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34041 阅读:27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用以供一芯片模块压接,包括设有多个收容槽的一绝缘本体,多个端子设于收容槽,端子具有一基板固定于收容槽内,一接触臂位于基板的一侧,接触臂具有一接触部向上导接芯片模块且高于基板而显露于收容槽,呈弯曲状的至少一延伸臂,延伸臂下端相接于接触臂,上端与基板相接;延伸臂与基板相连接处定义为第一支点,延伸臂与接触臂相连接处定义为第二支点,第二支点高于延伸臂最低点,当芯片模块向下压接接触部时,接触臂和延伸臂以第一支点使延伸臂向下变形,同时接触臂及延伸臂以第二支点相对地朝远离基板方向旋转偏移,可节省材料及优化端子的疲乏问题。(*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连接器,尤指一种用以电性连接一芯片模块至一电路板上的电连接器。
技术介绍
目前业界一般用电连接器去连接芯片模块到电路板上。所述电连接器中用于导电的端子一般由金属板材(如铜材等)直接冲压形成,或经冲压后弯折形成,如中国专利号为 CN02255032. 1所示的端子,所述端子具有一定位板,所述定位板设有一凹口,由所述凹口底部向下斜向弯折延伸一连接板,再由所述连接板进一步弯折斜向向上延伸一接触板,所述接触板设有一接触部,所述接触部高于所述定位板,所述接触部用于与所述芯片模块接触。 所述端子组装于所述电连接器的本体内,以所述定位板两侧来固定定位。所述接触板及所述连接板的长度总和称为力臂。然而,上述结构仍然存在以下的不足之处1.在金属板材上冲压成型所述端子时,由于所述连接板直接连接于所述定位板, 所述接触板由所述连接板末端进一步弯折形成,使得所述端子的展开长度较长,故需用较长的板材才能冲出足够长度的所述力臂来保证所述力臂的弹性,这样较耗费材料而带来成本的提高。2.当将所述电连接器安装于所述电路板上,所述芯片模块安装于所述电连接器上时,所述芯片模块的导电部位对应接触所述接触部,所述接触板与所述连接板之间的连接处形成一接触点与所述电路板的导电部位对应接触。为使所述芯片模块、所述电连接器及所述电路板稳定导通,所述端子的一端需承受所述芯片模块的下压力,另一端需承受所述电路板的反推力,即当所述芯片模块下壓所述端子的所述接触部时,所述接触部会有向前移动的趋势,而所述力臂会以所述连接板与所述定位板的连接处为变形点向所述接触部的移动方向翻转,同时带使所述接触点向上移动,但即使所述接触点向上移动有脱离所述电路板的趋势,也得保证所述接触点接触到所述电路板,这样使得所述接触点与所述电路板之间的接触为硬干涉,造成所述芯片模块的下压力会集中在所述接触点处,无法利用起所述连接板这一段力臂,从而使得真正承受所述芯片模块下压力的所述力臂较易疲乏,进而使得所述端子使用不耐久,且所述力臂的弹性也不佳。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电连接器,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
技术介绍
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节省材料及优化端子疲乏问题的电连接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实现,一种电连接器,用以供一芯片模块压接,包括一绝缘本体,其内设有多个收容槽;多个端子,对应设置于各所述收容槽,所述端子具有一基板固定于所述收容槽内,一接触臂位于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接触臂具有一接触部向上导接所述芯片模块,所述接触部高于所述基板且显露于所述收容槽,呈弯曲状的至少一延伸臂,所述延伸臂的下端相接于所述接触臂,所述延伸臂的上端与所述基板相接;所述延伸臂与所述基板相连接处定义为第一支点,所述延伸臂与所述接触臂相连接处定义为第二支点,所述第二支点高于所述延伸臂最低点;当所述芯片模块向下压接所述接触部时,所述接触臂和所述延伸臂以所述第一支点使所述延伸臂向下变形,同时所述接触臂及所述延伸臂以所述第二支点相对地朝远离所述基板方向旋转偏移。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电连接器端子设有所述基板及位于所述基板一侧的所述接触臂,所述延伸臂的下端连接所述接触臂,所述延伸臂的上端连接所述基板,使得所述端子展开时,部分所述接触臂与所述延伸臂位于同一平面及同等长度,故需相较
技术介绍
