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内装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44008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内装构件,该车辆用内装构件安装于车辆的内装侧,其中,该车辆用内装构件具备有:内装构件本体,其为无纺布制,从所述内装侧露出;加强带,其为硬质树脂制,安装于所述内装构件本体的背面,且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内装构件本件固定于所述车辆的卡止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用内装构件,该车辆用内装构件安装于车辆的车室内侧。
技术介绍
如日本专利申请特愿2008-149896号公报所公开的,车辆用内装构件通常采用以下结构整体由硬质树脂造型而构成,或者在由硬质树脂构成的基材的表面粘结软质材料而构成。但是,因为该现有的车辆用内装构件的几乎全部都是由硬质树脂造型,所以使整体的重量增加,从欲达到车辆轻量化的目的这一点上看,是不希望重量增加的。另外,虽然从提高质感和轻量化的观点来看,使用树脂毡等的无纺布作为车辆用内装构件,但是因为无纺布的单体的面刚性低,所以在使用无纺布作为车辆用内装构件的情况下,例如,通过以下手段安装于车体侧。(第一个手段)在由硬质树脂等构成的基材表面粘贴无纺布,将无纺布与基材一起安装在车体的安装部。(第二个手段)在车体侧的安装部确保平坦的安装面,通过以下手段安装无纺布该安装面上重叠有无纺布,利用从制品表面贯穿的夹子等的卡止装置安装无纺布。但是,在第一个手段的情况下,因为粘贴有无纺布的基材的重量变重,所以不能够达到充分轻量化的目的。另外,在第二个手段的情况下,不仅确保车体侧有足够的安装面的面积很困难,并且确保无纺布上的卡止装置的设置部周围的刚性很困难,而且贯穿的夹子等的头部从表面露出使美观度下降,所以能够采用该手段的车辆设计或部位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辆用内装构件,能够使采用该车辆用内装构件的车辆设计或部位不再受限制,利用无纺布能够达到充分轻量化的目的。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涉及本专利技术的车辆用内装构件采用以下手段(1)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式是安装于车辆的内装侧的车辆用内装构件,其中,该车辆用内装构件具备有内装构件本体,其为无纺布制,从所述内装侧露出;加强带,其为硬质树脂制,安装于所述内装构件本体的背面,且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内装构件本体固定于所述车辆的卡止部。(2)所述(1)中记载的车辆用内装构件中,所述加强带的至少一部分沿所述内装构件本体的端部,安装于所述内装构件本体的所述背面也是可以的。(3)所述⑴中记载的车辆用内装构件中,所述内装构件被设计为以下方式也是可以的所述内装构件本体的端部附近具备有三维的屈曲或弯曲的立体曲面,所述加强带在所述内装构件本体的所述背面,沿所述立体曲面安装。(4)所述(1)中记载的车辆用内装构件中,所述加强带由多个分割片构成也是可以的。(5)所述(4)中记载 的车辆用内装构件中,所述加强带设置于所述内装构件的平面部也是可以的。(6)所述(1)中记载的车辆用内装构件中,所述加强带是一体形成也是可以的。(7)所述(1)中记载的车辆用内装构件中,所述卡止部是将安装于所述车辆上的夹子进行卡止的夹子底座。(8)所述(1)中记载的车辆用内装构件中,所述加强带上设置有安装其他构件的定位部也是可以的。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具备有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内装构件的车辆的车室内的外观图。图2是表示同一车辆用内装构件的正面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同一车辆用内装构件的背面的立体图。图4是表示同一车辆用内装构件的夹子底座的一部分的放大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设置有夹子的同一夹子底座的一部分的放大视图。图6是表示第一变形例的加强带的一部分的放大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第二变形例的加强带的一部分的放大的立体图。图8A是表示第三变形例的加强带的主视图。图8B是表示安装有夹子的同一加强带的主视图。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内装构件的加强带的一部分的放大的立体图。图10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内装构件与立柱装饰物的定位嵌合部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内装构件与地板侧的装饰物的组合部的分解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根据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而且,以下说明中,没有特别说明时,上下和前后意味着对于车体来说的上下和前后。