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片级封闭孔互联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01751 阅读:22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圆片级封闭孔互联结构,所述结构包括设置有芯片电极(2)及芯片感应区(3)的芯片本体(1);在所述芯片本体(1)及芯片电极(2)上设置金属凸块(4);在所述芯片本体(1)及金属凸块(4)的上表面设置有隔离层(5);在所述隔离层(5)上表面设置有盖板(6);在所述芯片本体(1)上形成硅孔(8);在所述硅孔(8)孔壁及芯片本体(2)下表面设置绝缘层(9);所述绝缘层(9)、及芯片电极(2)上形成连接孔(10);在所述连接孔(10)内及选择性的在绝缘层(9)上设置金属线路层(11);在所述绝缘层(8)及金属线路层(11)上选择性的设置线路保护层(12)。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圆片级封闭孔互联结构具有结合力强、互联可靠性好、接触电阻低的特点。(*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圆片级封闭孔互联结构。属于半导体封装

技术介绍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硅通孔(Through Silicon Via)互联技术,即以填充金属的硅通孔在垂直方向(Z轴方向)重新分布电极或线路,实现互联从芯片或载片一侧转移到另一侧,结合平面上(X,Y平面)的重新布线技术,使得互联可以在整个X,Y,Z方向进行;通过硅通孔互联技术,极大增加了封装设计的灵活性,同时为三维堆叠封装创造了条件。对于利用硅通孔实现电极在芯片不同侧进行重新分布的应用来说,当前业内的主要方法是形成硅通孔、钝化、开出钝化层窗口暴露芯片电极表面,然后在孔内填充金属与电极表面相连;由于可形成硅通孔区域比较有限,且硅通孔太大填充金属后容易由于热膨胀系数(CTE)不匹配导致使用时开裂,所以通常硅通孔尺寸需要比较小,这样开出的钝化层窗口也只能相应变小,导致填充金属与芯片电极接触面积十分有限。接触面积不够导致填充金属与芯片电极结合力不够,使用时经常由于受力拉扯导致断开;同时由于接触面积不够导致接触电阻变大,通电时产生的焦耳热反过来又增大了接触电阻,这往往导致芯片电性能无法满足要求。同时,由于芯片电极往往极其薄,在钝化层窗口形成过程中被刻蚀或被击穿,也经常导致可互联面积减小,结合力减弱及接触电阻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当前互联结构的不足,提供一种既增加填充金属与芯片电极结合力,又增加填充金属与芯片电极导电率的圆片级封闭孔互联结构。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圆片级封闭孔互联结构,包括设置有芯片电极及芯片感应区的芯片本体,在所述芯片本体及芯片电极的上表面设置金属凸块;在所述芯片本体及金属凸块的上表面设置隔离层,隔离层不覆盖或者覆盖芯片感应区;在所述隔离层上表面设置有盖板,在隔离层不覆盖芯片感应区时,盖板、隔离层以及芯片本体之间形成空腔;在所述芯片本体上形成硅孔;在所述硅孔孔壁及芯片本体下表面设置绝缘层; 在所述绝缘层及芯片电极上形成连接孔,在所述连接孔内及选择性的在绝缘层上设置金属线路层;在所述绝缘层及金属线路层上选择性的设置线路保护层;在所述金属线路层露出线路保护层的地方设置焊球;其特点是金属凸块形成于芯片本体及芯片电极上表面,连接孔贯穿于绝缘层及芯片电极,且停止于金属凸块表面或内部;金属线路层与芯片电极在连接孔侧壁互联,且与金属凸块在连接孔底部或同时在连接孔底部及侧壁互联。本技术圆片级封闭孔互联结构,所述连接孔位于绝缘层、芯片电极以及金属凸块的部分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金属凸块与芯片电极的互联,连接孔贯穿于芯片电极且停留在金属凸块表面或内部,填充金属不仅与芯片电极在连接孔侧壁互联,而且与金属凸块在连接孔底部或同时在连接孔底部及侧壁互联,增加了结合强度,增加了结合可靠性。2、金属凸块与芯片电极的互联,连接孔贯穿于芯片电极且停留在金属凸块表面或内部,填充金属不仅与芯片电极在连接孔侧壁互联,而且与金属凸块在连接孔底部,或者与金属凸块在连接孔底部及侧壁互联,起到减少接触电阻,增加电导率、及提高芯片电性能的作用。3、金属凸块与芯片电极的互联,连接孔停留在金属凸块表面或内部,可以有效避免芯片电极太薄容易被刻穿或击穿,从而避免电极穿孔导致互联面积减少、连接强度变弱及接触电阻增大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圆片级封闭孔互联结构(带空腔型)的切面示意图。图示隔离层没有覆盖于芯片感应区,从而形成空腔。图2为本技术圆片级封闭孔互联结构(不带空腔型)的切面示意图。图示中隔离层覆盖于芯片感应区。图3为本技术圆片级封闭孔互联结构的连接孔细节切面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圆片级封闭孔互联结构的连接孔细节切面示意图。