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繁专利>正文

微电机定子铰孔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02094 阅读:16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微电机定子铰孔机构,包括驱动组件和从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电机、下端与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的驱动轴、设置在驱动轴上端的驱动轮,从动组件包括主体、从主体的上端部穿出的铰孔针、设置在主体内部的从动轴、设置在从动轴一个端部的从动轮,上述铰孔机构还包括设置在驱动轮、从动轮二者中的任意一个上的磁性部件,驱动组件与所述的从动组件分离设置。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的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同时实现了径向和轴向的铰孔动作,并且,通过采用磁性部件,对驱动组件与从动组件进行磁性离合,实现了多套模具公用一套铰孔机构的问题,大大的提高了铰孔机构的灵活性,也间接的导致了使用该铰孔机构的自动化设备体积的缩小。(*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铰孔机构,尤其是一种应用在微电机定子压装工序中的铰孔机构。
技术介绍
在微型电机定子部件(以下简称定子)的组装工序中,为了能够保证定子对于同心度的要求,轴承部件在铆压工序完成后必须进行径向和轴向铰孔,对轴承内孔进行微量精整。现有的铰孔机构多包括设置在组装模具中的铰孔针、气缸、和驱动电机,铰孔针在驱动电机和气缸的驱动下,进行铰孔工序。如公开号为CN201533224的中国技术专利所公布的“微电机定子压装设备”,包括压装机台、下模、上模,下模固定在压装机台的台面上,上模在上模驱动组件的驱动下垂直于压装机台的方向做往复运动,该设备还包括铰孔机和铰孔驱动组件,铰孔机与铰孔驱动组件的动力输出端连接,并沿垂直于压装机台4的方向做往复运动,铰孔驱动组件包括气缸和杠杆结构的推杆。控制系统控制压装机台、下模与上模将轴承等部件进行压装,随后,再控制铰孔装置对轴承内孔进行微量精整,最后,铰孔机下移,使产品脱离模具。采用上述结构设置的铰孔机构与模具只能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配制,即一套铰孔机构只能单一的对应于一副模具进行铰孔作业,铰孔机构的适应性不强,还会导致微电机定子压装设备的体积庞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铰孔机构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适应性强的微电机定子铰孔机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微电机定子铰孔机构,包括驱动组件和从动组件,驱动组件包括电机、下端与电机的动力输出端连接的驱动轴、设置在驱动轴上端的驱动轮,从动组件包括主体、从主体的上端部穿出的铰孔针、设置在主体内部的从动轴、设置在从动轴一个端部的从动轮,上述铰孔机构还包括设置在驱动轮、从动轮二者中的任意一个上的磁性部件,驱动组件与所述的从动组件分离设置。当驱动轮向从动轮靠近时,由于磁性部件的磁力作用,使得二者吸合,并上下运动以使得铰孔针在轴向方向上进行铰孔动作,随后,在驱动轮的驱动下,从动轮通过带动铰孔针转动的方式,进行径向的铰孔动作。铰孔完成后,驱动轮与从动轮脱离,在脱离的开始阶段,由于磁性部件的磁力作用,从动轮会随驱动轮一起运动一段距离,于此同时,铰孔针也随从动轮一起向下运动,以脱离模具。当磁性部件的磁力小于从动轮与驱动轮之间的拉力时,从动轮与驱动轮脱离,回到原来的位置。与从动轮脱离的驱动轮则可以移动至下一铰孔位置,进行铰孔操作。上述技术方案还可以进一步完善作为优选,上述微电机定子铰孔机构还包括设置在驱动轮、从动轮二者中的另一个上的受磁块。作为优选,磁性部件、受磁块为永磁体或电磁体。作为优选,上述微电机定子铰孔机构还包括一端部与从动轴连接、另一端与主体连接的弹性部件。弹性部件提供了从动轮与驱动轮脱离时的拉力,当磁性部件的磁力小于弹性部件所提供的拉力时,从动轮与驱动轮分离。作为优选,弹性部件为弹簧。作为优选,弹性部件套设在从动轴上。作为优选,主体内环绕从动轴地设置有连接件,弹性部件的一端固定在连接件上。作为优选,驱动轮、从动轮均为锥形齿轮。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采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不仅同时实现了径向和轴向的铰孔动作,并且,通过采用磁性部件,对驱动组件与从动组件进行磁性离合,实现了多套模具公用一套铰孔机构的问题,大大的提高了铰孔机构的灵活性,也间接的导致了使用该铰孔机构的自动化设备体积的缩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的一种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的一个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的另一个局部放大图;其中1、电机;2、驱动轴;3、驱动轮;4、主体;5、铰孔针;6、从动轴;7、从动轮;8、 磁性部件;9、受磁快;10、弹性部件;11、连接件;12、固定件。