另外,在本说明书中,表面意味着从车室内侧可以看见的部分,背面意味着从车室内侧看不见的部分。首先,对图1 图5所表示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车室内的行李箱侧部。同一图中,1是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内装构件的行李箱侧衬,2是覆盖后柱(未图示)的车室内侧面的树脂制的立柱装饰物,3是行李箱地板,4是设置于后柱一部分的后侧玻璃。后立柱装饰物2的整体是由硬质树脂沿后柱形状形成。图2是表示从正面侧(车室内侧)观察到的行李箱侧衬1的单体的图,图3是表示从背面侧观察到的行李箱侧衬1的单体的图。行李箱侧衬1的面对车室内侧的衬片本体10 (内装构件本体)的整个区域由无纺布(例如,树脂毡)形成。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衬片本体10通过冲压成形无纺布而形成规定形状。衬片本 体10大致被设置为以下结构大致水平的底壁11与向车体外板(未图示) 侧呈凹状的凹状侧壁12连接设置,侧壁12的前后和上部设置大致一定宽度的突缘部13a、 13b、13c。以下,前侧的突缘部被称为前缘突缘13a,后侧的突缘部被称为后缘突缘13b,上侧的突缘部被称为上缘突缘13c。上缘突缘13c是沿后立柱装饰物2的车室内侧面向车体前后方向延伸,前缘突缘 13a和后缘突缘13b是呈弯曲状,从与上缘突缘13c连接的上端部向下方从车室内侧凸出。 而且,图中15是沿车体后轮罩(未图示)设置于衬片本体10上的膨出部,16是设置于衬片本体10的侧壁的12的中央区域的凹部。另外,前缘突缘13a和后缘突缘13b如图所示,呈三维弯曲,这些突缘13a、13b与上缘突缘13c的连接部的附近呈三维的屈曲。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前缘突缘13a及后缘突缘13b,与这些突缘部13a、13b与上缘突缘13c的连接部的附近部分呈立体曲面。如图3所示,从衬片本体10的前缘突缘13a开始,到上缘突缘13c、后缘突缘13b 的背面,安装有大致一定宽度的加强带18,该加强带18是由硬质树脂(例如,聚丙烯、ABS、 聚乙烯、氯乙烯、PET、聚碳酸酯、聚苯乙烯、POM等)构成。在该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加强带 18的整体不是一体成型的,而是由多个分割片18A、18B、18C、18D、18E构成。分割片18A、18C、18E分别沿前缘突缘13a、上缘突缘13c、后缘突缘13b的背面形状形成,分割片18B与分割片18D分别沿前缘突缘13a与上缘突缘13c的连接角部,以及后缘突缘13b与上缘突缘13c的连接角部的背面形状形成。分割片18A、18B、18C、18D、18E在与不跨越衬片本体10的屈曲部或弯曲部的平面部所对应的部分被分割。即,分割片18A、 18B、18C、18D、18E设置于衬片本体10的平面部。各分割片18A、18B、18C、18D、18E重叠于突缘13a、13b、13c的背面,该突缘13a、 13b、13c对应于衬片本体10,利用超声波熔敷形成一体安装。构成加强带18的各分割片18A、18B、18C、18D、18E的背面一体设置有多个棱19,利用该棱19提高加强带18的弯曲刚性。另外,在加强带18的背面(在如图3所表示的例子情况下,分割片18C的背面)设置有夹子底座21 (卡止部),该夹子底座21用于安装夹子 20,该夹子20把行李箱侧衬1卡止固定于车体侧。图4是表示安装了夹子20的夹子底座21,图5是表示在没有安装夹子20的状态下的夹子底座21。夹子20具备有头部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用内装构件,该车辆用内装构件安装于车辆的内装侧,其特征在于,包括:内装构件本体,其为无纺布制,从所述内装侧露出;加强带,其为硬质树脂制,安装于所述内装构件本体的背面,且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内装构件本件固定于所述车辆的卡止部。

【技术特征摘要】
2010.06.30 JP 2010-1497351.一种车辆用内装构件,该车辆用内装构件安装于车辆的内装侧,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装构件本体,其为无纺布制,从所述内装侧露出;加强带,其为硬质树脂制,安装于所述内装构件本体的背面,且设置有用于将所述内装构件本件固定于所述车辆的卡止部。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内装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带的至少一部分沿所述内装构件本体的端部,安装于所述内装构件本体的所述背面。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内装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装构件本体在所述内装构件本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波尻美幸川井浩吉田瞬
申请(专利权)人:KUMI化成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