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适合于复杂环境的多功能救援装置,包括竖向支撑架、横向底架、牵引装置及人员安全固定装置;所述竖向支撑架及横向底架分别由竖向支杆及横向支杆连接构成,竖向支撑架与横向底架活动连接;竖向支撑架的顶部装置横向顶架,所述横向顶架上悬挂滑轮;所述牵引装置包括置于地面的卷扬机,牵引缆的一端与卷扬机连接之后,通过所述横向顶架上悬挂的滑轮,与所述人员安全固定装置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组装简便、质量轻、安全性好、使用场所多种的优点,适合于野外快速救援。(*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野外救援装置,特别涉及一种适合野外复杂环境的多功能救援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对于在复杂的环境如水面、山坡、悬崖等环境下的救援装置一般是大型设备,如轮船上的救生艇或可充气式救生筏,从高船上降落至水面,利用缆绳等装置固定被救人员,通过钢索的牵引就被救人员拉近至船体,又如在悬崖边上救援所用的救援装置,一般采用飞机降落的方式或大型起重机通过缆绳、支架牵引装置进行援救。上述救援装置的缺点是救援操作复杂、耗时多、耗费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上述施救装置的操作复杂,施救耗费大、使用场所单一性的缺点, 进行了研究和设计,提供一种适合于复杂环境的多功能救援装置,其具有组装简便、质量轻、安全性好、使用场所多样性的优点,适合于野外快速救援。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方案一种适合于复杂环境的多功能救援装置,包括竖向支撑架、横向底架、牵引装置及人员安全固定装置;所述竖向支撑架及横向底架分别由竖向支杆及横向支杆连接构成,竖向支撑架与横向底架活动连接;竖向支撑架的顶部装置横向顶架,所述横向顶架上悬挂滑轮;所述牵引装置包括置于地面的卷扬机,牵引缆的一端与卷扬机连接之后,通过所述横向顶架上悬挂的滑轮,与所述人员安全固定装置连接。进一步的技术方案在于所述横向顶架为一三角形水平架,所述三角形水平架的顶点及底边分别悬挂装置有滑轮。所述竖向支撑架由竖向支杆及横向支杆连接构成,至少有一根横向支杆与左右竖向支杆活动连接。所述与左右竖向支杆活动连接的横向支杆,其连接结构如下所述横向支杆的两端与左右竖向支杆采用双向移动式管接头连接,横向支杆与横向底架之间借助伸缩杆连接,左右竖向支杆与横向底架之间分别借助两侧的可滑动斜撑钢板活动连接,可滑动钢板的端头分别带有滑槽孔,对应滑槽孔在左右竖向支杆上分别装置有固定件。竖向支撑架与横向底架活动连接,连接结构如下竖向支撑架与横向底架之间通过铰链活动连接;竖向支撑架的横杆与横向底架之间借助钢索、滑轮以及快速接头牵引连接。竖向支撑架的横杆与横向底架之间借助左右钢链连接,竖向支撑架的横杆连接钉绳,钉绳的另一端连接地钉,地钉扎入地中。人员安全固定装置包括与所述牵引缆连接的手拉吊环、救生圈、安全带、膝部固定带以及足蹬部件。所述与牵引缆连接的人员安全固定装置有两套,并串联安装。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在于本技术为一种适合于复杂环境的多功能救援装置,与传统的救援装置相比, 具有质量轻、操作简便、耗能小、安全性好、使用场所多样性的优点,为野外快速救援提供了良好的设备保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前视结构示意图,横向底架的后视部未画出;图2为本技术的后视结构示意图,图中横向底架的后视部以及卷扬机未画出;图3为本技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见图1、图2所示,本技术包括支撑架装置、人员安全固定装置、平台支架和牵引装置。支撑架装置包括横杆3、6、8以及与其连接的左右竖向连接杆5,由横杆3搭接横向三角形水平架1,三角形水平架1包括各牵引加固钢条2以及各斜支撑杆4,三角形水平架 1的顶点及底边(即横杆3)正中位置分别装有滑轮38。牵引装置包括卷扬机18、定滑轮38、钢索17组成,钢索17从三角形水平架1的下方绕过滑轮38,一端缠绕在卷扬机18上,另一端连接图3所示人员安全固定装置;卷扬机 18可以手动操作也可电动操作,卷扬机18带有已有技术的制动装置。