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头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90849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插头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及安装于第一绝缘本体内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包括安装于第一绝缘本体内的第一固定部及位于第一固定部前端的若干第一对接部,所述第一对接部彼此之间相对间隔设置并可在周围空间内运动,所述插座连接器包括若干与第一对接部相对接的第二对接柱,所述若干第二对接柱彼此之间相对间隔设置且相互之间位置固定,如此设置,在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对接时,借助第一对接部发生相对运动使得每个光纤通道自动对准,放宽了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对接时的位置度要求,降低了零组件的制造精度,降低了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插头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可传输光电信号的插头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
技术介绍
通用串行总线(Universal Serial Bus, USB)接口作为一种标准的输入/输出接口,已被广泛应用于众多电子设备的设计中。1994年,英特尔、康柏、数字、IBM、微软、NEC、 Northern Telecom等7家世界著名计算机和通讯公司联合成立了 USB协会(USB-IF),初步设立USB接口规范。到目前为止,USB协会已经先后发布了 1.0,1. 1,2.0及3.0等版本,而 USB的传输速率亦在逐渐地得到提高。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人们仍在不断努力地提高USB的传输速率。现有技术中的传输光信号的插头连接器用以与一插座连接器相对接,所述插头连接器一般包括绝缘本体、固定于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以及安装于绝缘本体上并用以进行光信号传输的光纤装置,所述光纤装置包括嵌入式透镜以及与透镜光耦合的光纤,该插头连接器的光纤装置在与插座连接器对接时可在前后、上下、左右方向上产生整体浮动, 通过浮动使得透镜与插座连接器相对接,所述插头连接器上位于透镜的外侧还设有用以方便插座连接器对接的对接孔,所述插座连接器上设有与对接孔相配合的对接柱,通过对接孔与对接柱之间的配合间接导引插头连接器上的透镜与插座连接器上的透镜相对接,但是,所述插头连接器的对接孔以及透镜在制造时需借助一个基准进行分别加工,所述插座连接器的对接柱及透镜在制造时也需借助一个基准进行分别加工,而每个部分加工时都会存在一定的误差,累加起来整个插头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的元件误差较大,所以加工时对透镜之间的相互位置度要求高,零件制造精度要求高,成本相对也较高。因此,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具有改良结构的插头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保证第一光纤及第二光纤对接可靠的插头连接器及插座连接器。为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连接器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插头连接器,用以与一插座连接器相对接,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前后贯穿第一绝缘本体的第一收容空间、安装于第一收容空间内的第一透镜以及设于第一透镜内的第一光纤,所述第一光纤延伸出第一绝缘本体,所述第一透镜包括安装于第一收容空间后端的第一固定部及自第一固定部向前延伸入收容空间内的若干第一主体部,所述每一第一主体部包括位于前端以与插座连接器对接的第一对接部,所述若干第一对接部彼此之间相对间隔设置并可在第一收容空间内运动。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主体部沿左右方向等距间隔排布成一排。3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对接部的前端沿插座连接器的插入方向呈半径逐渐变小的第一锥孔结构。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部设有位于前端的前表面,所述第一主体部包括自前表面向前延伸的纵长形的第一基部,所述第一对接部与第一基部相连且位于第一基部前端。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基部在左右方向及上下方向上的尺寸小于第一对接部。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基部自前表面向前延伸有一段逃料槽,所述逃料槽在左右方向上贯穿第一基部,但是在上下方向上未贯穿第一基部。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每一第一对接部的左右两侧设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平面,所述相邻两个第一对接部之间设有供第一对接部运动的第一间隔槽。