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轧制力计算精度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7026560 阅读:4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提高轧制力计算精度的方法,利用压上液压缸,对下辊系及连杆进行称量计重,根据实测弯辊力与轧制力,绘制工作辊和中间辊弯辊力补偿曲线,并将带有补偿系数的工作辊或中间辊弯缸作用时对钢板施加的力加入轧制力计算,从而使轧制力计算结果更加准确,可显著提高轧制力测量、计算和控制精度,为最低60吨轧制力的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尤其是对于IF钢等硬度极软带钢的生产提供了保证,且能够减少钢板屈服强度损耗,为用户提供具有良好深冲深压性能的带钢,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轧钢工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提高冷轧六辊光整机轧制力计算和控制精度的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冷轧连续退火生产线大多采用六辊光整机进行光整,六辊光整机系由机架、上下支撑辊、上下中间辊和上下工作辊组成,其传动方式采用下传动,传动连杆设于下支撑辊一侧。在下支撑辊两侧轴承箱的下面各有一个压上液压缸负责辊缝的闭合和打开。各辊缝完全闭合后,液压缸继续向上施加的力将作用在上下工作辊之间的带钢上形成轧制力。因此所谓轧制力即上、下工作辊施加给带钢的压力。每个压上液压缸的活塞侧及缸杆侧都安装有压力传感器,检测液压缸上下两端的压力,同时将实测压力值输送给光整机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简称PLC)用于轧制力的计算。在上、下工作辊轴承箱与各自中间辊轴承箱内侧设有4个液压缸,可以在辊缝完全闭合后对中间辊两侧施加正弯力,改变中间辊的形状以利于控制带钢板型。4个液压缸的活塞侧及缸杆侧管路上均有压力传感器检测,实测压力值送给PLC用于中间辊弯辊力的计笪弁。在上、下工作辊轴承箱内侧亦设有4个液压缸,可以在辊缝完全闭合后对工作辊两侧施加正、负弯辊力,改变工作辊的形状以利于控制带钢板型。活塞侧及缸杆侧管路上都有压力传感器检测,并将实测压力值送给PLC用于工作辊弯辊力的计算。弯辊液压缸把轴承箱拉近平整带钢的方向为正弯辊;反之,推离带钢的方向为负弯辊。正弯辊将减少压上液压缸向上对钢板的压力。目前,普遍采用的轧制力计算公式为轧制力=操作侧压力X活塞面积-杆侧压力X杆侧面积-缸杆重量+传动侧压力χ活塞面积-杆侧压力χ杆侧面积-缸杆重量-下支撑辊重量-下中间辊重量-下工作辊重量-上工作辊重量-传动连杆重量。光整机采用在压上液压缸底部安装压力传感器的方式间接测量轧辊施加在钢板上的轧制力。这种方法安装简便,便于维护。但测量结果需要去除钢板下部辊系即下支撑辊、下中间辊和下工作辊的重量以及电动机与连杆的重量。由于这些都是可换部件,且重量较大,加之重量多为估算值,在轧制力计算式均以常数代替,从而造成轧制力计算出现一定的偏差。另外,在轧制过程中,弯辊系统所施加的力也被累计到轧制力测量系统中,而光整机的特点是大弯辊力、小轧制力,弯辊系统可以提供 196KN的力,对轧制力的测量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必须进行适当补偿才能消除这种影响。国内外冷轧平整机采用的轧制力均在80 600吨范围内,80吨是保证安全平整的最小轧制力,在轧制力小于80吨之后,会出现钢板与轧辊打滑、轧辊不能与带钢完全接触甚至断带等故障。由于受此最小轧制力的限制,从而给带钢延伸率控制带来一定难度,导致带钢实际延伸率大于设定值,而难以达到预定的延伸率指标。对于深冲、超深冲钢等级别钢板,越低的轧制力可以获得更低的延伸率设定,可以减少钢板屈服强度的损耗,为产品提供更强的深冲能力。这就要求平整机有更小的最小轧制力。使用以前的轧制力计算方法将产生一定的轧制力偏差,这就限制了平整最小轧制力的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缺陷,提供一种简单易行,便于操作,切实提高轧制力测量和计算精度,实现使用60吨最小轧制力的控制方法。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解决方案,其具体步骤和方法为1、辊系及传动连杆计重利用每次更换轧辊后进行辊缝零位标定的时间,启动下支撑辊轴承箱下面的两个压上液压缸,压上液压缸托起下支撑辊、下中间辊、下工作辊,当下工作辊尚未接触到钢板时停止,且保持位置不变;通过设于压上液压缸上的压力传感器,将实测下辊系及连杆重量输送给轧机PLC记录,并采用统计平均值作为计算辊系及连杆重量。2、弯辊力补偿测算提升压上液压缸,当上、下工作辊压合辊缝后稳定辊缝位置;然后利用上、下工作辊轴承箱之间的液压缸和上、下工作辊与各自中间辊轴承箱之间的液压缸,建立和改变弯辊力,通过安设在各液压缸上的压力传感器和轧制PLC,分头测量和记录不同的弯辊力及所对应的轧制力,建立弯辊力与轧制力之间的关系;多次测量后,形成弯辊补偿曲线图,并应用到弯辊力补偿系数中。