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35228 阅读:1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用以供一芯片模块压接,其包括一绝缘本体,其贯设有多个收容孔;多个端子,对应容设于多个所述收容孔,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基板固设于所述收容孔,呈弯曲状的至少一延伸臂,所述延伸臂是先向上再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且其一侧与所述基板相接,一接触臂侧向相接于所述延伸臂的另一侧,且所述接触臂是自所述延伸臂远离所述基部的一侧朝远离所述延伸臂的方向弯折形成,所述接触臂具有一接触部向上导接所述芯片模块,所述接触部高于所述基板且显露于所述收容孔;当所述芯片模块向下压接所述接触部时,所述接触臂向下偏移,同时所述延伸臂朝靠近所述基板的方向变形,可优化端子的弹性及利于产品小型化发展。(*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用以电性连接一芯片模块至一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目前业界一般用一电连接器来电性连接一芯片模块3a至一电路板(未图示)。所述电连接器中用于导电的端子则为一般金属板材(如铜材等)直接冲压形成,或经冲压后弯折形成。一种电连接器,请参见附图7和附图8,其具有一绝缘本体la,所述绝缘本体Ia贯设有多个端子收容槽1 la,多个端子加分别对应固设于多个所述端子收容槽1 Ia内,每一所述端子加具有一基板21a固定于一所述端子收容槽Ila内,一接触臂2 位于所述基板21a 的一侧,所述接触臂2 具有一接触部221a向上导接所述芯片模块3a,所述接触部221a高于所述基板21a且显露于所述端子收容槽11a,呈弯曲状的至少一延伸臂23a,所述延伸臂 23a的一侧侧向相接于所述接触臂22a,另一侧与所述基板21a相接;所述延伸臂23a与所述基板21a相连接处定义为第一支点X,所述延伸臂23a与所述接触臂2 相连接处定义为第二支点1,所述第二支点y高于所述延伸臂23a最低点,当所述芯片模块3a向下压接所述接触部221a时,所述接触臂2 和所述延伸臂23a以所述第一支点χ为变形点使所述延伸臂23a向下变形,同时以所述第二支点y为变形点使所述接触臂2 及所述延伸臂23a相对所述基板21a偏移。然而,上述结构中所述延伸臂23a的另一侧直接向上连接所述基板21a,从附图8 中可看出,所述延伸臂23a是从所述基板21a的一侧向下刺破形成,当所述芯片模块3a向下压接所述接触部221a时,所述延伸臂23a的弹性不佳。此外,由于所述接触臂2 及所述延伸臂23a相对所述基板21a偏移,故所述端子收容槽Ila需要再提供另外的空间容设所述延伸臂23a的变形,如此不利于产品小型化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
技术介绍
所面临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优化端子弹性及利于产品小型化的电连接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一种电连接器,用以供一芯片模块压接,其包括一绝缘本体,其贯设有多个收容孔;多个端子,对应容设于多个所述收容孔,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基板固设于所述收容孔,呈弯曲状的至少一延伸臂,所述延伸臂是先向上再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且其一侧与所述基板相接,一接触臂侧向相接于所述延伸臂的另一侧,且所述接触臂是自所述延伸臂远离所述基部的一侧朝远离所述延伸臂的方向弯折形成,所述接触臂具有一接触部向上导接所述芯片模块,所述接触部高于所述基板且显露于所述收容孔;当所述芯片模块向下压接所述接触部时,所述接触臂向下偏移,同时所述延伸臂朝靠近所述基板的方向变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电连接器中,所述端子的所述延伸臂是先向上再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且其一侧与所述基板相接,故当所述芯片模块向下压接所述接触部时,所述延伸臂的弹性佳。此外,由于所述芯片模块向下压接所述接触部时,所述接触臂向下偏移,同时所述延伸臂朝靠近所述基板的方向变形,故所述收容孔不需要再提供另外的空间容设所述延伸臂的变形,如此有利于产品小型化发展。为便于对本技术的目的、形状、构造、特征及其功效皆能有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现结合实施例与附图作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连接器中端子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电连接器中端子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3为图2的后视图;图4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组装后的局部分解图;图5为本技术电连接器上安装芯片模块后的侧视图;图6为本技术电连接器中芯片模块向下压接接触部的示意图;图7为现有电连接器的组合示意图;图8为现有电连接器中端子的示意图。
