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CC2530的无线射频模块。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CC2530外围电路模块,射频模块、外围接口模块。CC2530外围电路模块包括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16,第十电容C17,第十一电容C18,第十二电容C19,第十三电容C20,第一电阻R1,第一晶振Y1、第二晶振Y2,第一芯片U1CC2530,第一连接器P3。本发明专利技术组网方便,响应时间,通信范围广、兼容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CC2530的无线射频模块,包括CC2530外围电路模块,射频模块、外围接口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的CC2530外围电路模块包括第一电容C1、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第七电容C7、第八电容C8、第九电容C16、第十电容C17、第十一电容C18、第十二电容C19、第十三电容C20、第一电阻R1、第一晶振Y1、第二晶振Y2、第一芯片U1和第一连接器P3;第一芯片U1的10、39、21、24、27、28、29、31号引脚为数字电源输入引脚接第一电感L1的一端,第一芯片U1的10、39、21、24、31号引脚分别通过第二电容C2,第一电容C1,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和第七电容C7接地,第一芯片U1的27、28、29同时通过第五电容C5、第六电容C6并联接地,第一电感L1的一端通过第八电容C8接地,第一电感的另一端连接第一连接器P3的7、9号引脚,第一芯片U1的1、2、3、4、41号引脚接地;第一芯片U1的32、33号引脚分别接第二晶振Y2两端,同时第一芯片U1的32、33号引脚又分别通过第九电容C16,第十电容C17接地,第一芯片U1的22、23号引脚分别接第一晶振Y1,同时第一芯片U1的22、23号引脚又分别通过第十二电容C19、第十一电容C18接地,第一芯片U1的40号引脚通过第十三电容C20接地,第一芯片U1的30号引脚通过第一电阻R1接地,所述的第一芯片U1型号为CC2530;所述的射频模块包括第十四电容C9、第十五电容C10、第十六电容C11、第十七电容C12、第十八电容C13、第十九电容C14、第二十电容C15、第一天线E1、第二电感L2、第三电感L3和第四电感L4;第一芯片U1的25、26号引脚分别接第十四电容C9、第十五电容C10的一端,第十四电容C9、第十五电容C10的另一端接在第二电感L2的两端,第十四电容C9的另一端接第十六电容C11的一端,同时通过第三电感L3接地,第十六电容C11的另一端接第四电感L4和第十九电容C14的一端,同时通过第十七电容C12接地,第十九电容C14的另一端接天线E1,同时通过第二十电容C15接地,第四电感L4的另一端接第十五电容C10的另一端,同时通过第十八电容C13接地;所述的外围接口模块包括第一接口P3,第二接口P2和第三接口P1;第一连接器P3的7、9号引脚接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向第一芯片U1提供电源,第一连接器P3的15号引脚接第一芯片U1的12号引脚,第一连接器P3的17号引脚接第一芯片U1的9号引脚,第一连接器P3的19号引脚接第一芯片U1的36号引脚,第一连接器P3的18号引脚接第一芯片U1的15号引脚,第一连接器P3的其余引脚悬空;第二连接器P2的1、19号引脚接地,第二连接器P2的2、8号引脚悬空,第二连接器P2的3号引脚接第一芯片U1的16号引脚,第二连接器P2的5号引脚接第一芯片U1的19号引脚,第二连接器P2的7号引脚接第一芯片U1的18号引脚,第二连接器P2的9号引脚接第一芯片U1的17号引脚,第二连接器P2的11号引脚接第一芯片U1的37号引脚,第二连接器P2的13号引脚接第一芯片U1的9号引脚,第二连接器P2的15号引脚接第一芯片U1的14号引脚,第二连接器P2的17号引脚接第一芯片U1的13号引脚,第二连接器P2的4号引脚接第一芯片U1的8号引脚,第二连接器P2的6号引脚接第一芯片U1的11号引脚,第二连接器P2的10号引脚接第一芯片U1的35号引脚,第二连接器P2的12号引脚接第一芯片U1的34号引脚,第二连接器P2的14号引脚接第一芯片U1的7号引脚,第二连接器P2的16号引脚接第一芯片U1的6号引脚,第二连接器P2的18号引脚接第一芯片U1的5号引脚,第二连接器P2的20号引脚接第一芯片U1的38号引脚;第三连接器P1的2号引脚接第一芯片U1的16号引脚,第三连接器P1的1号引脚接第一芯片U1的15号引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瑞荣,王建中,薛安克,段翠翠,韩雪原,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6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