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水隔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58798 阅读:4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防水隔板,包括前挡板及与前挡板固定连接的后挡板,前挡板与后挡板之间形成有空腔。前挡板包括共面的第一阻挡区及第一通风区,后挡板包括第二阻挡区及与第二阻挡区共面的第二通风区。前挡板与后挡板的连接处涂布防水胶,前挡板包括多组第一通风部并设有排水口,排水口位于第一通风区之远离第二通风区的一侧并与空腔相通,第一通风部设置于第一通风区并位于排水口及第二通风区之间。后挡板包括多组设置于第二通风区的第二通风部,以与第一通风部相互错开,排水口的底边与后挡板之底部相齐平。当雨水通过第一通风部进入空腔内时,雨水沿排水口排出,以起到防水的目的。第一通风部、空腔及第二通风部相通以进行通风散热。(*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防水隔板,尤指一种用于户外型防水机柜的防水隔板。
技术介绍
户外型电子装置在应用过程中,一般都会考虑到户外下雨的状况,为了保障电子装置的正常工作性能,电子装置一般均会被放置于一个兼具散热功能和一定防水等级的防水机柜中。在习知技术中,防水机柜大多采用密闭的防水设计,在柜体上装设有散热管道, 通过风扇来加速散热管道中空气的流通,以带走电子装置中散发的热量。但是,这种机柜的结构比较复杂,制造成本比较高。因此,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防水机构,以有效防止雨水进入机柜内部。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需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制造且具有良好散热性能的防水结构。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中的一种防水隔板包括前挡板及与所述前挡板固定连接端后挡板,所述前挡板与所述后挡板之间设有空腔,所述前挡板包括第一阻挡区及与所述第一阻挡区共面的第一通风区,所述后挡板包括第二阻挡区及与所述第二阻挡区共面的第二通风区,所述第一通风区与所述第二阻挡区相对以及所述第二通风区与所述第一阻挡区相对。所述前挡板与所述后挡板的连接处涂布防水胶,所述前挡板包括多组第一通风部并设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位于所述第一通风区之远离所述第二通风区的一侧并与所述空腔相通,所述第一通风部设置于所述第一通风区并位于所述排水口及所述第二通风区之间。所述后挡板包括多组第二通风部,所述第二通风部设置于所述第二通风区,以与所述第一通风部相互错开,所述排水口的底边与所述后挡板之底部相齐平,。其中,当雨水通过所述第一通风部进入所述空腔内时,雨水沿所述排水口排出,以起到防水的目的;所述第一通风部、所述空腔及所述第二通风部相通以进行通风散热。优选地,所述前挡板包括第一面板及沿所述第一面板边缘垂直折弯延伸到侧板, 所述后挡板设有相对所述第一面板凸出的凸起部,所述凸起部包括顶部、底部、第二面板及一对侧部,所述顶部和所述底部分布与所述侧板相互平行,所述侧部垂直于所述顶部及底部,所述第二面板与所述第一面板相互平行。。优选地,所述第一阻挡区位于所述第一面板之邻近所述凸起部之顶部的一侧,所述第一通风区位于所述第一面板之邻近所述底部的一侧,所述第二阻挡区位于所述第二面板之邻近所述底部的一侧,所述第二通风区位于所述第二面板之邻近所述顶部的一侧,所述排水口位于所述第一通风部之靠近所述底部的一侧,所述排水口的底边与所述底部相齐平,以便于排出雨水。优选地,所述前挡板还包括挡水部,所述挡水部位于所述第一通风区之邻近所述第二通风区的一侧,并沿所述第一面板朝向所述空腔折弯延伸,所述挡水部于所述第二面板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二阻挡区,用于阻挡雨水溅入所述第二通风区。优选地,所述第一通风部层叠设置于所述排水口和所述挡水部之间,且每组所述 第一通风部包括第一叶片、第一间隔段及第ー开ロ,所述第一间隔段位于所述第一开ロ与 所述第一叶片之间,并与所述第一面板共面,所述第一叶片沿所述第一间隔段朝向所述空 腔折弯延伸,所述第一开ロ与所述空腔相通。优选地,所述第一开ロ与所述排水ロ相互平行,且呈长条状。 优选地,所述第一叶片及所述挡水部分別与所述第一面板之间形成ー对切ロ,所 述切ロ分別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开ロ及所述排水ロ相通,所述切ロ的边缘与所述后挡板之侧 部相齐平,以便于雨水沿切ロ流出。优选地,所述挡水部与所述第一面板之间的夹角最小为90度,以及所述第一叶片 与对应的所述第一间隔段之间的夹角最小为90度,所述挡水部与所述第一叶片相互平行。