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齿轮机械差速锁,包括有端盖、左输出轴、差速器外壳、行星圆锥齿轮,差速器外壳左端盖(1)和差速器外壳右端盖(9)固定连接在差速器外壳(3)两外端,机械差速锁左右两侧以水平中心线(24)与垂直中心线(27)交叉点作点对称,由两组左右相互对称的行星齿轮机构组成,行星齿轮机构左右分别以左轴线(25)和右轴线(26)作线对称。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满足各种实际使用中对扭距分配和锁止条件的需要,可应用于车辆的中央、前后桥差速锁,而不需要对车辆的其它结构和电传上的结构进行改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传动部件自锁的装置,特别是一种全齿轮机械差速锁。
技术介绍
从汽车驱动类型上分,主要有部分车轮驱动车型和全部车轮驱动车型,从安全性角度出发,全部车轮驱动车型具有更高的安全性;以我们常见的四轮车辆为例,可分为两轮驱动车,简称为两驱车,全轮驱动车,简称为全驱车,当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车重、路面情况、以及轮胎类型、行驶状态等,两驱车的单个驱动轮所需摩擦力的平均值,要达到两倍于四驱车单个驱动轮所需摩擦力的平均值,用于驱动车辆行驶,而车轮与地面的最大摩擦力是相等的,因此当两驱车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达到最大摩擦力并出现甩尾、侧滑、转向不足、转向过度等危险情况时,全驱车仍能正常行驶;但车辆行驶时会面临另外一个问题,当驱动轮打滑,比如冰雪路面、沙地、驱动轮悬空等情况时,车辆将无法将驱动力传递给有附着力的驱动轮上,而造成车辆无法行驶,这在比较差的道路状况或野外时经常发生,而此时,全驱车的四个驱动轮中的任何一个出现打滑现象,车辆都无法正常行驶,而两驱车在两个驱动轮中的任何一个出现打滑时,车辆也无法正常行驶,但两驱车的两个随动轮打滑却并不影响车辆的正常行驶,这样看来,全驱车出现车辆打滑的机率是两驱车的一倍,因此考虑给车辆配置差速锁,将打滑的驱动轮锁止,防止其空转,将动力传递到有附着力的驱动轮上,使车辆摆脱困境,所以,当全驱车配置有差速锁时,相对于两驱车,将具有最大的安全性和通过性。现在的差速锁主要分为纯机械结构的机械差速锁和利用电子设备监控车轮转速差,并利用机械结构锁止打滑驱动轮的电子差速锁,纯机械结构的机械差速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Tosen差速锁和粘性耦合差速器,Tosen差速锁具有线性锁止,反应灵敏等特点, 但生产成本高,功率传递效率低,主要应用于高档车辆,而且一般不在桥差速锁使用;粘性耦合差速锁,具有生产成本低、燃油经济性高等特点,但反应迟钝。电子差速锁通过摩擦片锁止打滑车轮,具有生产成本低、线性锁止等优点,但燃油经济性差;而现在大量使用的电子离合式差速锁,存在燃油经济性差,反应时间仍相对较长,电子设备隐患等问题,不适用于前后桥差速锁,一般配合刹车系统使用。后轮驱动的汽车,其差速器左右半轴的转速在正常路面直线行驶的情况下与差速器壳体的转速是一致的,但当汽车转弯行驶、在不平路面行驶或低附着力路面行驶时, 驱动轮在附着力不足,两侧车轮在同一时间内移动的距离不同,出现单边打滑,使汽车行驶及转向困难,动力消耗增加,增大了传动系统中一些零件及车轮的磨损。该问题现在是通过差速分别驱动汽车的两个半轴及车轮而解决的,现有的差速器种类很多,如传统的行星锥齿轮和直齿轮式,扭矩感应差速器反应快,可实现真正的全时四驱,但成本高,功耗大。