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门洞式鱼道,包括位于坝体内的水流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流通道低水位侧的坝体内设有可启闭的1号门,所述1号门的外侧设有坝下闸门,所述水流通道高水位侧的坝体内设有可启闭的2号门,所述2号门的外侧还设有坝上闸门,所述2号门上设有若干诱导注水孔,所述1号门与2号门之间的洞室与坝体低水位侧联接有洞室旁通阀,与坝体高水位侧联接有洞室注水调节阀。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近代各种鱼道运行效果差的问题,其投资小,不另占土地面积,水能消耗少,运行不受坝上水位的限制,鱼类洄游畅通,可使许多自然生长的鱼类顺畅地过坝繁衍生息,使水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得以保护,也使水利水电工程与自然和谐共存得到落实,其效益具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门洞式鱼道,属于水利水电工程领域。
技术介绍
人类为了获取水能在河道上筑坝建电站,阻断了鱼类洄游产卵的通道。使许多自然生长的鱼类数量急剧下降,甚至濒临灭绝;为了挽救这些鱼类,人们想方设法不惜成本, 建造了各种供鱼类溯河洄游过坝的人工水道(也称鱼道)。有报道伊泰普水电站的鱼类通过设施(俗称“鱼道”)全长10公里,其中自然“鱼道”6公里,人工修建的“鱼道”4公里,建成于2002年年底,耗资1200万美元。该鱼道鱼儿在游过6公里长的“好景”河河段后,开始进入阶梯式人工水渠,水渠底部呈梯级槽形,又称 “鱼梯”。这段水渠宽8至10米,深1. 2至1. 5米,中间被4个人工湖截断,为的是让鱼儿能得到休息,并且减少施工的难度。有报道海淀区投资6900万修建的上庄新闸正式启用,工程专门设计一条长达 158. 88米的鱼道,被称为北京乃至北方地区第一条鱼道。近代的鱼道多是一条长的斜坡式或阶梯式的水槽,槽中设置了一系列消能阻板或设有过鱼孔的隔板;由于鱼道的坡度、阶梯的高度、鱼道中水流的流态等技术指标,与过坝鱼类的生态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大多数鱼道运行不成功。因为他不仅受限于资金,也受限于自然环境和技术;为此新安江电站水库(千岛湖),采用了人工繁殖育苗投放的方式,每年都要往湖里投放大量的鱼苗。中华鲟主要的产卵场地可以上溯到金沙江,七八十年代葛洲坝修建的时候,取消了为中华鲟设计的鱼道,据说狠省了一笔工程费,原因是当时的研究认为鱼道效果不会好, 葛洲坝设计了船间但建成后,监测可以过坝上溯的亲鱼几乎就没有了。三峡大坝在葛洲坝上游,自然就没有修鱼道了,目前中华鲟主要就是人工繁殖放流,和天然坝下产卵两个途径,在葛洲坝以下的长江还设了保护区,但是据说效果不大好。 虽然葛洲坝和三峡大坝都设计了船闸,可以有很少的鱼通过船闸进入上游,但是数量肯定很少,对繁殖的作用不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门洞式鱼道,有效解决了目前鱼道运行效果差,工程投资庞大,需要占用很大的土地面积,鱼道运行还受上游水位的限制,水能损失大等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一种门洞式鱼道,包括位于坝体内的水流通道,其特征在于 所述水流通道低水位侧的坝体内设有可启闭的1号门,所述水流通道高水位侧的坝体内设有可启闭的2号门,所述2号门上设有若干个诱导注水孔。所述1号门与2号门之间形成的洞室经洞室旁通阀与坝体低水位侧相连,所述1 号门与2号门之间形成的洞室经洞室注水调节阀与坝体高水位侧相连。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本专利技术解决了目前各种鱼道运行效果差的问题,其投资小,不另占土地面积,水能消耗少,运行不受坝上水位的限制,鱼类洄游畅通,可使许多自然生长的鱼类顺畅地过坝繁衍生息,使水域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得以保护,也使水利水电工程与自然和谐共存得到落实,其效益具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状态一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状态二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状态一结构示意图,其中1号门-1,2号门-2,3号门-3,一洞室-4,二洞室-5,气窗-6。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状态二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状态三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参考图1,一种门洞式鱼道,包括位于坝体(1)内的水流通道(1-1),所述水流通道低水位侧的坝体内设有可启闭的1号门(2),所述水流通道高水位侧的坝体内设有可启闭的2号门(3),所述2号门(3)上设有若干诱导注水孔(5)。