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化学-生物絮凝辐流式二次沉淀池,本发明专利技术是在原有的辐流式沉淀池中设置絮凝反应区,对二沉池的进水先进行化学-生物絮凝,再出水沉淀,特点是絮凝剂的投加点位于生物处理之后,沉淀之前,在二沉池中心设置专门的絮凝反应区,该区分为中心筒和外筒,中心筒为紊流絮凝区和稳流区,外筒为悬浮隔滤区和絮凝出水区。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实现进一步高效低耗脱氮除磷,提高二沉池泥水分离效果,出水水质达标,减少絮凝剂投加量,节约用地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化学-生物絮凝辐流式二次沉淀池。
技术介绍
絮凝技术按照作用原理可以分为化学絮凝、生物絮凝以及化学-生物絮凝。化学絮凝通过投加化学药剂,使污水中污染物转化为沉淀物,然后固液分离转移到污泥中。磷的化学沉淀分为四个步骤沉淀反应、凝聚作用、絮凝作用、固液分离。按工艺流程中药剂投加点的不同,磷酸盐沉淀工艺有前置沉淀、协同沉淀和后置沉淀三种类型。前置絮凝絮凝剂投加量较大,水中杂质成分复杂,絮凝反应也相对较复杂;后置絮凝需另外添设絮凝沉淀装置的问题,增加了建设成本及用地;协同沉淀是在生物处理过程中投加絮凝剂,絮凝剂的投加量对生物活性有一定的影响。生物絮凝是通过投加生物絮凝剂以提高悬浮态和胶体态污染物的去除。微生物絮凝剂是由微生物产生的有絮凝活性的代谢产物,主要由糖蛋白、多糖、蛋白质、纤维素和DNA 组成。作为天然高分子絮凝剂,它可以克服无机和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本身的缺点,对环境无二次污染,使用方便安全。近年来,生物絮凝剂得到了各国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也成为新型絮凝剂研究开发的一个方向。研究表明生物絮凝可以显著提高有机物的去除效果,但对磷的去除效果较差,难以满足防止水体富营养化的要求。化学-生物絮凝是一种化学-生物集成的污水处理工艺,现在研究较多的是将其作为一级强化工艺,采用污泥回流、投加化学絮凝剂以及曝气搅拌的方式来达到化学生物联合作用的目的。但这仍是一种新型的污水处理工艺,化学絮凝机和微生物之间的絮凝反应途径如何,究竟是化学絮凝剂和微生物分别单独与有机物作用还是联合作用等都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并且进水只经过预处理,水中含有较多的污染物,需投加的絮凝剂也相对较多,增加后期的运行成本,水中的成分复杂也会影响到絮凝剂的作用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任务是提供一种化学-生物絮凝辐流式二次沉淀池,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实现提高二沉池泥水分离效果,提高系统耐冲击负荷能力,达到进一步脱氮除磷,节约投资和用地的目的。实现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这种化学-生物絮凝辐流式二次沉淀池,包括沉淀池1、位于沉淀池1底部平面中部的向下呈漏斗型凹陷的排泥斗2、排泥斗2上方设有中心筒5、排泥斗2 底部设有排泥管3、在排泥斗2的侧壁中部上设置有一个水平接入的进水管4,该进水管4 穿过排泥斗2侧壁至排泥斗2中心处直角转向往上延伸;在中心筒5的外壁近顶端处等距离开有4-6个出水孔6 ;中心筒5顶部外围有整流筒7 ;在沉淀池1外壁的近顶端处设置有环绕沉淀池1的周边出水槽8 ;周边出水槽8的底部设置有一个出水管9 ;在中心筒5底部设置排泥缝10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心筒5的上半部呈圆柱型,下半部呈漏斗型,中心筒5上半部圆柱型的半径与沉淀池1的半径比为1 4至1 8,上半部呈圆柱型的体积与下半部漏斗型的体积比为1. 5至2. 0 ;在中心筒5的侧壁近顶处等距离开有出水孔6,整流筒 7的半径与中心筒5上半部的半径比值为1. 1至1. 2 ;进水管4穿过排泥斗2侧壁后再穿过中心筒5的呈漏斗型的下半部的侧壁止于中心筒5的呈漏斗型的下半部的腔内,进水管4 的出水端为斜面向下斜面状开口 ;进水管4上设置有加药管12,在进水管4上的加药管12 的接入处与进水管4的出水口之间的部位设置有管式混合器11 ;加药管12接入进水管4之前设置加药泵13。在中心筒5的底部中心部位处可以设置有2至4根垂直于中心筒5的底部平面的圆柱状的绕流柱14。中心筒5的侧壁近顶处的出水孔6个数为4-6个。进水管4的出水端开口斜面角度为40°至50°,优选为45°。中心筒5的下半部漏斗型侧壁的倾角为45° 至 60°。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污水处理的化学-生物絮凝辐流式二次沉淀池,本专利技术是在原有的辐流式沉淀池中设置絮凝反应区,对二沉池的进水先进行化学-生物絮凝,再出水沉淀,特点是絮凝剂的投加点位于生物处理之后,沉淀之前,在二沉池中心设置专门的絮凝反应区,该区分为中心筒和外筒,中心筒为紊流絮凝区和稳流区,外筒为悬浮隔滤区和絮凝出水区。