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光源触发电路,该光源触发电路包括:第一触发电路,第一端连接电感的第二端,第二端连接电源,用于将设置在第一触发电路内的光源点亮;以及第二触发电路,第一端连接电感的第一端,第二端连接电源,用于在第一触发电路故障时,点亮光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路灯的内触发式电路故障时,启用外触发式电路,延长了路灯的使用寿命,降低了路灯的维修频率。(*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路灯照明
,尤其涉及一种光源触发电路。
技术介绍
现有的路灯主要采用内触发式光源和外触发式光源,内触发式光源是在光源壳内安装一双金属片开关和加热电阻丝,如1图所示。当电源接通时,电流经过加热电阻丝R和双金属片开关AB并对AB加热,由于双金属片的正反面的材质不同,因此其膨胀系数也不同,在达到一定温度后,双金属片产生弯曲变形,触点A与B分离。在分离的瞬间,在镇流器电感线圈L上产生数千伏自感电势加在光源两端将灯点燃。由于壳内温度不断升高,使开关A、B触点维持在断开状态。其中金属片开关即相当于触发器的功能,它因动作频繁易造成金属触点脱落,影响光源的使用寿命,使光源的使用时间锐减。外触发式光源工作原理是在电源正半周时,电流通过二极管D对电容Cl充电;在电源负半周时,电源电压和Cl上所充电压叠加在一起加到可控硅T上,电感电源电压从零向负半周最大值变化时,不仅T的阳极电压增加,而且控制电压也增加,当可控硅在电源电压达到某一点时导通,原来加在它上面的电压几乎完全加在镇流器L的a、b两端,就可在灯两端获得大于2500V以上的瞬间高压,将光源触发点燃,具体参见图2所示。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路灯故障光源平均只使用了 4300小时便出现故障,不得不更换下来,而内触发式光源的设计使用寿命应该在8000小时左右。因此如何能够最大限度的延长内触发式光源的实际使用寿命,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现有技术中对于如何能够最大限度的延长内触发式光源的实际使用寿命的问题,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多一种光源触发电路,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对于如何能够最大限度的延长内触发式光源的实际使用寿命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光源触发电路,包括电感和第一电容,第一电容与电源并联,电感与电源串联,新型光源触发电路还包括第一触发电路,第一端连接电感的第一端,第二端连接电源, 用于将设置在第一触发电路内的光源点亮;以及第二触发电路,第一端连接电感的第二端, 第二端连接电源,用于在第一触发电路故障时,点亮光源。进一步地,第二触发电路为外触发电路。进一步地,外触发电路包括二极管,第一端连接电感的第二端;第二电容,第一端连接二极管的第二端,第二端连接电源;可控硅,第一端连接电感的第二端,第二端连接第二电容的第一端;第一电阻,第一端连接可控硅的第一端,第二端可控硅的第三端;以及第二电阻,第一端连接第一电阻的第二端,第二端连接第二电容的第一端。进一步地,第一触发电路为内触发式电路。进一步地,内触发式电路包括第三电阻,第一端连接光源的第一端;以及双金属片开关,第一端连接第三电阻的第二端,第二端连接光源的第二端。进一步地,双金属片开关的正反两面的金属膨胀系数不同。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将外触发式电路并联到内触发式光源电路中,不仅缩短灭灯修复时间,提高工作效率,还大大节约了更换外触发式光源的成本。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 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是根据本技术
技术介绍
中内触发式光源的电路图;图2是根据本技术
技术介绍
中外触发式光源的电路图;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中光源触发电路的电路图;以及图4是根据本技术又一实施例中光源触发电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中光源触发电路的电路图。 参见图3所示,光源触发电路,包括电感L和第一电容Cl,第一电容Cl与电源U并联,电感L与电源U串联,第一触发电路304,并联在光源U的两端,并且,第一触发电路304 的第一端连接电感L的c端,第一触发电路304的第二端连接电源U,在电源U接通时,第一触发电路304用于将该电路中的光源点亮;新型光源触发电路还包括第二触发电路302,第二触发电路302的第一端连接电感L的a端,第二触发电路302的第二端连接电源U,用于在第一触发电路304故障时,点亮光源。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采用了两种光源触发方式,在第一触发电路304出现故障时,第二触发电路302负责将光源点亮,延长了该光源的使用寿命。优选地,第二触发电路302为外触发电路。参见图4所示,外触发电路包括二极管D,二极管D的第一端连接电感L的a端; 第二电C2容,该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连接二极管D的第二端,该第二电容C2的第二端连接电源U ;可控硅T,可控硅T的第一端连接电感L的a端,可控硅T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第一电阻R1,第一电阻Rl的第一端连接可控硅T的第一端,第一电阻Rl 的第二端可控硅T的第三端;以及第二电阻R2,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l的第二端,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容C2的第一端。外触发式光源工作原理是在电源U正半周时,电流通过二极管D对第一电容Cl充电;在电源U负半周时,电源电压和第一电容Cl上所充电压叠加在一起加到可控硅T上,电感L电源电压从零向负半周最大值变化时,不仅可控硅T的阳极电压增加,而且控制电压也增加,当可控硅T在电源电压达到某一点时导通,原来加在上面的电压几乎完全加在镇流器L的a、b两端,就可在光源两端获得大于2500V以上的瞬间高压,将光源触发点燃。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外触式发光源以其启动快、寿命长的优点逐步应用到道路照明领域。目前在加装外触发器的内触发式光源回路中,光源出现永久故障后,只需用外触发式光源直接替换即可,无需增加元器件,也无需改变回路方式,为下一步外触发式光源的推广提供了便利的实施条件。优选地,第一触发电路304为内触发式电路。参见图4所示,内触发式电路包括第三电阻R,第三电阻R的第一端连接光源的第一端;内触发式电路还包括双金属片开关,双金属片开关的A端连接第三电阻R的第二端,双金属片开关的B端连接光源的第二端。当电源U接通时,电流经过第三电阻R和双金属片开关AB并对AB加热,由于双金属片的正反面的材质不同,因此其膨胀系数也不同,在达到一定温度后,双金属片产生弯曲变形,触点A与B分离。在分离的瞬间,在镇流器电感线圈L上产生数千伏自感电势加在光源两端将灯点燃。由于壳内温度不断升高,使开关A、 B触点维持在断开状态。内触发式光源的设计寿命为8000小时,金属触点的过早脱落使其实际使用寿命仅为4300小时左右,寿命减少近半。外触发器的成本为21元/枚,加装外触发器后,可以延长光源使用寿命3700小时。而新光源的价格为60元/盏,如果直接以新光源替换故障光源,则其运行3700小时的成本为60元X3700/4300 = 51. 6元。因此,修复每盏灭灯可以直接节省材料费用51. 6元-21元=30. 6元。内触发式光源在夏季高温天气下启动较慢。以往,工作人员在换上新光源后在升降车上经常需要等待5至8分钟,以确认光源是否能够正常启动。而加装触发器改为外触发方式之后仅需等待不到1分钟即可,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进而提高城市亮灯率水平。随着科技的进步,外触式发光源以其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源触发电路,包括电感(L)和第一电容(C1),所述第一电容(C1)与电源(U)并联,所述电感(L)与所述电源(U)串联,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触发电路还包括:第一触发电路(304),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感(L)的第一端,第二端连接所述电源(U),用于将设置在所述第一触发电路(304)内的光源点亮;以及第二触发电路(302),第一端连接所述电感(L)的第二端,第二端连接所述电源(U),用于在所述第一触发电路(304)故障时,点亮所述光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铁龙,洪建国,白鹭,董华年,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市电力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