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睡眠损耗的逆变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7079673 阅读:23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微睡眠损耗的逆变装置,其包括直流/交流逆变器、采样电路、电压电流转换电路、隔离电路以及电子启动开关,主要通过利用采样电路中第一二极管与第二二极管这两个反向并联二极管的正向压降,使得无负载时第一二极管的正向压降阻止电压电流转换电路的第一三极管的导通,有负载时第二二极管上的正向压降导致第一三极管的导通,而第一二极管与第二二极管反向并联后串联在第二交流输出端对逆变装置的交流输出几乎无影响,进而实现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逆变装置无负载时的微功耗,而一旦有负载则可即刻启动,实现了小至0.1W以下小负载检测的目的。(*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关于一种逆变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微睡眠损耗的逆变装置
技术介绍
逆变器是应用功率半导体器件,将蓄电池、太阳能电池或燃料电池等直流电能转换成恒压O20V、115V等)恒频(50Hz、60Hz、400Hz等)交流电能的一种静止变流装置,供交流负载使用或与交流电并网发电,这种逆变技术在新能源开发应用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DC/AC直流电压输入、交流电压输出的逆变电源应用中,通常DC供电是由直流电池提供。当AC端接上有负载时,DC直流电被转换成AC交流电供负载使用。但,当没有负载时,逆变器仍然工作,这时有一定的静态损耗,电池会被不断地耗电,势必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损耗。为了减少不必要的损耗,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在没有负载时让逆变器处于待机状态。因此,为使在没有负载时,让逆变器处于待机状态,以便损耗更小的电能,往往需要有检测有无负载的电路。现有技术中通常的检测方法是使用取样电阻检测输出电流或使用电流互感器检测输出电流。然而,上述方法有以下两个通病1、当负载很小时,会判断成无负载而使逆变器进入休眠待机状态,从而使小负载无法使用;2、一般使用这种检测方法的逆变器睡眠时的功耗也有1. 5W以上,无法做到更小的睡眠损耗,否则当有负载时很难唤醒。综上所述,可知先前技术的逆变器检测有无负载时往往会导致将负载很小判断为无负载而使逆变器进入休眠待机状态导致小负载无法使用且睡眠损耗高的问题,因此实有必要提出改进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此一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种种缺点,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睡眠损耗的逆变装置,其不仅实现了 0. IW以下的小负载检测,且睡眠时的损耗可以减小至0. IW以下。为达上述及其它目的,本技术一种微睡眠损耗的逆变装置,至少包括直流/交流逆变器,具有第一直流输入端、第二直流输入端、第一交流输出端及第二交流输出端,该第一交流输出端通过第五电阻连接至一相对于G点的直流高电压;采样电路,连接于该第二交流输出端与一直流低电压,当该第一交流输出端与该第二交流输出端之间有负载时,该采样电路将负载电流转换为一采样电压输出;电压电流转换电路,连接于该采样电路,以将该采样电压转换为一光耦驱动电流;隔离电路,连接于一直流低电压与该电压电流转换电路以对该逆变装置的直流输入部分与交流输出部分进行隔离,同时该隔离电路在该光耦驱动电流驱动下产生一启动电压;以及电子启动开关,连接于该第一直流输入端、该隔离电路及该直流/交流逆变器,以在该启动电压的控制下,控制该直流/交流逆变器的工作与关闭。进一步地,该采样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一电阻以及第三二极管, 该第一二极管与该第二二极管反向并联于该第二交流输出端,该第三二极管与该第一电阻串联接于该直流低电压与该G点之间,该第三二极管与该第一电阻的中间节点与该第一二极管正极端相连,该第二二极管的正极端产生该采样电压。进一步地,该电压电流转换电路包括第一三极管、第二电阻及第三电阻,该第二二极管的正极端通过该第二电阻连接至该第一三极管的基极,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通过该第三电阻连接至该隔离电路。进一步地,在该第三二极管的两端并联一第二电容。可选的,该采样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六电阻、第七电阻以及第八电阻,该第一二极管与该第二二极管反向并联于该第二交流输出端,该第六电阻连接于该第二二极管之正端与G点之间,且该第二二极管之正端连接于电压电流转换电路,该第七电阻与该第八电阻串联于该直流低电压与该G点之间,其中间节点连接于该第一二极管的正端,并同时连接于该电压电流转换电路;该电压电流转换电路包括一模拟放大器及第三电阻,该模拟放大器连接于一该直流低电压与该G点之间,其正输入端与该第二二极管之正端连接,负输入端与该第七电阻和该第八电阻的中间节点连接,输出端通过该第三电阻连接至该隔离电路。