平台支架包括竖直支架35、可折叠的横向底架22及观、钢链34、可伸缩斜撑杆 11、可调节长短的钢拉索21、可滑动斜撑钢板27、30,同时配备多根地钉绳25和多个地钉 14,横向底架22、28的两侧预留好地钉环23。其中竖直支架35是由横杆3、6、8、9、10J6分别和左右竖杆5连接组成的框形钢架,顶部的横杆3上设置多个备用牵引环37,横杆8中间预留一个钢环36,用于连接可调节长短的钢索21,其中横杆9与竖架35两侧的立柱5之间采用活动式双向管接头31连接, 可实现横杆9的上下调节,从而可使竖架35与横向底架22J8之间的角度按需要改变。左右可伸缩斜撑杆11采用母子套接钢管结构,利用已有技术的扳扣12通过卡压的方式来固定,伸缩杆11的上下两端与活动横杆9以及与横向底架22之间分别通过已有技术的固定销32以及15连接。横向底架观呈长方形,由二根钢链34和可滑动钢板30调节和固定其安装状态, 钢链34上设有花兰33,可滑动钢板30上带有滑槽孔四,对应滑槽孔四在左右竖向支杆5 上分别装置有固定螺钉。横向底架22也呈长方形,比横向底架观宽一些,由一根可调节长度的钢索21、左右二根伸缩撑杆11、左右可滑动钢板27来调节和固定其安装状态;横向底架22和观与竖架35之间通过钢合页13活动连接,随需要改变两者的角度,在不使用时可以进行平台支架的折叠,方便收起;平台支架底部的横杆26上间隔添加两个钢圈M来增大了支架的安全系数。钢索21穿过固定于横杆8的钢索环36,绕过滑轮19,两端通过现有技术的快速接头20紧固,滑轮19钩挂于横向底架22上的钢环16上。人员安全固定装置见图3所示,图中包括手拉吊环39-1、39_2,救生圈40-1、40_2, 安全带42-1、42-2,41为将上下安全带42_1、42_2系于钢索17的扣件,膝部速粘固定带 43-1、43-2,上下足蹬45-1、45-2,44为足蹬45-1的固定环,46为保护夹具。所配备的救生圈40-1、40-2能防止安全固定装置升降时人员晃动,又可以防止人员与桥墩、山体的碰撞, 还能使人员在水中自然漂浮。图3所示人员安全固定装置分别用于救援人员和被救人员各一套,两套装置上下串联安装。本技术的工作过程1、装置的运输方式本技术可配备在特种救援车、消防车、救护车、救生艇、舰船、工程抢险车以及直升机上,接警后快速运载到救援场地。2、装置的展开到施救场地后,由2 3人把装置抬放到桥边、水库边、山崖边等平地或预先固定在救援船舷边、或直升机舱门口。 ①如果需在桥边展开施救,则只需展开竖架35和横向底架22,将伸缩杆11的扳扣 12处于松开状态,通过变动滑槽钢板27的槽孔四的位置,来调整竖架35与横向底架22的适宜角度后,拧紧滑槽的紧固螺丝,确定伸缩杆的长度后拧紧扳扣12。再拉好3 5根牵引绳25,用地钉14订入地面,拉紧牵牢竖架35 ;如果桥栏杆坚固和话,也可用备用绳将竖架 35的横梁和立柱与桥的栏杆固定结扎,以确定钢架不晃动、安全牢固为止。将卷扬机18摆放在合适的位置。②如果现场边缘无栏杆,则还需展开横向底架观,使之与横向底架22保持在同一个平面上,这需要通过调节钢链34的花兰33和滑槽钢板30的长度来实现,横向底架观又可以作为救援人员的安全起降平台。3、施救人员就位固定接近目标确定1名施救人员进入图3所示部件39-2 45-2,施救人员套入救生圈41-2,用安全带42-2、膝部速粘固定带43-2固定好施救人员身体的相应部位,施救人员借助三角形水平架1作好下降准备,救护配件包可以背在身上也可以套系在手拉吊环39-2上。启动卷扬机18的同时施救人员握住手拉环39-2,随钢索17的移动而均速下行。当人员接触水面或接近被救人员目标时,施救人员通过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合于复杂环境的多功能救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竖向支撑架(35)、横向底架(22)及(28)、牵引装置及人员安全固定装置;所述竖向支撑架(35)及横向底架(22)及(28)分别由竖向支杆及横向支杆连接构成,竖向支撑架与横向底架活动连接;竖向支撑架(35)的顶部装置横向顶架,所述横向顶架上悬挂滑轮;所述牵引装置包括置于地面的卷扬机(18),牵引缆(17)的一端与卷扬机(18)连接之后,通过所述横向顶架上悬挂的滑轮(38),与所述人员安全固定装置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建辉,张坚平,
申请(专利权)人:陈建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