技术介绍
的附图标号说明绝缘本体Ia端子收容槽Ila端子2a基板21a接触臂22a接触部221a延伸臂23a芯片模块3a第一支点χ第二支点y本技术的附图标号说明端子1基板11固定部111接触臂12接触部121缺口13延伸臂14焊接部15开口16倾斜面17绝缘本体2收容孔21固定槽211让位槽212容置空间213锡球3芯片模块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1至图3,本技术电连接器用以将一芯片模块4电性连接至一电路板 (未图示)上。每一所述端子1具有一基板11及位于所述基板11 一侧的一接触臂12,所述基板11开设有一缺口 13。所述缺口 13两侧的所述基板11定义为固定部111,用于作固定作用。由所述缺口 13内的两侧分别先向上再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一延伸臂14,所述二延伸臂14相互面对的一侧侧向相接于所述接触臂12,而使所述二延伸臂14与所述接触臂12 连接成一体。所述二延伸臂14呈弯曲状,所述二延伸臂14位于所述缺口 13外,并位于所述二固定部111之间。本实施例中,所述二延伸臂14由所述基板11先向上再向下弯折延伸形成,故相较
技术介绍
中刺破形成的延伸臂而言弹性更佳。所述缺口 13的二相对内侧面的下端处分别设有一倾斜面17,且所述二倾斜面17 向下呈渐远设置,使得所述端子1在承受模具冲子的冲压时不易被模具冲子带出碎屑,以减少金属屑的产生。所述二延伸臂14对称设置,所谓对称即所述二延伸臂14具有相等的高度、相等的宽幅以及相等的长度。这样,可使得所述端子1受所述芯片模块4的下压力时,所述接触臂 12处于稳定平衡状态。所述接触臂12是自所述延伸臂14远离所述基部11的一侧朝远离所述延伸臂14 的方向弯折形成,且所述接触臂12是从所述二延伸臂14当中分出,并相对偏离所述基板 11,使得所述基板11形成缝隙,所述缝隙连通所述缺口 13,而所述缝隙的设置使得所述基板11上端断开成左右两部分,亦即使得所述二延伸臂14位于所述缝隙两侧,且所述接触臂 12的宽度与所述二延伸臂14之间的间距相等。所述接触臂12靠末端处朝远离所述延伸臂 14的方向弯折形成一接触部121供所述芯片模块4导接,且所述接触部121高于所述基板 11。所述接触臂12与所述二延伸臂14位于所述基板11的同一侧,且所述二延伸臂14位于所述接触臂12与所述基板11之间。由所述基板11向下延伸一焊接部15,所述焊接部15与所述基板11共面。所述焊接部15的宽幅小于所述基板11的宽幅。所述焊接部15开设有一开口 16,所述开口 16与所述缺口 13相连通。请参阅图4至图7,使用多个上述所述端子1,加上一所述绝缘本体2以及多个所述锡球3,则组成本技术的电连接器。所述绝缘本体2上贯设有多个收容孔21,所述收容孔21内设有相对的二固定槽211,以对应卡设固定所述基板11两侧的所述固定部111。 所述收容孔21上端对应所述接触臂12凹设有一让位槽212,以容纳所述接触臂12并提供所述接触臂12弹性变形的空间。所述接触部121则凸出所述收容孔21上方可与所述芯片模块4相接触。所述收容孔21于下端凹设有一容置空间213,以容纳所述锡球3,而所述锡球3的一侧抵靠所述焊接部15的开口 16,另一侧抵靠所述容置空间213的侧壁。所述锡球 3凸出所述收容孔21下方,以至于将所述端子1焊接到所述电路板。组装时,可参照图4和图5,将各所述端子1自所述绝缘本体2由上而下一一装入对应的所述收容孔21中,使得所述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用以供一芯片模块压接,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其贯设有多个收容孔;多个端子,对应容设于多个所述收容孔,每一所述端子具有一基板固设于所述收容孔,呈弯曲状的至少一延伸臂,所述延伸臂是先向上再向下弯折延伸形成,且其一侧与所述基板相接,一接触臂侧向相接于所述延伸臂的另一侧,且所述接触臂是自所述延伸臂远离所述基部的一侧朝远离所述延伸臂的方向弯折形成,所述接触臂具有一接触部向上导接所述芯片模块,所述接触部高于所述基板且显露于所述收容孔;当所述芯片模块向下压接所述接触部时,所述接触臂向下偏移,同时所述延伸臂朝靠近所述基板的方向变形。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德祥蔡友华
申请(专利权)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