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退磁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89522 阅读:24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智能退磁机。它由双向可控模块、升压变压器、整流堆、充电限流电阻、电容器组、输出控制可控硅组、外接负载线圈的接线端子、电压取样模块、电流取样模块、A/D转换模块、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D/A转换模块、幅值控制模块、可控硅驱动模块和人机界面智能工控触摸控制屏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必须在外接退磁线圈负载下进行工作,它主要解决现有的采用自然振荡衰减脉冲方式进行退磁,磁石仍然残余很高的表磁,根本无法满足稀土材料的再充磁、检测、再退磁、电镀等加工的工艺及质量要求的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人机对话的智能功能,可以设定退磁波周数、周期、初始幅值,对目前所有的磁性材料退磁都适用,特别是其他退磁机无法退清的高矫顽力稀土类磁性材料。(*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对磁性材料的处理装置,特别是一种智能退磁机
技术介绍
针对稀土类磁石(Hcj彡120000e)的退磁,目前主要采用自然振荡衰减脉冲方式进行退磁。如图1所示,它是现有的自然衰减脉冲退磁机的结构原理图,为了达到高效能, 均采用电容储能,脉冲式放电输出方式。通过升压变压器获得高电压对电容器组充电储能, 以得到大电流输出给线圈,进行电-磁转换发生磁场。因此,呈电感性的负载与储能电容形成串联谐振回路,其退磁的输出电流波形形成如图2所示的阻尼振荡,脱磁电流作用于负载线圈后,在几个周波内迅速衰竭,达不到退磁场在正负间以幅值逐步减小的方式几十次的变化,结果如下表所示,磁石仍然残余很高的表磁,也就是说退不干净,根本无法满足稀土材料的再充磁、检测、再退磁、电镀等加工的工艺及质量的要求。磁性材料矫顽力Hcj (Oe)退磁后的剩余表面磁场强度Gs=13000彡30=17000彡60=20000^ 100=25000彡200=27000彡600=30000彡800 经过研究后我们发现,磁性材料的退磁过程如图3所示。当铁磁质磁化达到饱和后,撤去磁化场,介质保留有一定的磁性,称之剩余磁感应强度,表示为Βκ。若要使之减小为零,必须施加反向达到一定程度的磁化场,称之矫顽力,表示为H。。曲线段RC为退磁曲线。为了使磁化状态回归到原点0,必须使外磁场在正负间以幅值逐步减小的方式反复变化。通过我们长期的实验发现,这样反复的次数需要上百次以上,并以一定量的幅值衰减, 才能达到理想的退磁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退磁机,主要解决现有的采用自然振荡衰减脉冲方式进行退磁,磁石仍然残余很高的表磁,根本无法满足稀土材料的再充磁、检测、再退磁、电镀等加工的工艺及质量要求的技术缺陷,本技术具有人机对话的智能功能,可以设定退磁波周数、周期、初始幅值,对目前所有的磁性材料退磁都适用,特别是其他退磁机无法退清的高矫顽力稀土类磁性材料。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种智能退磁机,其特征在于它由双向可控模块、升压变压器、整流堆、充电限流电阻、电容器组、输出控制可控硅组、外接负载线圈的接线端子、电压取样模块、电流取样模块、A/D转换模块、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D/A转换模块、幅值控制模块、可控硅驱动模块和人机界面智能工控触摸控制屏组成;其中从电源侧起依次连接设置双向可控模块、升压变压器、整流堆、充电限流电阻、电容器组、输出控制可控硅组和外接负载线圈的接线端子; 所述的电压取样模块的取样端分别连接在电容器组上,其输出端连接在A/D转换模块的信号输入端;所述的电流取样模块的采样端连接在线圈附近,其输出端也连接在A/D转换模块的信号输入端;所述的A/D转换模块的信号输出端连接到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所述的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分别连接可控硅驱动模块和通过D/ A转换模块连接到幅值控制模块;所述的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还连接有人机界面智能工控触摸控制屏。所述的智能退磁机,由可设定退磁波周数、周期、初始幅值的内驻PLC程序控制工作,使输出产生等幅衰减的退磁波。本技术创造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本技术智能退磁机,其输出的电流波形如图5所示,做到可控的逐步的微幅衰减,周期达到上百次,达到了良好的退磁效果。可将稀土类高矫顽力(Hcj ^ 350000e)磁石,一次性退磁至表面磁场强度在10 以下,可以满足这类磁石的再充磁、检测、再退磁、电镀加工及无磁发运的要求。附图说明图1是现有的自然衰减脉冲退磁机的结构原理图。图2是现有的自然衰减脉冲退磁机在退磁操作中的输出电流波形图。图3是磁性材料的退磁过程B-H图。图4是本技术的结构原理图。图5是本技术智能退磁机在退磁操作中的输出电流波形图。图6是本技术使用时闭环智能控制时序图。