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绝缘本体包括位于第一收容空间上方的第一顶壁及与第一顶壁相对且位于第一收容空间下方的第一底壁,所述第一顶壁的后端设有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一让位槽以及形成于相邻两第一让位槽之间的第一抵压部,所述第一底壁的后端设有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布且位置与第一让位槽一一对应的第二让位槽以及形成于相邻两个第二让位槽之间且位置与第一抵压部一一对应的第二抵压部,所述第一让位槽及第二让位槽之间形成可收容第一对接部的空间,所述第一抵压部及第二抵压部在上下方向上分别与第一固定部抵压以定位第一固定部。为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连接器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与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插头连接器相对接的插座连接器,其包括第二绝缘本体、前后贯穿第二绝缘本体的第二收容空间、安装于第二收容空间内的用以进行光信号传输的第二透镜及安装于第二透镜内的与第一光纤相对接的若干第二光纤,所述第二光纤延伸出第二绝缘本体,所述第二透镜包括第二主体部、自第二主体部的前端向前凸伸出第二主体部的若干与第一对接部相对接的第二对接柱,所述若干第二对接柱彼此之间间隔设置,第二对接柱在第二收容空间内是不动的,所述若干第二对接柱的位置与第一对接部一一对应。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主体部包括位于中间的本体部、位于本体部两侧的弹性臂以及形成于本体部与弹性臂之间的预留槽,所述两弹性臂之间横向上的宽度比第二收容空间的横向上的宽度大,所述弹性臂的延伸末端设有卡持块,所述卡持块在第二主体部安装到第二绝缘本体后卡持在第二绝缘本体的后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将第一对接部彼此相对间隔设置且第一对接部在周围空间内可产生运动,在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对接时,借助第一对接部产生相对运动使得每个光纤通道自动对准,放宽了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对接时的位置度要求,降低了零组件的制造精度,提升了良率与传输可靠性,降低了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组装前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插头连接器与插座连接器另一角度的组装前的示意图。图3是第一光纤装置与第二光纤装置组装前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插头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5是图4中插头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插座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7是图6中插座连接器的另一角度的立体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照图1至图3所示,本专利技术中的插头连接器100与插座连接器200是相互对接的。本实施方式中,插头连接器100或插座连接器200的插入方向为前后方向,垂直插头连接器100或插座连接器200的插入方向为左右方向。请参阅图4至图5所示,所述插头连接器100包括第一绝缘本体11以及安装于第一绝缘本体11内的用以进行光信号传输的第一光纤装置12。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大致呈中空状的长方体结构,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包括位于上端的第一顶壁111、位于下端的且与第一顶壁111相对应的第一底壁112以及连接第一顶壁111与第一底壁112的两第一侧壁113。所述第一顶壁111、第一底壁112以及两第一侧壁113共同围成一个前后贯通的用以收容第一光纤装置12的第一收容空间114。所述每一个第一侧壁113的前端均向内凹设有一个缺口 1131,所述缺口 1131结构用以与插座连接器200上的对应结构配合以达成插头连接器100与插座连接器200之间的准确稳固对接。所述第一绝缘本体11从侧面观察,高度自后向前逐渐变高,对应的第一收容空间 114自后向前逐渐变大。所述第一顶壁111的后端设有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布的四个向上凹陷的第一让位槽1111以及形成于相邻两第一让位槽1111之间的第一抵压部1112。所述第一底壁112的后端设有沿左右方向间隔排布的四个向下凹陷的第二让位槽1121以及形成于相邻两个第二让位槽1121之间的第二抵压部1122。所述第一让位槽1111及第二让位槽 1121之间形成的空间是为了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插头连接器,用以与一插座连接器相对接,所述插头连接器包括第一绝缘本体、前后贯穿第一绝缘本体的第一收容空间、安装于第一收容空间内的第一透镜以及设于第一透镜内的第一光纤,所述第一光纤延伸出第一绝缘本体,所述第一透镜包括安装于第一收容空间后端的第一固定部及自第一固定部向前延伸入收容空间内的若干第一主体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每一第一主体部包括位于前端以与插座连接器对接的第一对接部,所述若干第一对接部彼此之间相对间隔设置并可在第一收容空间内运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家勇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