水质符合NY 5051-2001无公害淡水养殖水质、NY 5052-2001无公害食海水养殖水质要求,海淡水来源方便。建造池塘,池深l.aii,坡比1 1,整个育苗池用防渗膜覆盖,完全隔离与土壤的联系,不能漏水,防渗膜规格为190g/cm2以上。池底中心开设排污孔,大小为40CmX40Cm。 地膜池塘池底有少量渗水,往往会引起防渗膜鼓包现象,造成防渗膜上浮。可采取池底开挖排渗水沟的方法,以排污孔为中心,向四方开挖十字型的渗水沟,沟与排污孔连接,沟宽度 35cm,沟内用石子填充,渗水汇集到排水孔排出。2)抱卵蟹的培育在4月上旬前后选择越冬后的青蟹母蟹,蟹体健康,无任何伤残,性腺发育IV期以上,置于室内水池培育,池中局部铺沙,放置隐蔽器;水池顶部加盖黑色布帘,进行遮光,水温 25-300C,盐度25-30%。,饲料喂贝类,水经过消毒处理,日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青蟹苗地膜围隔池塘生态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池塘的建造、抱卵蟹的培育、池塘生态系统的培育与调控、幼体投喂、苗种捕捞这几个步骤:1)池塘的建造在海淡水来源方便的东南沿海区域建造池塘,池塘包括蓄水池与育苗池,蓄水池与育苗池的比例为1:10,整个育苗池用防渗膜覆盖,完全隔离与土壤的联系,在防渗膜内外设有排水管和渗水排水管;2)抱卵蟹的培育选择越冬后的青蟹母蟹,蟹体健康的,无任何伤残,性腺发育Ⅳ期以上,置于室内水池培育,池中局部铺沙,放置隐蔽器;水温25-30℃,盐度25-30‰,饲料喂贝类,水经过消毒处理,日换水量5-15%,24小时充气,保持溶解氧5mg/L以上;经过约5-20天的培育,蟹抱卵;蟹卵色变成灰黑色,胚胎发育至心跳120次/分,将抱卵蟹移入孵化箱中,每个箱一只,并接入一个散气石;每池放入5-7只抱卵蟹,掌握蟹卵集中在2天内孵化,幼体密度2.0-2.5万只/m3;3)池塘生态系统的培育与调控幼体孵化前15-20天,蓄水池进水,用漂白粉50mg/L消毒,5天后,将蓄水池的水抽入育苗池,水位80cm;育苗池进水后,投施浮游藻类营养素,用量每次5mg/L,,氮肥10mg/L,磷肥1mg/L,硅酸盐0.5mg/L,培养以硅藻为主的浮游藻类,掌握浮游藻类密度5-10×105cells/L,透明度约40cm左右;经常观察浮游藻类和浮游动物的状态和密度,添加藻类营养素和投喂对虾配合饲料,保持池塘良好的藻类状态和数量,中后期浮游藻类密度20-30×105cells/L;幼体培育15天后,排污孔排出育苗池底部的污水,并往育苗池中注入新水,换水量为育苗池池水的1/8-1/5,以后每隔3天换一次新水,在幼体变态至Z4以后,往育苗池注入的新水改为淡水,使盐度降低至20-25‰;4)幼体投喂幼体孵化后,投喂少量的螺旋藻粉和日本对虾配合饲料,用量各1mg/L,每日3次,投喂轮虫,密度为40-60尾/mL,每日2-3次,幼体发育变态至蚤状幼体Ⅲ(Z3)后,开始投喂丰年虫幼体,之后随着幼体发育进度,加大投喂密度,从20-30 尾/mL增至40-60 尾/mL;变态到大眼幼体阶段,增投丰年虫成虫,幼蟹Ⅰ~Ⅱ期(C1-C2)阶段,投喂冷冻的丰年虫成虫和鱼、贝糜,投喂量为幼体总体重的100%-200%;5)苗种捕捞幼体变态到大眼幼体,采取夜间灯光诱捕的方法捕捞,将幼体移入室内进行培育;捕捞不净的幼体,在原池继续培育至幼蟹,采取拉网的方法和排干水的方法捕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中文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