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4,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智能退磁机,必须在外接退磁线圈负载下进行工作。如图所示它由双向可控模块(G1/G2)、升压变压器Tl、整流堆D1、充电限流电阻 R1、电容器组C、输出控制可控硅组(正向G3、G4,反向G5、G6)、线圈&、电压取样模块、电流取样模块、A/D转换模块、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D/A转换模块、幅值控制模块、可控硅驱动模块和人机界面智能工控触摸控制屏组成;其中从电源侧起依次连接设置双向可控模块、升压变压器、整流堆、充电限流电阻、电容器组、输出控制可控硅组和线圈;所述的电压取样模块的取样端分别连接在电容器组上,其输出端连接在A/D转换模块的信号输入端; 所述的电流取样模块的采样端连接在线圈附近,其输出端也连接在A/D转换模块的信号输入端;所述的A/D转换模块的信号输出端连接到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所述的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分别连接可控硅驱动模块和通过D/A转换模块连接到幅值控制模块;所述的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还连接有人机界面智能工控触摸控制屏。其中,所述的可控硅驱动模块的G3、G4、G5、G6端分别连接输出控制可控硅组的G3、G4、G5、G6端,所述的幅值控制模块的G1、G2端分别连接双向可控模块的G1、G2 端。根据以下公式B= μ 0nl 式(1)权利要求1. 一种智能退磁机,其特征在于它由双向可控模块、升压变压器、整流堆、充电限流电阻、电容器组、输出控制可控硅组、外接负载线圈的接线端子、电压取样模块、电流取样模块、A/D转换模块、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D/A转换模块、幅值控制模块、可控硅驱动模块和人机界面智能工控触摸控制屏组成;其中从电源侧起依次连接设置双向可控模块、升压变压器、整流堆、充电限流电阻、电容器组、输出控制可控硅组和外接负载线圈的接线端子; 所述的电压取样模块的取样端分别连接在电容器组上,其输出端连接在A/D转换模块的信号输入端;所述的电流取样模块的采样端连接在线圈附近,其输出端也连接在A/D转换模块的信号输入端;所述的A/D转换模块的信号输出端连接到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所述的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分别连接可控硅驱动模块和通过D/A 转换模块连接到幅值控制模块;所述的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还连接有人机界面智能工控触摸控制屏。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智能退磁机。它由双向可控模块、升压变压器、整流堆、充电限流电阻、电容器组、输出控制可控硅组、外接负载线圈的接线端子、电压取样模块、电流取样模块、A/D转换模块、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D/A转换模块、幅值控制模块、可控硅驱动模块和人机界面智能工控触摸控制屏组成。本技术必须在外接退磁线圈负载下进行工作,它主要解决现有的采用自然振荡衰减脉冲方式进行退磁,磁石仍然残余很高的表磁,根本无法满足稀土材料的再充磁、检测、再退磁、电镀等加工的工艺及质量要求的技术缺陷。本技术具有人机对话的智能功能,可以设定退磁波周数、周期、初始幅值,对目前所有的磁性材料退磁都适用,特别是其他退磁机无法退清的高矫顽力稀土类磁性材料。文档编号H01F13/00GK202134309SQ20112014710公开日2012年2月1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退磁机,其特征在于:它由双向可控模块、升压变压器、整流堆、充电限流电阻、电容器组、输出控制可控硅组、外接负载线圈的接线端子、电压取样模块、电流取样模块、A/D转换模块、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D/A转换模块、幅值控制模块、可控硅驱动模块和人机界面智能工控触摸控制屏组成;其中:从电源侧起依次连接设置双向可控模块、升压变压器、整流堆、充电限流电阻、电容器组、输出控制可控硅组和外接负载线圈的接线端子;所述的电压取样模块的取样端分别连接在电容器组上,其输出端连接在A/D转换模块的信号输入端;所述的电流取样模块的采样端连接在线圈附近,其输出端也连接在A/D转换模块的信号输入端;所述的A/D转换模块的信号输出端连接到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所述的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信号输出端分别连接可控硅驱动模块和通过D/A转换模块连接到幅值控制模块;所述的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还连接有人机界面智能工控触摸控制屏。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振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瑞穗磁气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