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丙义专利>正文

数控机床无线手摇编码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27836 阅读:2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数控机床无线手摇编码器,属于数控机床技术领域,旨在解决现有的数控机床手摇轴旋转编码器结构繁复,作业中发生手持盒与接收控制盒连线断线故障的问题。它是采用的无线手持发射盒通过无线信号连接遥控接收控制盒,无线手持发射盒是由手持盒体装设编码器、发射与接收模组、发射智能板、锂电池连接组成,遥控接收控制盒是由接收盒体装连发射与接收模组和接收智能板连接组成,发射智能板是由发射主体电路连接操控指示电路和锂电池欠压指示结合稳压电路组成,接收智能板是由接收主体电路连接晶振电路、模组与接收智能板的串行通信接口所组成,其结构简单实用,适用于各型有控制手轮的数控机床。(*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数控机床
中一种数控机床的手摇编码器。
技术介绍
随着机加工业的日益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对机加工机械包括数控机床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数控机床的手摇编码器是数控机床的操控关键部件之一。在公知技术中现有的数控机床手摇编码器主要是由手持盒通过电导线连接着接收控制盒组成的有线手摇编码器,手持盒转设有编码器、锂电池、控制电路主板,接收控制盒内装设有接收电路主板等接收操控部件,接收控制盒装连到数控机床轴旋转控制手轮上,通过操作手持盒连接于接收控制盒实现数控机床的轴旋转操控作业。但受其构造所限,其结构繁琐,尤其是手持盒与接收控制盒之间的连线较长,作业中拖线使得操作移动经常发生断线故障,影响机床正常工作,给使用带来诸多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现有的数控机床手摇编码器结构繁复,作业中发生手持盒与接收控制盒连线断线故障的问题。本技术之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实用,手持盒与接收控制盒之间不用有线连接,有效地避免断线故障,使用方便的新式数控机床手摇编码器。本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数控机床无线手摇编码器,它设有无线手持发射盒、遥控接收控制盒,无线手持发射盒通过无线信号连接遥控接收控制盒,无线手持发射盒是由手持盒体装设编码器、发射与接收模组、发射智能板、锂电池所组成,编码器和锂电池、发射与接收模组分别连接发射智能板,遥控接收控制盒是由接收盒体装连发射与接收模组和接收智能板所组成, 发射与接收模组接连接收智能板。上述数控机床无线手摇编码器,所述无线手持发射盒的发射智能板是由发射主体电路连接操控指示电路和锂电池欠压指示电路结合稳压电路所组成;其中发射主体电路是以AT89S51单片机U2为核心,单片机U2的XTAL1-2引脚连接由晶振Yl和电容C1-2组连的晶振电路;单片机U2的Pl. 0引脚串联电阻R25后连接三极管 Q4的基极、三极管Q4的集电极连接继电器KQl线圈、发射极连接继电器KQl的常开触点的 1号引脚和5V电源正极,继电器KQl线圈的另一端接电源地极、常开触点的2号引脚连接插接件JP4的1号引脚和插接件JPl的4号引脚;当单片机U2的Pl. 0引脚为低电平时,三极管Q4导通,三极管Q4集电极输出5V电压给继电器KQl的线圈,继电器KQl常开触点(1 号和2号引脚)接通为编码器和发射与接收模组提供5V电源,当Pl. 0为高电平时,三极管 Q4截止,继电器的1号引脚和2好引脚断开,编码器和发射与接收模组停止工作,发射与接收模组为DW200KD型专用模组;插接件JP4是连接手持盒智能板与发射与接收模组的串行通信接口,插接件JP4的1号引脚连接发射与接收模组的5V电源输入端和继电器KQl的2号引脚、插接件JP4的 2号引脚连接发射与接收模组的串行通信输出端和单片机U2的P3. 0引脚、3号引脚连接发射与接收模组的串行通信输入端和单片机的P3. 1引脚、4号引脚连接发射与接收模组的电源地极和5V电源的地极;插接件JPl是连接编码器和手持盒智能版的接口,插接件JPl的 1号引脚5V电源的地极和编码器的电源地极、2号引脚连接单片机U2的Pl. 2引脚和编码器的B信号输出端、3号引脚连接单片机U2的Pl. 1引脚和编码器的A信号输出端、4号引脚连接继电器KQl的2号引脚和编码器的电源正极输入端;单片机U2的Pl. 3引脚串联电阻似6后,连接到PNP型三极管Ql的基极,三极管Ql的集电极连接蜂鸣器U1、发射极连接 5V电源,;操控指示电路是单片机U2的P3. 