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鳍片结构及其散热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59913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散热鳍片结构及其散热模块,该散热鳍片结构包含:一个本体,该本体两侧分别具有一个第一平面及一个第二平面,且该本体两端以第一平面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一上升导流部及至少一个第二上升导流部。该散热模块包含:至少一个热导管,具有一个散热端及一个吸热端;复数散热鳍片,该散热鳍片具有一个本体,该本体两侧分别具有一个第一平面及一个第二平面,且该本体两端以第一平面方向设有至少一个第一上升导流部及至少一个第二上升导流部,所述散热鳍片串设于前述热导管之散热端并界定有复数上升流道;一个基座,具有至少一个容置孔,前述热导管之吸热端容置于前述容置孔。藉此,透过第一、二上升流道强化自然对流,提升散热模块的自然冷却效率。(*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散热鳍片结构及其散热模块,尤指一种得强化自然对流效果的散热鳍片结构及其散热模块。
技术介绍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集成电路的体积亦逐渐缩小,而为了使集成电路能处理更多的数据,相同体积下的集成电路,已经可以容纳比以往多上数倍以上的组件,当集成电路内的组件数量越来越多时,组件工作时所产生的热量亦越来越大,以常见的中央处理器为例,在高满载的工作量时,中央处理器的散发出的热度,足以使中央处理器整个烧毁,因此,集成电路的散热装置变成为重要的课题。而一般的散热器大多透过高导热系数的金属材质来制造并以平面的鳍片型态来增加散热面积,且同时为了提高散热效果则会透过热导管来加速排除热量,以防止集成电路产品烧毁。请参阅第1图所示,为习知散热模块的立体组合图,如图所示,所述散热模块10具有复数热导管11、复数散热鳍片12及一个基座13,该等热导管11具有一个吸热端111及一个散热端112,而该等散热鳍片12整体呈现为水平的片体状,且各散热鳍片12由热导管 11的散热端112串接并使各散热鳍片12相互间隔堆栈,而于其间隔处形成有一个水平散热流道121,且该热导管11的吸热端111嵌设于所述基座13。进而经由其吸热端111吸收基座13由一个发热组件所产生的热量,且其吸热端 111将其吸收的热量传送至散热端112,再由其散热鳍片12吸收其散热端112的热量并由水平散热流道121向外导出,以达到散热的目的。但所述散热鳍片12进行自然冷却导出热量时,其仅分别位于顶部与底部的散热鳍片12散热效果最佳,其次则为各散热鳍片12的最外侧侧边可进行较佳的散热效果,但其大部分的热量则是囤积于该水平散热流道121内,尤其在所述热导管11串接所述散热鳍片12位置处,其热囤积的情况是更佳严重,因此,该习知的散热模块10在自然冷却效率差且散热效能大幅降低,欲达到相同的散热效果则必须增加其散热鳍片使用的表面面积与散热风扇的设置,进而造成散热模块10重量增加与材料成本提高的问题。故现有技术具有下列缺点1.自然冷却效率差;2.散热效率低且容易积热;3.使用重量增加;4.材料成本高。是以,要如何解决上述习用的问题与缺失,即为本案的创作人与从事此行业的相关厂商所亟欲研究改善的方向所在者
技术实现思路
为有效解决上述的问题,本新型的主要目的,提供一种强化自然对流效果的散热鳍片结构。本新型另一个目的,提供一种具有加强自然对流效果的散热鳍片结构的散热模块。为达上述的目的,本新型提供一种散热鳍片结构,包含一个本体,该本体两侧分别具有一个第一平面及一个第二平面,且该本体两端以第一平面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一上升导流部及至少一个第二上升导流部;所述第一上升导流部与第二平面间具有一个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为30度角至80度角之间;所述第一夹角为45度角至60度角之间;所述第二上升导流部与第二平面间具有一个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为30度角至80度角之间; 所述第二夹角为45度角至60度角之间;所述第一上升导流部具有复数第一延伸区段并由所述第一延伸区段延伸而成;所述第二上升导流部具有复数第二延伸区段并由所述第二延伸区段延伸而成;所述本体以第一平面方向更延伸有至少一个第三上升导流部,该第三上升导流部与第二平面间具有一个第三夹角;所述第三夹角为30度角至80度角之间;所述第三夹角为45度角至60度角之间;所述第三上升导流部具有复数第三延伸区段并由所述第三延伸区段延伸而成;所述本体以第一平面方向更延伸有至少一个第四上升导流部,该第四上升导流部与第二平面间具有一个第四夹角;所述第四夹角为30度角至80度角之间; 所述第四夹角为45度角至60度角之间;所述第四上升导流部具有复数第四延伸区段,并由所述第四延伸区段延伸而成。