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健专利>正文

一种可直接植入椎间的植骨块及其制作工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100020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直接植入椎间的植骨块,该植骨块由从术中减压所获得的碎骨块通过相应的制作工具压实成需要的形状体,可直接植入椎间隙中,该植骨块具有一定的抗压性,能有效支撑维持椎间高度,而且不易散碎,安全性高,无需融合器做载体增大了植骨块与椎体间上、下终板界面的接触面积,有利于骨融合,并且大幅度降低了手术费用,缓解病人看病贵的矛盾,可广泛应用于医院的椎间植骨融合手术中;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用于制作该植骨块的制作工具,其模腔深度根据植骨块的厚度按比例设置,并通过设置限位结构来实现限制模块压入模腔的深度,压制时只需将碎骨块填满模腔后压至两限位结构相接触即可得到植骨块的厚度,操作简单方便,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植骨成型模具,具体是一种椎间植骨的成型模具。
技术介绍
许多脊柱外科手术常需椎弓根螺钉固定和椎间植骨融合术,椎间融合术的种类繁多,对促进椎间融合起到一定的疗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目前常用的通过载体Cage+ 同种异体骨/人工骨的植入方式,常可出现诸如排斥反应、融合器下沉、移位压迫硬膜囊、 神经而导致脊髓神经受压,骨不愈合,感染等,甚至有引起血源性疾病的危险;同时这些骨需要的爬行替代方式生长时间较长,故需要很长的时间融合,再则由于载体材料特殊,费用昂贵,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又如目前所采用自体骨粒打压植骨的方式,骨碎粒有游离至椎管的可能及椎间撑开效果不理想的问题,而自体骨是从髂骨取骨的,取骨过程中存在移植骨块高度丢失、供骨区感染、长期疼痛等并发症。异体骨虽避免了自身取骨所带来的并发症,但存在排斥反应而导致融合失败、感染,甚至引起血源性传染病的发生,而且不能有效支撑维持椎间高度,还有可能将骨颗粒易进入椎管或打压至腹膜后,有一定的危险性。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无需通过载体Cage 而可直接植入椎间的植骨块,以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巧妙,用于制作上述植骨块的制作工具。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直接植入椎间的植骨块,其特点是所述植骨块由从术中减压所获得的碎骨块通过相应的制作工具压实成需要的形状体。其中,为了使植骨块植入椎间隙后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上述植骨块设计成其头部呈圆锥形、尾部呈平面形、中间两侧面上有锯齿状突起。一种用于制作上述植骨块的制作工具,包括带模腔的下模体、带模块的上模体以及压模组件,其特点是所述模腔形状设计成与上述植骨块的形状一致,模腔的深度根据植骨块的厚度按比例设置,所述上模体与下模体之间设有的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可限制模块压入模腔的深度,通过将碎骨块填满模腔后将模块压入模腔至两限位结构相接触而得到植骨块的厚度。其中,上述模腔深度与植骨块厚度的比例为2 1-4 :1。为了达到简化结构,上述下模体上设有向上延伸的定位柱,上述限位结构为设置于定位柱下部的凸边,上述上模体的限位结构对应设计成向下凸出且中间带柱孔的凸柱, 通过所述定位柱套置于柱孔中实现上模体的模块与下模体的模腔对齐配合且当凸边与凸柱相接触时实现限位而得到植骨块的厚度。为方便取出压制成的植骨块,上述模腔设计成可与下模体分离的模腔块,所述下模体中部对应设有定位作用的凸起键,所诉凸起键的形状与模腔一致,所述模腔块的模腔套置于凸起键上。为进一步方便压制成的植骨块从模腔中取出,上述下模体的凸起键一旁设有与凸起键临接的凸台,上述模腔块上对应设有与凸台配合的凹位。为了方便更换不同尺寸大小的模具,本专利技术还包括有模座,上述下模体可拆卸的固定于模座上,所述模座两端设有连接柱,上述压模组件安装固定于所述连接柱上端部。