上述1号门(2)与2号门(3)形成的洞室(6)经洞室旁通阀(10)与坝体低水位侧相连,所述1号门(2)与2号门(3)形成的洞室(6)还经洞室注水调节阀(11)与坝体高水位侧相连。上述1号门(2)和2号门(3)均铰接在坝体(1)内。上述1号门(2)的外侧还设有坝下闸门(7),所述2号门(3)的外侧还设有坝上闸门⑷。上述坝上闸门(4)外还设有用以阻隔有害漂流物的拦污栅(8)。上述水流通道(1-1)内的1号门(2)和2号门(3)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以阻隔1号门和2号门过度旋转的阻隔块(9)。结合上述结构特点,参照图2和图3,本专利技术按如下步骤进行操作a.当鱼类洄游季节时,保持坝上闸门、坝下闸门持续打开,然后打开洞室旁通阀,使由 1号门和2号门之间组成的洞室内的水压逐步下降并与坝体低水位侧的水压相近;b.步骤a完成时,打开1号门,关闭旁通阀,水流通过2号门上的诱导注水孔流入洞室内,并且通过洞室注水调节阀调整洞室水流量,使洞室内产生最佳诱导洄游鱼儿的水流态;c.当步骤b完成,洞室内有一定数量的洄游鱼儿时,关闭1号门,洞室内的水压逐步上升,直至洞室内水压与坝体高水位侧水压相近时,然后打开2号门,洞室内的洄游鱼儿进入库内,完成鱼儿洄游过坝。d.步骤c完成后,关闭2号门,继续重复步骤a、b、C。具体实施过程本专利技术“门洞式鱼道”见图1所示,它由1号门、2号门、洞室及洞室旁通阀、洞室及洞室注水调节阀、监控操作系统(图中未标出)、坝上、坝下闸门等组成;1号门为密闭结构,该门关闭就没有水能损失;2号门设有诱导注水孔,通过诱导注水孔向洞室注水,使洞室内能形成具有诱导洄游鱼儿的水流态;洞室是作为鱼儿汇集的场所;洞室旁通阀开启时可泻去洞室内的压力,使1号门两侧水压相近,便于1号门的开启;洞室注水调节阀可调节洞室诱导水流态,能更好地诱导洄游鱼儿;监控和操作系统,用以适时实现门的启、闭;坝上、坝下闸门可供维修备用,栏污栅以防止有害漂流物进入鱼道。在非鱼类洄游季节,鱼道不运行,1号门、2号门关闭,不产生水能损失;在鱼类洄游季节,保持坝下闸门、坝上闸门始终打开;先开启洞室旁通阀,使洞室水压下降,开启1号门,关闭洞室旁通阀,2号门的诱导注水孔向洞室注水,调整洞室注水调节阀的流量,使洞室内形成具有诱导洄游鱼儿的流水态,洄游鱼类在洞室内汇集,见图2。通过监控或定时,关闭1号门,洞室水压逐步上升并接近坝上水位压力,开启2号门,这样洞室内的洄游鱼类便顺利进入库区,完成过坝洄游之目的,见图3。然后关闭2号门,再开启洞室旁通阀,开启1号门如图2,进入第二轮诱鱼,如此返复,周而复始,其周期可根据洄游鱼类在洞室内汇集的密度监控操作,也可采用定时把控鱼道的门,其操作动力可选用电动或液压来实现。对于坝上坝下水位落差较大的栏河坝,可采用两洞室或多洞室结构,可避免洄游鱼类在洞室内承受过大的水压变化,见图4、图5、图6。其中,图4中,2号门关闭,3号门关闭,一洞室旁通阀开启(图中未标出),1号门开启,旁通阀关闭,一洞室诱鱼状态,因2号门诱导注水孔大于3号门诱导注水孔,二洞室水位下降;图5中,1号门关闭,2号门开启,一洞室中的鱼类进入二洞室,因1号门密闭,3号门诱导孔注水,二洞室水位上升;图6中,2号门关闭,3号门开启,二洞室鱼类过坝进入库区,一洞室旁通阀开启(图中未标出),1号门开启, 旁通阀关闭,2号门诱导孔注水,一洞室诱鱼状态。以上所述者,仅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凡依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所作的改变,所产生的功能作用未超出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范围时,均属于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门洞式鱼道,包括位于坝体内的水流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流通道低水位侧的坝体内设有可启闭的1号门,所述水流通道高水位侧的坝体内设有可启闭的2号门,所述2号门上设有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门洞式鱼道,包括位于坝体内的水流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流通道低水位侧的坝体内设有可启闭的1号门,所述水流通道高水位侧的坝体内设有可启闭的2号门,所述2号门上设有若干个诱导注水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功政,林升,
申请(专利权)人:林升,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