黏性耦合式差速器成本低,体积小,但是分时四驱,平时和两驱一样,按大多采用的前驱加黏性耦合式差速锁驱动后轮的模式,当前轮打滑时,最大只能向后轴传输50%功率的。电子离合式差速器锁止,价格较高。主动电子离合式差速器的4WD是当今最成熟的四驱技术,是一个多片式离合器通过电脑探测到轮胎打滑及抓地的情况将扭矩分配到前后轴上。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全齿轮机械差速锁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为纯机械式的差速锁,通过多组齿轮的相互啮合结构实现锁止。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全齿轮机械差速锁,包括有端盖、左输出轴、差速器外壳、行星圆锥齿轮,其特征在于差速器外壳左端盖和差速器外壳右端盖固定连接在差速器外壳两外端,机械差速锁左右两侧以水平中心线与垂直中心线交叉点作点对称,由两组左右相互对称的行星齿轮机构组成,行星齿轮机构左右分别以左轴线和右轴线作线对称,左侧的行星齿轮机构的具体结构为在差速锁外壳左端盖中心的孔中可转动的连接左输出轴, 左输出轴右侧为圆锥齿轮,在外壳上下对称可转动的连接1号行星齿轮架轴和2号行星齿轮架轴的外端,1号行星齿轮架轴可转动的连接1号行星圆锥齿轮,其内端固定连接有小内齿轮套,1号行星圆锥齿轮与左输出轴右侧的圆锥齿轮啮合,在1号行星齿轮架轴内端固定连接有行星齿轮架端盖,行星齿轮架端盖内端面与1号行星齿轮架的上部台阶可拆卸连接;2号行星齿轮架轴上可转动的连接2号行星圆锥齿轮,2号行星圆锥齿轮内端固定连接有大内齿轮套,在2号行星齿轮架轴内端固定连接有行星齿轮架端盖,行星齿轮架端盖内端面与1号行星齿轮架的下部台阶可拆卸连接;1号行星齿轮架外圆为齿轮,端盖上可转动的连接1号行星齿轮和2号行星齿轮,1号行星齿轮和2号行星齿轮均为内外两级;2号行星齿轮架轴的行星齿轮架端盖与1号行星齿轮架可拆卸连接,端盖上可转动的连接3号行星齿轮和4号行星齿轮,3号行星齿轮和4号行星齿轮均为内外两级;1号行星齿轮、2 号行星齿轮、3号行星齿轮和4号行星齿轮的中心线相互平行,且与垂直中心线平行,1号行星齿轮和2号行星齿轮的外级齿轮与1号行星圆锥齿轮上的内齿轮套啮合,3号行星齿轮和 4号行星齿轮的外级齿轮与2号行星圆锥齿轮上的大内齿轮套啮合;1号行星齿轮和2号行星齿轮的内级齿轮与3号行星齿轮和4号行星齿轮的内级齿轮啮合;外壳右侧设有右侧行星齿轮机构,右侧行星齿轮机构的具体结构与左侧的行星齿轮机构相同,1号行星齿轮架外圆的齿轮与2号行星齿轮架外圆的齿轮啮合。所述的1号行星齿轮架和2号行星齿轮架外圆为齿轮的齿轮为直齿或斜齿。所述的右侧行星齿轮机构的具体结构为在差速锁外壳右端盖中心的孔中可转动的连接右输出轴,右输出轴左侧为圆锥齿轮,在壳体上下对称可转动的连接3号行星齿轮架轴和4号行星齿轮架轴的外端,3号行星齿轮架轴可转动的连接3号行星圆锥齿轮, 3号行星圆锥齿轮内端固定连接有大内齿轮套,在3号行星齿轮架轴内端固定连接有行星齿轮架端盖,行星齿轮架端盖内端面与2号行星齿轮架的上部台阶可拆卸连接;4号行星齿轮架轴上可转动的连接4号行星圆锥齿轮,4号行星圆锥齿轮内端固定连接有小内齿轮套, 在4号行星齿轮架轴内端固定连接有行星齿轮架端盖,行星齿轮架端盖内端面与2号行星齿轮架的下部台阶可拆卸连接;2号行星齿轮架外圆为齿轮,3号行星齿轮架轴的行星齿轮架端盖与2号行星齿轮架可拆卸连接,端盖上可转动的连接1号行星齿轮和2号行星齿轮,1号行星齿轮和2号行星齿轮均为上下两级;4号行星齿轮架轴的行星齿轮架端盖与2 号行星齿轮架可拆卸连接,端盖上可以转动的连接3号行星齿轮和4号行星齿轮,3号行星齿轮和4号行星齿轮均为内外两级;1号行星齿轮、2号行星齿轮、3号行星齿轮和4号行星齿轮的中心线相互平行,且与垂直中心线平行,1号行星齿轮和2号行星齿轮的外级齿轮与53号行星圆锥齿轮上的大内齿轮套啮合,3号行星齿轮和4号行星齿轮的外级齿轮与4号行星圆锥齿轮上的小内齿轮套啮合;1号行星齿轮和2号行星齿轮的内级齿轮与3号行星齿轮和4号行星齿轮的内级齿轮啮合。