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从术中减压所获得的碎骨块通过相应的制作工具压实成需要形状的植骨块,且该植骨块可直接植入椎间隙中,通过压制的植骨块经生物力学测定具有一定的抗压性,能有效支撑维持椎间高度,而且不易散碎,安全性高,而且植骨块为自体骨,因而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骨诱导性,植入椎间隙后融合时间短、愈合率高而无排斥反应,无需融合器做载体增大了植骨块与椎体间上、下终板界面的接触面积,有利于骨融合,并且大幅度降低了手术费用,缓解病人看病贵的矛盾,可广泛应用于医院的椎间植骨融合手术中; 又由于将用于制作植骨块的制作工具的模腔深度根据植骨块的厚度按比例设置,并通过设置限位结构来实现限制模块压入模腔的深度,因此每次压制时只需将碎骨块填满模腔后将模块压入模腔至两限位结构相接触即可得到植骨块的厚度,无需计算填料数量和压模深度,操作简单方便,实用性强,而且可根据需要更换不同尺寸的上下模体而压制成不同大小型号的植骨块,故适用于各种不同需行椎间植骨术的病人。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植骨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制作工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制作工具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制作工具压制植骨快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可直接植入椎间的植骨块,该植骨块8由从术中减压所获得的碎骨块通过相应的制作工具压实成需要的形状体,由于采用从术中减压所获得的碎骨块通过相应的制作工具压实成需要形状的植骨块8,且该植骨块8可直接植入椎间隙中,通过压制的植骨块8经生物力学测定具有一定的抗压性,能有效支撑维持椎间高度,而且不易散碎, 安全性高,而且植骨块8为自体骨,因而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骨诱导性,植入椎间隙后融合时间短、愈合率高而无排斥反应,无需融合器做载体增大了植骨块8与椎体间上、下终板界面的接触面积,有利于骨融合,并且大幅度降低了手术费用,缓解病人看病贵的矛盾,可广泛应用于医院的椎间植骨融合手术中。该实施例的植骨块8的头部呈圆锥形、尾部呈平面形、中间两侧面上有锯齿状突起。如此设计可保证植骨块8植入椎间隙后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如图2至图4所示,一种用于制作上述植骨块8的制作工具,包括带模腔11的下模体1、带模块21的上模体2以及压模组件3,其中模腔11形状设计成与植骨块8的形状一致,模腔11的深度根据植骨块8的厚度按比例设置,上模体2与下模体1之间设有的限位结构,限位结构可限制模块21压入模腔11的深度,通过将碎骨块填满模腔11后将模块 21压入模腔11至两限位结构相接触而得到植骨块8的厚度。由于将用于制作植骨块8的制作工具的模腔11深度根据植骨块8的厚度按比例设置,并通过设置限位结构来实现限制模块21压入模腔11的深度,因此每次压制时只需将碎骨块填满模腔11后将模块压入模腔 11至两限位结构相接触即可得到植骨块8的厚度,无需计算填料数量和压模深度,操作简单方便,实用性强。其中,该实施例的模腔11深度与植骨块8厚度的比例设为3 :1,该比例下压制出来的植骨块8既有实质感也不会容易散落。如图3所示,该实施例的下模体1上设有向上延伸的圆柱形的定位柱12,该定位柱12下部设有直径比定位柱12大的凸边121,上模体2上对应设有向下凸出且中间带柱孔 221的凸柱22,上模体2的柱孔221直径与定位柱12的直径相同,先将模腔块4与下模体 1配合后再将柱孔221套置于定位柱12上而实现上模体2的模块21与模腔块4的模腔6 对齐配合。当上模体2的凸柱22端面与凸边121端面接触时,上模体2就无法继续向下移动,此时上模体2的模块21与下模体1之间的距离即为所压制的植骨块8厚度,从而能精准的定出压制的植骨块8厚度,如图4所示。其中,该实施例的模腔11设计成可与下模体 1分离的模腔块4,模腔11设置于该模腔块4中间且上下贯穿模腔块4,下模体1中部对应设有起定位作用的凸起键13,该凸起键13的形状与模腔一致,模腔块4的模腔11套置于凸起键13上。如此设计是为了方便取出压制成的植骨块8,压制成的植骨块8位于模腔块4 的模腔11中,将模腔块4拿出后轻敲模腔块4或轻推植骨块8即可将植骨块8取出,方便快捷,又不易破坏植骨块8造型和紧实性。为进一步方便压制成的植骨块8从模腔11中取出,下模体1的凸起键13 —旁设有与凸起键13临接的凸台14,该凸台1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直接植入椎间的植骨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植骨块(8)由从术中减压所获得的碎骨块通过相应的制作工具压实成需要的形状体。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健余伟雄
申请(专利权)人:李健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