较短的金属板材就能冲压出足够长度的力臂;当所述芯片模块向下压接所述接触部时, 所述接触臂和所述延伸臂以所述第一支点使所述延伸臂向下变形,同时所述接触臂及所述延伸臂以所述第二支点相对地朝远离所述基板方向旋转偏移,以所述第一支点和所述第二支点的同时运动来缓解端子的疲乏问题。为便于对本技术的目的、形状、构造、特征及其功效皆能有进一步的认识与了解,现结合实施例与附图作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端子未折弯前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端子成型后的立体图;图3为图2所示端子的侧视图;图4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端子组装于绝缘本体,并连接锡球的分解图;图5为图4所示绝缘本体的剖视图;图6为本技术电连接器的端子装设于绝缘本体,并一侧连接锡球,其上安装芯片模块的剖视图;图7为图6所示芯片模块下压端子时,接触臂和延伸臂以第一支点使延伸臂向下变形的示意图;图8为图6所示芯片模块下压端子时,接触臂和延伸臂以第二支点使接触臂和延伸臂相对地朝遠離基板方向旋轉偏移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端子1基板11固定部111接触臂12第一连接臂121第二连接臂122接触部123缺口13延伸臂14焊接部15开口16卡止部17绝缘本体2收容槽21固定槽211让位槽212挡止块213容置空间214侧壁22锡球3芯片模块4第一支点a第二支点b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电连接器作进一步说明。请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电连接器用以将一芯片模块4电性连接至一电路板 (未图示)上。所述电连接器的端子1由一板状的金属材料冲压后弯折形成,在冲压前所述端子1整体在同一平面上。需特别说明的是,所述端子1宽度方向上的两侧称之为侧(如图 1所示的左右方位),所述端子1长度方向上的两侧称之为端(如图1所示的上下方位)。 此外,下面所述的延伸臂14可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而本实施例以两个所述延伸臂14来叙述。请参阅图2和图3,所述端子1具有一基板11及位于所述基板11 一侧的一接触臂 12,所述基板11开设有一缺口 13。所述缺口 13两侧的所述基板11定义为固定部111,用于作固定作用。所述缺口 13的上端成開狀,所述缺口 13上端與所述二固定部111之間分别具有一第一連接部(未標號),分别於所述二第一連接部下端各向下延伸形成一延伸臂14,所述二延伸臂14的下端相連接且二者之間形成有一第二連接部(未標號),於所述第二連接部上端向上延伸形成所述接觸臂12,所述接触臂12位於所逋二延伸臂14之間,且所述二延伸臂14与所述接触臂12连接成一体。所述二延伸臂14呈弯曲状,使得所述二延伸臂14最低点不低于所述缺口 13下侧内边缘,也就是说所述二延伸臂14伸直时的长度即为所述缺口 13的高度。所述延伸臂14可只弯折一次,也可弯折多次。所述二延伸臂14位于所述缺口 13外(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为所述二延伸臂14位于所述缺口 13内),并位于所述二固定部111之间。本实施例中,所述二延伸臂14由所述基板11刺破形成,并相对所述基板11弯折。所述二延伸臂14对称设置,所谓对称即所述二延伸臂14具有相等的高度、相等的宽幅以及相等的长度。这样,可使得所述端子1受所述芯片模块4的下压力时,所述接触臂 12处于稳定平衡状态。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延伸臂14的一端(即连接所述缺口 13的那一端)也可连接于所述固定部111的上端。所述接触臂12部分由所述基板11刺破形成,并相对偏离所述基板11,使得所述基板11上端部位形成缝隙,即所述二第一連接部之間形成所述縫隙,所述缝隙连通所述缺口 13,而所述缝隙的设置使得所述基板11上端断开成左右两部分,亦即使得所述二延伸臂14 位于所述缝隙两侧,且所述接触臂12的宽度与所述二延伸臂14之间的间距相等。所述接触臂12包括下端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连接器,用以供一芯片模块压接,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绝缘本体,其内设有多个收容槽;多个端子,对应设置于各所述收容槽,所述端子具有一基板固定于所述收容槽内,一接触臂位于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接触臂具有一接触部向上导接所述芯片模块,所述接触部高于所述基板且显露于所述收容槽,呈弯曲状的至少一延伸臂,所述延伸臂的下端相接于所述接触臂,所述延伸臂的上端与所述基板相接;所述延伸臂与所述基板相连接处定义为第一支点,所述延伸臂与所述接触臂相连接处定义为第二支点,所述第二支点高于所述延伸臂最低点;当所述芯片模块向下压接所述接触部时,所述接触臂和所述延伸臂以所述第一支点使所述延伸臂向下变形,同时所述接触臂及所述延伸臂以所述第二支点相对地朝远离所述基板方向旋转偏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尚儒袁延显李垚
申请(专利权)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