本专利技术可实现进一步高效低耗脱氮除磷,提高二沉池泥水分离效果,出水水质达标,减少絮凝剂投加量,节约用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这种化学-生物絮凝辐流式二次沉淀池,在生物池之后,化学絮凝剂通过加药泵13经加药管12加入到管式混合器11中,化学絮凝剂采用聚合氯化铝铁 (PAFC),投药量为10-20毫克每升,进水水质较差时可投加助凝剂。化学絮凝剂与进水混合后通过进水管4切向进入中心筒5的下半部漏斗型侧壁,通过绕流柱14形成旋流使水流向上,在中心筒5呈漏斗型的下半部中停留时间为2至4分钟,进行中速混合,加强颗粒碰撞, 形成较为成熟的絮体。然后进入所述的中心筒5呈圆柱型的上半部,速度随上升减小,此为慢速混合过程,在所述的中心筒5呈圆柱型的上半部中停留时间为6-8分钟,以形成悬浮层使絮体接触絮凝,让絮体慢慢成长形成更大颗粒的絮体。然后通过出水孔13流入整流筒往下进入沉淀池1。在沉淀池1中沉淀1. 5至2. 5个小时,泥水分离,污泥慢慢滑入排泥斗2 通过排泥管3排出,而上层清水进入周边出水槽8通过出水管9排出。此方案将化学絮凝和生物絮凝有机结合,过程进一步提高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提高泥水分离效果。采用一体化构造,将絮凝和沉淀至于同一反应器中,大大的节约了占地和能量。操作方法运行时,随着进水管4的进水,开启加药泵13按规定投药量通过加药管 12加入到进水管4中与进水混合即可。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1.采用化学-生物絮凝化学-生物絮凝是一种化学和生物深度集成的污水处理新工艺,将化学絮凝和生物絮凝有机结合;2.絮凝剂的投加点适宜本专利技术在生物处理之后,二沉池之前投加絮凝剂,克服前置絮凝絮凝剂投加量较大,反应较复杂以及后置絮凝需另外添设絮凝沉淀装置的问题; 在二沉池中投加絮凝剂,部分絮凝剂可以在回流中反复起作用,可以减少絮凝剂的用量;3.絮凝-沉淀一体化构造采用一体化构造,将絮凝和沉淀至于同一反应器中,通过穿孔整流板将絮凝区与沉淀区有机结合在一起。不仅节省占地,还大大的节约了能量;4.提高二沉池的泥水分离效果投加絮凝剂使不易沉淀的悬浮粒子形成结实的絮团,易于沉淀,提高泥水分离效果;5.节省能量混合絮凝反应利用进水的动能和势能,完全没有搅拌等能量的消耗,节省了运行费用;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的二次沉淀池结构图,图中数字标识所示部位为1——沉淀池2——排泥斗3——排泥管4——进水管5-中心筒6——出水孔7——整流筒8——周边出水槽9——出水管10——排泥缝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化学-生物絮凝辐流式二次沉淀池结构图,图中数字标识所示部位为1——沉淀池2——排泥斗3——排泥管4——进水管5-中心筒6——出水孔7——整流筒8——周边出水槽9——出水管11——管式混合器12——加药管13——加药泵14——绕流柱图3为图2中A-A剖面图,图中数字标识所示部位为1——沉淀池5-中心筒6——出水孔7——整流筒14——绕流柱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如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是对传统二次沉淀池的改进方法,在传统辐流式二沉池中心改造中心筒5作为化学-生物絮凝反应絮凝区。二沉池1直径为50米,该中心筒5通过整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化学-生物絮凝辐流式二次沉淀池,包括:沉淀池(1)、位于沉淀池(1)底部平面中部的向下呈漏斗型凹陷的排泥斗(2)、排泥斗(2)上方设有中心筒(5)、排泥斗(2)底部设有排泥管(3)、在排泥斗(2)的侧壁中部上设置有一个水平接入的进水管(4),该进水管(4)穿过排泥斗(2)侧壁至排泥斗(2)中心处直角转向往上延伸;在中心筒(5)的外壁近顶端处等距离开有4-6个出水孔(6);中心筒(5)顶部外围有整流筒(7);在沉淀池(1)外壁的近顶端处设置有环绕沉淀池(1)的周边出水槽(4)之前设置加药泵(13)。于中心筒(5)的呈漏斗型的下半部的腔内,进水管(4)的出水端为斜面向下斜面状开口;进水管(4)上设置有加药管(12),在进水管(4)上的加药管(12)的接入处与进水管(4)的出水口之间的部位设置有管式混合器(11);加药管(12)接入进水管的体积与下半部漏斗型的体积比为1.5至2.0;在中心筒(5)的侧壁近顶处等距离开有出水孔(6),整流筒(7)的半径与中心筒(5)上半部的半径比值为1.1至1.2;进水管(4)穿过排泥斗(2)侧壁后再穿过中心筒(5)的呈漏斗型的下半部的侧壁止(8);周边出水槽(8)的底部设置有一个出水管(9);在中心筒(5)底部设置排泥缝(10);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心筒(5)的上半部呈圆柱型,下半部呈漏斗型,中心筒(5)上半部圆柱型的半径与沉淀池(1)的半径比为1:4至1:8,上半部呈圆柱型...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章北平,陆谢娟,刘康福,刘真,吴晓晖,赵强,江娟,林俊峰,周长波,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