3、P3. 4、P3. 6、P3. 7引脚分别连接按键开关K1、 K2、K3、K4 ;单片机U2的Ρ3. 5引脚连接发光二极管D3、P1. 0-1. 7引脚分别连接发光二级管 D7-13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7-13的正极分别对应串联电阻R10-16后连接到5V电源的正极;单片机U2的P2. 0-2. 7引脚分别连接发光二极管D14-21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14-21的正极分别串联电阻R17-M后连接到5V电源的正极;单片机U2的Pl. 4-1. 7引脚分别连接发光二极管D2-5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2-5的正极分别对应串联电阻R2-5后连接到5V电源的正极;单片机U2的Pl. 4至Pl. 7引脚分别连接发光二极管D2-D5的负极,发光二极管 D2-D5的正极分别串联电阻R2-R5后连接到5V电源的正极;当有按键按下时,Pl. 3为低电平,蜂鸣器发声并保持50毫秒。然后,Pl. 3为高电平,蜂鸣器停止发声。锂电池欠压指示和稳压电路是由电池充电接口 JP5、5V稳压集成电路LM7805、三极管Q2-3、三极管Q5、电阻Rl、R6-8、R27和发光二极管Dl连接组成;池充电接口 JP5的3 号引脚连接5V稳压集成电路LM7805的2号引脚和电源地极,电池充电接口 JP5的1号和 2号引脚短接后连接到5V稳压集成电路LM7805的1号引脚电源输入端和锂电池的正极和三极管Q2的发射极;5V稳压集成电路LM7805的3号引脚电压输出端连接5V电源的正极; 三极管Q2的基极串联电阻R7后连接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串联电阻R27 后连接三极管Q3的基极和可调电阻Rl的一端;电阻Rl的另一端和中心抽头短接后连接到地极;三极管Q5的基极串联电阻R8后连接到继电器KQl的2号引脚;三极管Q3的发射极也连接到继电器KQl的第2号引脚、集电极连接发光二极管Dl的正极;发光二极管Dl的负极串联电阻R6到地极;其电路的工作原理是,当继电器KQl的常开触点(1号引脚和2号引脚)接通时,5V电压被接通到三极管Q3的集电极和电阻R3的一端,三极管Q5的be结因正向偏置而导通,ce结随之导通,因为电池的正极接在三极管Q2的发射极,三极管Q2导通, 随着电池电压的降低,发光管Dl逐渐变亮,表明电池已欠压,调整电阻Rl串联在电路中阻值的大小,可控制电池电压降到设定值点亮欠压指示灯Dl。所述遥控接收控制盒的接收智能板是由接收主体电路连接晶振电路、发射与接收模组与接收智能板的串行通信接口所组成;其中接收主体电路的核心为AT89S51型单片机U10,单片机UlO的P2. 1引脚串联电阻 R8后连接到光电耦合器U4的内部发光二极管的负极2号引脚,光电耦合器U4的内部发光二极管正极1号引脚连接发光二极管D4的负极、发光二极管D4的正极连接5V电源的正极, 光电耦合器U4的内部三极管的集电极4号引脚串联电阻R7后接到三极管Q4的基极、发射极连接地极,三极管Q4的发射极连接24V电源的正极、集电极连接JP2即电源输入与电压输出接口 -20针插接件的14号引脚-4轴信号输出端,发光二极管D4是4轴指示灯;单片机UlO的P2. 2-2. 4、Ρ0· 5-0. 7引脚分别与Ρ2. 1的连接部件及电路连接相同;单片机UlO 的Ρ2. 2引脚连接由电阻R9-10、光电耦合器TO、发光二极管D5和三极管Q5组成的电路块, 三极管Q5的集电极连接插接件JP2的13引脚-Z轴信号输出端,发光二极管D5是Z轴指示灯;单片机UlO的P2.3引脚连接由电阻R11-12、光电耦合器TO、发光二极管D6和三极管 Q6连接组成的电路块,三极管Q6的集电极连接插接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数控机床无线手摇编码器,其特征是:它设有无线手持发射盒、遥控接收控制盒,无线手持发射盒通过无线信号连接遥控接收腔制盒,无线手持发射盒是由发射盒体(1)装设编码器(2)、发射与接收模组(3)、发射智能板(4)、锂电池(5)所组成,编码器(2)和锂电池(5)、发射与接收模组(3)分别连接发射智能板(4),遥控接收控制盒是由接收盒体(7)装连接收盒的发射与接收模组(8)和接收智能板(6)所组成,接收盒的发射与接收模组(8)接连接收智能板(6)。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丙义
申请(专利权)人:李丙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