相比与图3, 图4的区别是连接孔贯穿于绝缘层及芯片电极,且停止于金属凸块内部。图5为本技术圆片级封闭孔互联结构的具有两个或多个连接孔细节(图中为两个连接孔)切面示意图。图示中连接孔位于绝缘层、芯片电极及金属凸块表面且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图6为本技术圆片级封闭孔互联结构的具有两个或多个连接孔细节(图中为两个连接孔)切面示意图。相比与图5,图6的区别是连接孔贯穿绝缘层和芯片电极,并且停止于金属凸块内部。图中芯片本体1、芯片电极2、芯片感应区3、金属凸块4、隔离层5、盖板6、空腔7、硅孔 8、绝缘层9、连接孔10、金属线路层11、线路保护层12、焊球13。具体实施方式参见图1,图1为本技术圆片级封闭孔互联结构(带空腔型)的切面示意图。由图1可以看出,本技术圆片级封闭孔互联结构,包括设置有芯片电极2及芯片感应区3 的芯片本体1,在所述芯片本体1及芯片电极2的上表面设置有金属凸块4 ;在所述芯片本体1及金属凸块4的上表面设置有隔离层5,在所述隔离层5上表面设置有盖板6,隔离层5 不覆盖芯片感应区3,盖板6、隔离层5以及芯片本体1之间形成空腔7,使芯片感应区3与盖板6间隔开来;在所述芯片本体1上形成硅孔8 ;在所述硅孔8孔壁及芯片本体2下表面设置绝缘层9 ;在所述绝缘层9及芯片电极2上形成连接孔10,连接孔10贯穿于绝缘层9 及芯片电极2,且停止于金属凸块4表面,如图3 ;在所述连接孔10内及选择性的在绝缘层 9上设置金属线路层11 ;在所述绝缘层9及金属线路层11上选择性的设置线路保护层12 ; 在所述金属线路层11露出线路保护层12的地方设置焊球13。权利要求1.一种圆片级封闭孔互联结构,包括设置有芯片电极(2)及芯片感应区(3)的芯片本体(1),在所述芯片本体(1)及芯片电极(2)的上表面设置金属凸块(4);在所述芯片本体(I)及金属凸块(4)的上表面设置隔离层(5),隔离层(5)不覆盖或者覆盖芯片感应区(3); 在所述隔离层(5)上表面设置有盖板(6),在隔离层(5)不覆盖芯片感应区(3)时,盖板(6)、 隔离层(5)以及芯片本体(1)之间形成空腔(7);在所述芯片本体(1)上形成硅孔(8);在所述硅孔(8)孔壁及芯片本体(1)下表面设置绝缘层(9);在所述绝缘层(9)及芯片电极(2)上形成连接孔(10),在所述连接孔(10)内及选择性的在绝缘层(9)上设置金属线路层(11); 在所述绝缘层(9)及金属线路层(11)上选择性的设置线路保护层(12);在所述金属线路层(II)露出线路保护层(12)的地方设置焊球(13);其特征在于金属凸块(4)形成于芯片本体(1)及芯片电极(2)上表面,连接孔(10)贯穿于绝缘层(9)及芯片电极(2),且停止于金属凸块(4)表面或内部;金属线路层(11)与芯片电极(2)在连接孔(10)侧壁互联,且与金属凸块(4)在连接孔(10)底部或同时在连接孔(10)底部及侧壁互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圆片级封闭孔互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孔(10) 位于绝缘层(9)、芯片电极(2)以及金属凸块(4)的部分设置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圆片级封闭孔互联结构,所述结构包括设置有芯片电极(2)及芯片感应区(3)的芯片本体(1);在所述芯片本体(1)及芯片电极(2)上设置金属凸块(4);在所述芯片本体(1)及金属凸块(4)的上表面设置有隔离层(5);在所述隔离层(5)上表面设置有盖板(6);在所述芯片本体(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圆片级封闭孔互联结构,包括设置有芯片电极(2)及芯片感应区(3)的芯片本体(1),在所述芯片本体(1)及芯片电极(2)的上表面设置金属凸块(4);在所述芯片本体(1)及金属凸块(4)的上表面设置隔离层(5),隔离层(5)不覆盖或者覆盖芯片感应区(3);在所述隔离层(5)上表面设置有盖板(6),在隔离层(5)不覆盖芯片感应区(3)时,盖板(6)、隔离层(5)以及芯片本体(1)之间形成空腔(7);在所述芯片本体(1)上形成硅孔(8);在所述硅孔(8)孔壁及芯片本体(1)下表面设置绝缘层(9);在所述绝缘层(9)及芯片电极(2)上形成连接孔(10),在所述连接孔(10)内及选择性的在绝缘层(9)上设置金属线路层(11);在所述绝缘层(9)及金属线路层(11)上选择性的设置线路保护层(12);在所述金属线路层(11)露出线路保护层(12)的地方设置焊球(13);其特征在于:金属凸块(4)形成于芯片本体(1)及芯片电极(2)上表面,连接孔(10)贯穿于绝缘层(9)及芯片电极(2),且停止于金属凸块(4)表面或内部;金属线路层(11)与芯片电极(2)在连接孔(10)侧壁互联,且与金属凸块(4)在连接孔(10)底部或同时在连接孔(10)底部及侧壁互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栋张黎段珍珍陈锦辉赖志明
申请(专利权)人:江阴长电先进封装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