藉此,散热鳍片导出热量时,其热量可透过第一上升流道及第二上升流道产生有自然对流,进而提升自然冷却效率与避免积热,并可减少散热鳍片使用的表面面积以降低重量与材料成本。本新型提供一种散热模块,包含至少一个热导管,具有一个散热端及一个吸热端;复数散热鳍片,该散热鳍片具有一个本体,该本体两侧分别具有一个第一平面及一个第二平面,且该本体两端以第一平面方向设有至少一个第一上升导流部及至少一个第二上升导流部,所述散热鳍片串设于前述热导管之散热端并界定有复数上升流道;一个基座,具有至少一个容置孔,前述热导管之吸热端容置于前述容置孔;所述上升流道界定于相邻之第一上升导流部与第二上升导流部间;所述第一上升导流部与第二平面间具有一个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为30度角至80度角之间;所述第一夹角为45度角至60度角之间;所述第二上升导流部与第二平面间具有一个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为30度角至80度角之间; 所述第二夹角为45度角至60度角之间;所述第一上升导流部具有复数第一延伸区段并由所述第一延伸区段延伸而成;所述第二上升导流部具有复数第二延伸区段并由所述第二延伸区段延伸而成;所述本体以第一平面方向更延伸有至少一个第三上升导流部,该第三上升导流部与第二平面间具有一个第三夹角;所述上升流道界定相邻之第三上升导流部间; 所述第三夹角为30度角至80度角之间;所述第三夹角为45度角至60度角之间;所述第三上升导流部具有复数第三延伸区段并由所述第三延伸区段延伸而成;所述本体以第一平面方向更延伸有至少一个第四上升导流部,该第四上升导流部与第二平面间具有一个第四夹角;所述上升流道界定于相邻之第四上升导流部间;所述第四夹角为30度角至80度角之间;所述第四夹角为45度角至60度角之间;所述第四上升导流部具有复数第四延伸区段,并由所述第四延伸区段延伸而成;所述各散热鳍片之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具有一个披覆层;所述披覆层为增加其散热鳍片冷却效果之辐射增强涂层。藉此,其散热鳍片导出热量时,其热量可透过第一上升流道及第二上升流道产生有自然对流,进而提升其散热模块的自然冷却效率与避免积热,并可减少其散热鳍片使用的表面面积以降低重量与材料成本;故本新型具有下列优点1.自然冷却效率提高;2.散热效率高且避免积热;3.降低使用重量;4.降低材料成本。附图说明第1图为现有技术散热模块立体图;第2A图为创作第一实施例的散热鳍片立体示意图;第2B图为本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散热鳍片平面示意图;第2C图为本新型第一实施例具有不同夹角的散热鳍片平面示意图;第3A图为本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散热模块立体示意图;第;3B图为本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散热模块平面示意图;第4A图为本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散热鳍片立体示意图;第4B图为本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散热模块立体示意图;第4C图为本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散热模块平面示意图;第5A图为本新型再一实施例的散热鳍片立体示意图;第5B图为本新型再一实施例的散热模块立体示意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散热鳍片20本体 30第一平面31第二平面32第一上升导流部33第一夹角331第一延伸区段332第二上升导流部;34第二夹角;341第二延伸区段342穿孔;35第三上升导流部36第四上升导流部37散热模块40水平散热流道41第一上升流道42第二上升流道43第三上升流道44第四上升流道45热导管50散热端51吸热端52基座 60容置孔6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的较佳实施例予以说明。请参阅第2A、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散热鳍片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一个本体,该本体两侧分别具有一个第一平面及一个第二平面,且该本体两端以第一平面一侧设有至少一个第一上升导流部及至少一个第二上升导流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巫俊铭
申请(专利权)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