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抑制烧结物形成的焚化炉装置,包含:第一腔体,在其中设置炉床,炉床包含预燃段、主燃段以及后燃段炉床,至少在主燃段炉床的两侧设置气濂箱;第二腔体;热空气产生装置;以及水蒸气产生装置,透过管线与第一腔体的上部及下部分别连接以提供水蒸气,且水蒸气产生装置透过管线连接至气濂箱以产生蒸气气濂;藉此避免在两侧墙低温区产生烧结物,进而改善因烧结物而导致的进料阻碍及被焚烧物分布不平均的问题,提升燃烧效率及水蒸气产量而使发电量可达设计负载,并解决因烧结物过大致使无法维持运转而需要面临停炉维修的问题。(*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焚化炉装置,尤其是藉由在炉床两侧产生蒸气气濂,可避免在炉床两侧低温区形成烧结物的集结及附着的抑制烧结物形成的焚化炉装置。
技术介绍
参阅图1,为现有技术中焚化炉装置的剖视图。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的焚化炉装置100包含第一腔体10、第二腔体30、热空气产生装置50以及水蒸气产生装置70,第二腔体30与第一腔体10连通,热空气产生装置50透过管线与第一腔体10连接,而水蒸气产生装置70透过管线与该第一及第二腔体连接。第一腔体10包含一进料口 11,用以将废弃物 W投入,在第一腔体10中并设置有进料机构13、炉床15以及底渣淬冷槽17,进料机构13 用以控制废弃物W进入炉床15的量,炉床15为一三阶段式炉床或连续式炉床,包含预燃段 21、主燃段23以及后燃段25,在预燃段21与主燃段23之间,以及在主燃段23与后燃段25 之间都具有或不具有垂直落差,并且在预燃段21、主燃段23以及后燃段25下方都设置集灰槽27以收集燃烧废弃物W后的底灰,并可藉由输送装置四将底灰集中到底渣淬冷槽17 中。热空气产生装置50包含空气源51、空气加热装置53以及管线55,空气加热装置 53与空气源51及管线55连接,用以将空气源51所提供的空气加热,并透过管线55将加热的空气提供至预燃段炉床21、主燃段炉床23以及后燃段炉床25表面,用以干燥或焚化废弃物W。燃烧产生的燃气及未反应的气体将进入第二腔体30,而与第一腔体10及水蒸气产生装置70的水墙71进行热交换,从而产生水蒸气,水蒸气产生装置70连接至一蒸气涡轮发电装置E,藉由蒸气推动而产生电力。由于厨余回收、垃圾减量的效果卓越,目前焚化炉面临家户垃圾量不足的状况, 故需要开放一般事业废弃物来混烧以达到经济效益,因事业废弃物的热值高、变异性大,焚化时产生局部剧烈高温燃烧,对于三阶段式或连续式炉床的焚化炉装置,容易在主燃段产生高温燃烧区,使低温易挥发性的元素,例如硅、钙、铝、铁、磷、锌、镁等,在高温区产生氧化反应,而于低温区形成烧结物附着于两侧的有高低落差或无高低落差的连续炉床的侧壁上。烧结物形成过大时,直接阻碍到垃圾的进料流动及垃圾层厚的分布,影响到热空气的干燥控制、以及焚化控制,再影响到焚化效率以及所产生的蒸气产量,并影响后续的售电收益、营运成本等。当烧结物过大使焚化炉装置运转低于设计热负荷低限值时,通常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人力及成本来进行停炉维修,这又直接影响到合约履行,以及垃圾量处理的问题。因此,需要一种抑制烧结物形成,而能使蒸气产量、售电收益以及垃圾处理效率稳定的焚化炉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烧结物形成的焚化炉装置,该装置包含一第一腔体,在该第一腔体中设置一炉床,该炉床包含一预燃段炉床、一主燃段炉床以及一后燃段炉床,在该预燃段炉床与该主燃段炉床之间,以及在该主燃段炉床与该后燃段炉床之间都具有或不具有垂直落差,且在该预燃段炉床的末端、该主燃段炉床的两侧各设置至少一气濂箱;一第二腔体,与该第一腔体连通;一热空气产生装置,透过管线与该第一腔体连接,用以提供加热的空气至该炉床的表面;以及一水蒸气产生装置,与该第二腔体连接, 并透过管线与该第一腔体的上部及下部分别连接,用以提供水蒸气,其中,该水蒸气产生装置透过管线连接至所述气濂箱。第一腔体包含一进料口,用以将废弃物投入,在第一腔体中并设置有进料机构、 炉床以及底渣淬冷槽,进料机构用以控制废弃物进入炉床的量,炉床为一三阶段式炉床或连续式炉床,包含预燃段炉床、主燃段炉床以及后燃段炉床,在预燃段炉床与主燃段炉床之间,并且在预燃段炉床、主燃段炉床以及后燃段炉床下方都设置集灰槽以收集燃烧废弃物后的底灰,并可藉由输送装置将底灰集中到底渣淬冷槽中,另外,在预燃段炉床的末端、主燃段炉床的两侧,进一步在后燃段炉床的前端的底部分别设置气濂箱。