所述1号行星圆锥齿轮到1号行星齿轮架的传动比,与4号行星圆锥齿轮到2号行星齿轮架的传动比相等,设为il;2号行星圆锥齿轮到1号行星齿轮架的传动比,与3号行星圆锥齿轮到2号行星齿轮架的传动比相等,设为i2,il Φ i2。当车辆直线行驶时,两端无转速差,差速锁内机构无传动,差速器内部功率损失为零;当车辆转弯,两端有转速差,转弯内侧车轮转速慢,为实际驱动轮,有反向转动趋势,外侧车轮转速快,为被动驱动轮,被车辆以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全齿轮机械差速锁,包括有端盖、左输出轴、差速器外壳、行星圆锥齿轮,其特征在于:差速器外壳左端盖(1)和差速器外壳右端盖(9)固定连接在差速器外壳(3)两外端,机械差速锁左右两侧以水平中心线(24)与垂直中心线(27)交叉点作点对称,由两组左右相互对称的行星齿轮机构组成,行星齿轮机构左右分别以左轴线(25)和右轴线(26)作线对称,左侧的行星齿轮机构的具体结构为:在差速锁外壳左端盖(1)中心的孔中可转动的连接左输出轴(2), 左输出轴(2)右侧为圆锥齿轮,在外壳上下对称可转动的连接1号行星齿轮架轴(5)和2号行星齿轮架轴(16)的外端,1号行星齿轮架轴可转动的连接1号行星圆锥齿轮(4),其内端固定连接有小内齿轮套(21),1号行星圆锥齿轮(4)与左输出轴(2)右侧的圆锥齿轮啮合,在1号行星齿轮架轴(5)内端固定连接有行星齿轮架端盖(22),行星齿轮架端盖内端面与1号行星齿轮架(13)的上部台阶可拆卸连接;2号行星齿轮架轴(16)上可转动的连接2号行星圆锥齿轮(18),2号行星圆锥齿轮内端固定连接有大内齿轮套(23),在2号行星齿轮架轴(16)内端固定连接有行星齿轮架端盖(22),行星齿轮架端盖内端面与1号行星齿轮架(13)的下部台阶可拆卸连接;1 号行星齿轮架(13)外圆为齿轮(20),端盖上可转动的连接1号行星齿轮(19)和2号行星齿轮(17),1号行星齿轮和2号行星齿轮均为内外两级;2号行星齿轮架轴(16)的行星齿轮架端盖与1 号行星齿轮架(13)可拆卸连接,端盖上可转动的连接3号行星齿轮(12)和4号行星齿轮(11),3号行星齿轮和4号行星齿轮均为内外两级; 1号行星齿轮(19)、2号行星齿轮(17)、3号行星齿轮(12)和4号行星齿轮(11)的中心线相互平行,且与垂直中心线平行,1号行星齿轮(19)和2号行星齿轮(17)的外级齿轮与1号行星圆锥齿轮(4)上的内齿轮套(21)啮合,3号行星齿轮(12)和4号行星齿轮(11)的外级齿轮与2号行星圆锥齿轮(18)上的大内齿轮套(23)啮合;1号行星齿轮(19)和2号行星齿轮(17)的内级齿轮与3号行星齿轮(12)和4号行星齿轮(11)的内级齿轮啮合;外壳右侧设有右侧行星齿轮机构,右侧行星齿轮机构的具体结构与左侧的行星齿轮机构相同,1号行星齿轮架(13)外圆的齿轮(20)与2号行星齿轮架(10)外圆的齿轮(20)啮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炜,
申请(专利权)人:黄炜,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5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