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解释说明。如图1所示的微电机定子铰孔机构,包括分离设置的驱动组件和从动组件。其中, 驱动组件的上端设置有一个驱动轮3,该驱动轮3通过一个驱动轴2与电机1的动力输出端连接,电机1控制驱动轮3的径向转动动作和轴向的上下移动动作。从动组件的下端设置有一个从动轮7,从动组件的主体4的上端部穿出一个铰孔针5。请参见图2、4所示,主体4内开通有一个通孔,铰孔针5的中段部位位于通孔内, 其上段部位穿出通孔直至露出主体4,而其下段部位则通过一个固定件12与从动轴6的上端部固定连接,具体的,从动轴6的上段可有一个容纳槽,铰孔针5的下段伸入该容纳槽。需要说明的是,铰孔针5与从动轴6同轴设置。从动轴6的下端部连接从动轮7。在本实施例中,驱动轮3与从动轮7均为锥形齿轮,请参见图3。如图2所示,驱动轮3、从动轮7 二者中的任意一个的转动轴心处设置有磁性部件 8,二者中的另一个的转动轴心处设置有受磁块9,在本实施例中,磁性部件8和受磁块9为永磁体或电磁体。当驱动轮3向从动轮7靠近时,由于磁性部件8与受磁块9之间的磁力作用,使得二者吸合,电机1驱动吸合后的二者上下运动以使得铰孔针5在轴向方向上进行铰孔动作。 随后,在驱动轮3的驱动下,从动轮7通过带动铰孔针5转动的方式,使得铰孔针5在径向上进行铰孔动作。铰孔完成后,驱动轮3与从动轮7脱离,在脱离的开始阶段,由于磁性部件8与受磁块9的磁力作用,从动轮7会随驱动轮3 —起运动一段距离,于此同时,铰孔针5也随从动轮7 —起向下运动,以脱离模具。当磁性部件8与受磁块9之间的磁力小于从动轮7与驱动轮3之间的拉力时,从动轮7与驱动轮3脱离,回到原来的位置。与从动轮7脱离的驱动轮3则可以移动至下一铰孔位置,进行铰孔操作。从动轮7与驱动轮3之间的拉力通过一端部与从动轴6连接、另一端与主体4连接的弹性部件10施加,具体的,弹性部件10为弹簧。当磁性部件8的磁力小于弹性部件10 所提供的拉力时,从动轮7与驱动轮3分离。如图2、4所示,弹性部件10的一端固定在一个环绕从动轴6设置的连接件11上, 其另一端与从动轴6的上端固定连接,连接件11在空间位置上位于从动轴6上端的下方位置,这就在主体4内,形成了弹性部件10套设在从动轴6上的结构。应理解,该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此外, 应理解,在阅读了本技术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技术作各种改动或修改、等同替换等,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微电机定子铰孔机构,包括驱动组件和从动组件,所述的驱动组件包括电机(I)、下端与所述的电机(1)的动力输出端连接的驱动轴O)、设置在所述的驱动轴(2)上端的驱动轮(3),所述的从动组件包括主体G)、从所述的主体(4)的上端部穿出的铰孔针 (5)、设置在所述的主体(4)内部的从动轴(6)、设置在所述的从动轴(6) —个端部的从动轮(7),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的驱动轮(3)、从动轮(7)二者中的任意一个上的磁性部件(8),所述的驱动组件与所述的从动组件分离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电机定子铰孔机构,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的驱动轮(3)、从动轮(7) 二者中的另一个上的受磁块(9)。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电机定子铰孔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磁性部件(8)、受磁块⑶)为永磁体或电磁体。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电机定子铰孔机构,其特征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电机定子铰孔机构,包括驱动组件和从动组件,所述的驱动组件包括电机(1)、下端与所述的电机(1)的动力输出端连接的驱动轴(2)、设置在所述的驱动轴(2)上端的驱动轮(3),所述的从动组件包括主体(4)、从所述的主体(4)的上端部穿出的铰孔针(5)、设置在所述的主体(4)内部的从动轴(6)、设置在所述的从动轴(6)一个端部的从动轮(7),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的驱动轮(3)、从动轮(7)二者中的任意一个上的磁性部件(8),所述的驱动组件与所述的从动组件分离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严亮军
申请(专利权)人:陈繁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