热空气产生装置包含空气源、空气加热装置以及管线,空气加热装置与空气源及管线连接,用以将空气源所提供的空气加热,并透过管线将加热的空气提供至预燃段炉床、 主燃段炉床以及后燃段炉床表面,用以干燥或焚化废弃物。燃烧产生的燃气及未反应的气体将进入第一及第二腔体,而与腔体的水墙进行热交换,而产生水蒸气,水蒸气产生装置更包含第一管线及第二管线,第一管线连接至一蒸气涡轮发电装置,藉由蒸气推动而产生电力,而第二管线提供在预燃段,主燃段及后燃段炉床侧壁上方的至少一开口、在预燃段,主燃段及后燃段炉床前端的至少一气濂箱所需的蒸气,在该段炉床产生蒸气气濂,藉此避免在上述炉床产生烧结物体。本技术的特点在于,藉由作完功的蒸气在炉床两侧产生蒸气气濂,可以避免在炉床两侧形成烧结物,进而可以改善因为烧结物而导致的进料阻碍及被焚化物分布不平均的问题,以提升燃烧效率,使水蒸气产量可达到设计负载,并解决因烧结物过大导致需要停炉维修的问题。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焚化炉装置的剖视图。图2本技术的抑制烧结物形成的焚化炉装置的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配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做更详细的说明,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研读本说明书后能据以实施。参阅图2,为本技术的抑制烧结物形成的焚化炉装置的剖视图。如图2所示, 本技术的抑制烧结物形成的焚化炉装置100包含第一腔体10、第二腔体30、热空气产生装置50以及水蒸气产生装置70,第二腔体30与第一腔体10连通,热空气产生装置50透过管线与第一腔体10连接,而水蒸气产生装置70透过管线与该腔体30连接,及第一腔体 10的连接。第一腔体10包含一进料口 11,用以将废弃物W投入,在第一腔体10中并设置有进料机构13、炉床15以及底渣淬冷槽17,进料机构13用以控制废弃物W进入炉床15的量,炉床15为一三阶段式炉床或连续式炉床,包含预燃段21、主燃段23以及后燃段25,在预燃段炉床21与主燃段炉床23之间,以及在主燃段炉床23与后燃段炉床25之间都具有或不具有垂直落差,并且在预燃段炉床21、主燃段炉床23以及后燃段炉床25下方都设置集灰槽27以收集燃烧废弃物W后的底灰,并可藉由输送装置四将底灰集中到底渣淬冷槽17 中,另外,在预燃段炉床21的末端、主燃段炉床23的易形成烧结物的两侧墙区域,进一步在后燃段炉床25的前端的底部分别设置气濂箱40。热空气产生装置50包含空气源51、空气加热装置53以及管线55,空气加热装置 53与空气源51及管线55连接,用以将空气源51所提供的空气加热,并透过管线55将加热的空气提供至预燃段炉床21、主燃段炉床23以及后燃段炉床25表面,用以干燥或焚化废弃物W。燃烧产生的燃气及未反应的气体将进入第二腔体30,而与水蒸气产生装置70的水墙71进行热交换,从而产生水蒸气,水蒸气产生装置70更包含第一管线73及第二管线 75,第一管线73连接至一蒸气涡轮发电装置E,藉由蒸气推动而产生电力,而第二管线75连接至在主燃段炉床23前端上方的至少一开口 81、在主燃段炉床23前端上方的至少一开口 83以及所述气濂箱40,以在主燃段炉床23两侧易形成烧结物区域产生蒸气气濂,以避免产生过大的烧结物体。进一步地,可在第二管线75中通入气体提供装置90所供应的氮气等惰性气体或水雾,另外,在蒸气涡轮发电装置E作功后的蒸气可以回收通入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抑制烧结物形成的焚化炉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一第一腔体,在该第一腔体中设置一炉床,该炉床包含一预燃段炉床、一主燃段炉床以及一后燃段炉床,在该预燃段炉床与该主燃段炉床之间,以及在该主燃段炉床与该后燃段炉床之间都具有或不具有垂直落差,且在该预燃段炉床的末端、该主燃段炉床的两侧各设置至少一气濂箱;一第二腔体,与该第一腔体连通;一热空气产生装置,透过管线与该第一腔体连接,用以提供加热的空气至该炉床的表面;以及一水蒸气产生装置,与该第二腔体连接,并透过管线与该第一腔体的上部及下部分别连接,用以提供水蒸气,其中,该水蒸气产生装置透过管线连接至所述气濂箱。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育群,徐锡钧,王义狄,
申请(专利权)人:信鼎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