优选地,每组所述第二通风部包括第二叶片、第二间隔段及第ニ开ロ,所述第二叶 片位于所述第二间隔段及所述第二开ロ之间,所述第二间隔段与所述第二面板共面,所述 第二叶片沿所述第二间隔段朝向所述空腔内折弯延伸,所述第二开ロ与所述空腔相通。优选地,所述第二叶片与对应的所述第二间隔段之间的夹角最小为90度。相较于现有技木,本技术的防水隔板包括前挡板和后挡板,通过拉铆将后挡 板固定安装于前挡板,并将防水胶涂布于后挡板的四周以使前挡板与后挡板紧密结合。前 挡板设设有排水ロ,排水ロ的底边与后挡板的底部齐平以便于雨水排出。前挡板之第一通 风部与第二阻挡区相对以及后挡板之第二通风部与第一阻挡区相对,以使第一通风部与第 二通风部相互错开分布,以防止雨水从第一通风部之第一开ロ直接溅入第二通风部之第二 开口中。另外,前挡板包括ー个挡水部以防止雨水溅入第二通风部。第一开口和第二开ロ 与空腔相通,以提供散热条件。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中的防水隔板之立体图。图2为图1中II-II的剖视图。图3为图1所示防水隔板之前挡板的局部放大视图。图4为图3所示之前挡板的另一方向局部放大视图。图5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中的防水隔板之后挡板的立体图。图6为图5所示之后挡板另一方向的立体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防水隔板 100前挡板20第一面板 22第一阻挡区 220第一通风区 2邪侧板24排水ロ25底边256第一通风部 26第一叶片260第一间隔段 262第一开口洸4挡水部27切口29空腔30后挡板40凸起部41顶部42底部43第二面板 44第二阻挡区 440第二通风区 445侧部45第二通风部 46第二叶片460第二间隔段 462第二开口464防水胶60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之防水隔板100之立体图。本技术的防水隔板100用于防水机柜的防水门或防水壁上,并包括前挡板20及多个间隔并排设置的后挡板 40,所述后挡板40与前挡板20固定连接。请一同参阅图2所示之图1中II-II的剖视图。前挡板20包括第一面板22及沿第一面板22边缘垂直折弯延伸的侧板24。后挡板40设有凸起部41,且凸起部41相对第一面板22凸出,并与第一面板22共同形成空腔30。凸起部41包括顶部42、底部43、第二面板44及一对侧部45。顶部42与底部43相互平行,所述侧部45垂直于顶部42及底部 43,顶部42、底部43及所述侧部45环绕于第二面板44的四周。在本实施方式中,凸起部 41由冲压成型而制成。后挡板40之顶部42和底部43分别与前挡板20之对应侧板M相互平行,以及第二面板44与第一面板22相互平行。请一同参阅图3和图4,前挡板20之第一面板22包括第一阻挡区220及与第一阻挡区220共面的第一通风区225,第一阻挡区220位于第一面板22之邻近凸起部41之顶部42的一侧,第一通风区225位于第一面板22之邻近凸起部41之底部43的一侧。后挡板40之第二面板44包括第二阻挡区440及与第二阻挡区440共面的第二通风区445,第二阻挡区440位于第二面板44之邻近底部43的一侧并与第一通风区225相对,第二通风区 445位于第二面板44之邻近顶部42的一侧并与第一阻挡区220相对,即,第一通风区225 与第二通风区445相互错开分布。前挡板20设有多个排水口 25,所述排水口 25间隔并排设置于第一通风区225之靠近底部43的一侧,并与空腔30相通。在本实施方式中,排水口 25呈长条状。排水口 25 的底边256与底部43相齐平,并于后挡板40和第一面板22的连接处涂布防水胶60以使后挡板40与前挡板20紧密结合,从而,使得进入空腔30内的雨水沿底部43及防水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水隔板,包括前挡板及与所述前挡板固定连接端后挡板,所述前挡板与所述后挡板之间设有空腔,所述前挡板包括第一阻挡区及与所述第一阻挡区共面的第一通风区,所述后挡板包括第二阻挡区及与所述第二阻挡区共面的第二通风区,所述第一通风区与所述第二阻挡区相对以及所述第二通风区与所述第一阻挡区相对,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挡板与所述后挡板的连接处涂布防水胶,所述前挡板包括多组第一通风部并设有排水口,所述排水口位于所述第一通风区之远离所述第二通风区的一侧并与所述空腔相通,所述第一通风部设置于所述第一通风区并位于所述排水口及所述第二通风区之间,所述后挡板包括多组第二通风部,所述第二通风部设置于所述第二通风区,以与所述第一通风部相互错开,所述排水口的底边与所述后挡板之底部相齐平,其中,当雨水通过所述第一通风部进入所述空腔内时,雨水沿所述排水口排出,以起到防水的目的;所述第一通风部、所述空腔及所述第二通风部相通以进行散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志勇沈腾蛟
申请(专利权)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