3、轧制力计算轧制力计算公式为轧制力=操作侧压力X活塞面积-杆侧压力X杆侧面积-缸杆重量+传动侧压力X活塞面积-杆侧压力X杆侧面积-缸杆重量-计算辊系及连杆重量-上工作辊重量-工作辊弯缸作用时对钢板施加的力-中间辊弯缸作用时对钢板施加的力。式中工作辊弯缸作用时对钢板施加的力=工作辊测量的弯辊力X工作辊弯辊补偿系数;中间辊弯缸作用时对钢板施加的力=中间辊测量的弯辊力X中间辊弯辊补偿系数。不同轧制力条件下中间辊与工作辊的弯辊补偿系数为权利要求1.,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和方法是 (1)、辊系及传动连杆计重利用每次更换轧辊后进行辊缝零位标定的时间,启动下支撑辊轴承箱下面的两个压上液压缸,当压上液压缸托起下支撑辊、下中间辊、下工作辊而下工作辊尚未接触到钢板时停止,且保持位置不变,通过设于压上液压缸上的压力传感器,将实测下辊系及连杆重量输送给轧机PLC记录,并采用统计平均值作为计算辊系及连杆重量; O)、弯辊力补偿测算提升压上液压缸,当上、下工作辊压合辊缝后稳定辊缝位置;然后利用上、下工作辊轴承箱之间的液压缸和上、下工作辊与各自中间辊轴承箱之间的液压缸,建立和改变弯辊力, 通过安设在各液压缸上的压力传感器和轧制PLC,分头测量和记录不同的弯辊力及所对应的轧制力,建立弯辊力与轧制力之间的关系;多次测量后,形成弯辊补偿曲线图,并应用到弯辊力补偿系数中; (3、轧制力计算 车L制力计算公式为轧制力=操作侧压力X活塞面积-杆侧压力X杆侧面积-缸杆重量+传动侧压力X 活塞面积-杆侧压力X杆侧面积-缸杆重量-计算辊系及连杆重量-上工作辊重量-工作辊弯缸作用时对钢板施加的力-中间辊弯缸作用时对钢板施加的力;式中工作辊弯缸作用时对钢板施加的力=工作辊测量的弯辊力X工作辊弯辊补偿系数;中间辊弯缸作用时对钢板施加的力=中间辊测量的弯辊力X中间辊弯辊补偿系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轧制力计算精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不同轧制力条件下中间辊与工作辊的弯辊补偿系数为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提供,利用压上液压缸,对下辊系及连杆进行称量计重,根据实测弯辊力与轧制力,绘制工作辊和中间辊弯辊力补偿曲线,并将带有补偿系数的工作辊或中间辊弯缸作用时对钢板施加的力加入轧制力计算,从而使轧制力计算结果更加准确,可显著提高轧制力测量、计算和控制精度,为最低60吨轧制力的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尤其是对于IF钢等硬度极软带钢的生产提供了保证,且能够减少钢板屈服强度损耗,为用户提供具有良好深冲深压性能的带钢,提高企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文档编号B21B37/58GK102294365SQ20101020924公开日2011年12月28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25日 优先权日2010年6月25日专利技术者唐伟, 张哲 , 徐波, 柳军, 王弢, 胡洪旭, 赵惠浞, 韩克 申请人:鞍钢股份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提高轧制力计算精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和方法是:(1)、辊系及传动连杆计重:利用每次更换轧辊后进行辊缝零位标定的时间,启动下支撑辊轴承箱下面的两个压上液压缸,当压上液压缸托起下支撑辊、下中间辊、下工作辊而下工作辊尚未接触到钢板时停止,且保持位置不变,通过设于压上液压缸上的压力传感器,将实测下辊系及连杆重量输送给轧机PLC记录,并采用统计平均值作为计算辊系及连杆重量;(2)、弯辊力补偿测算:提升压上液压缸,当上、下工作辊压合辊缝后稳定辊缝位置;然后利用上、下工作辊轴承箱之间的液压缸和上、下工作辊与各自中间辊轴承箱之间的液压缸,建立和改变弯辊力,通过安设在各液压缸上的压力传感器和轧制PLC,分头测量和记录不同的弯辊力及所对应的轧制力,建立弯辊力与轧制力之间的关系;多次测量后,形成弯辊补偿曲线图,并应用到弯辊力补偿系数中;(3、轧制力计算:轧制力计算公式为:轧制力=操作侧压力×活塞面积-杆侧压力×杆侧面积-缸杆重量+传动侧压力×活塞面积-杆侧压力×杆侧面积-缸杆重量-计算辊系及连杆重量-上工作辊重量-工作辊弯缸作用时对钢板施加的力-中间辊弯缸作用时对钢板施加的力;式中:工作辊弯缸作用时对钢板施加的力=工作辊测量的弯辊力×工作辊弯辊补偿系数;中间辊弯缸作用时对钢板施加的力=中间辊测量的弯辊力×中间辊弯辊补偿系数。...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波张哲柳军韩克王弢唐伟胡洪旭赵惠浞
申请(专利权)人:鞍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