可选的,该采样电路包括第七电阻、第八电阻以及一采样电阻,该采样电阻连接于该第二交流输出端与负载之间,且其与该负载连接的一端连接于该电压电流转换电路,其连接至该第二交流输出端之一端连接该G点,该第七电阻与该第八电阻串联于该直流低电压与该G点之间,其中间节点连接于该电压电流转换电路;该电压电流转换电路包括一模拟放大器及第三电阻,该模拟放大器连接于该直流低电压与该G点之间,其正输入端与该采样电阻连接,负输入端与该第七电阻和该第八电阻的中间节点连接,输出端通过该第三电阻连接至隔离电路。进一步地,该直流高电压与该直流低电压由一直流/直流逆变电源产生,该直流/ 直流逆变电源为隔离型微功率逆变电源,具有第一输入端、第二输入端、第一输出端及第二输出端,该第一输出端输出该直流高电压,该第二输出端输出该直流低电压。进一步地,该第一输出端输出+100V以上的直流高电压,该第二输出端输出+5V +15V的直流低电压。进一步地,该直流/直流逆变电源的第一输入端设置有第二开关。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微睡眠损耗的逆变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直流/直流逆变电源在无负载时的直流输入功率能小至0. Iff以下。进一步地,该隔离电路包含一光电耦合器,该光电耦合器之左边连接于该直流/ 直流逆变电源的第二输出端与该电压电流转换电路,其右边连接于该电子启动开关与该第二直流输入端之间。进一步地,该电子启动开关包含一第二三极管,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连接于该隔离电路,发射极连接于该第一直流输入端,集电极连接于该直流/交流逆变器。进一步地,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通过一第四电阻连接于该隔离电路。进一步地,一第一电容与该隔离电路并联设置于该电子启动开关与该第二直流输入端之间。进一步地,于该直流/交流逆变器的输入端设置第一开关。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微睡眠损耗的逆变装置通过利用第一二极管Dl与第二二极管D2两个反向并联二极管的正向压降,使得无负载时第一二极管Dl的正向压降阻止第一三极管Tl的导通,有负载时第二二极管D2上的正向压降导致第一三极管Tl的导通,而第一二极管Dl与第二二极管D2反向并联后串联在第二交流输出端对AC的输出几乎无影响,进而实现了本技术微睡眠损耗的逆变装置无负载时的微功耗(小至0. 1W),而一旦有负载(甚至小于0. Iff)则可即刻启动,也实现了 0. Iff以下小负载检测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微睡眠损耗的逆变装置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路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的直流/直流逆变电源的电路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微睡眠损耗的逆变装置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电路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微睡眠损耗的逆变装置第三较佳实施例的电路示意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并结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它优点与功效。本技术亦可通过其它不同的具体实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亦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背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图1为本技术一种微睡眠损耗的逆变装置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电路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技术一种微睡眠损耗的逆变装置,用于将直流输入电压DC转换为交流输出电压(AC),其具有直流/交流逆变器101、采样电路102、电压电流转换电路103、隔离电路104以及电子启动开关105。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微睡眠损耗的逆变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直流/交流逆变器,具有第一直流输入端、第二直流输入端、第一交流输出端及第二交流输出端,该第一交流输出端通过第五电阻连接至一相对于G点的直流高电压;采样电路,连接于该第二交流输出端与一直流低电压,当该第一交流输出端与该第二交流输出端之间有负载时,该采样电路将负载电流转换为一采样电压输出;电压电流转换电路,连接于该采样电路,以将该采样电压转换为一光耦驱动电流;隔离电路,连接于一直流低电压与该电压电流转换电路以对该逆变装置的直流输入部分与交流输出部分进行隔离,同时该隔离电路在该光耦驱动电流驱动下产生一启动电压;以及电子启动开关,连接于该第一直流输入端、该隔离电路及该直流/交流逆变器,以在该启动电压的控制下,控制该直流/交流逆变器的工作与关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元成洪伟弼
申请(专利权)人:纽福克斯光电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