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具有吸能作用的汽车前横梁。它解决了现有的前横梁强度差、吸能效果不好的问题。本具有吸能作用的汽车前横梁,包括固接在一起的内板和外板,内板和外板连接后形成中空的空腔,内板和外板之间设有刚性的连接件,且在外板的外侧设有吸能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前横梁在内板、外板之间增设连接件,对内、外板的连接起加强作用,保证前横梁的强度要求;在外板和吸能板之间设置支撑板,解决了吸能板与外板的连接问题,降低了吸能板与外板之间的连接难度;采用内板、外板和吸能板形成两个缓冲空间的结构在汽车正面碰撞时吸能效果好,从而能保护行人小腿部的安全并减少汽车碰撞对汽车本身结构产生的破坏。(*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汽车
,具体涉及一种当汽车发生正面碰碰撞时具有吸能作用的汽车前横梁。
技术介绍
在汽车正面碰撞过程中,汽车的前横梁对于在保护行人和降低车辆破坏起到主要的作用。为考虑汽车在后续使用过程中能保护行人小腿部的安全需要,并减少汽车碰撞对汽车本身结构产生的破坏,各厂商在汽车生产时通常采取改进前横梁的结构以吸收汽车碰撞产生的能量,从而将碰撞产生的破坏降低到最小。目前常见的前横梁有单板式和双板式两种结构单板式的前横梁通过在单板上增设凹槽等结构来吸能,这种结构的前横梁虽然能减少纵向的厚度与体积,但其在碰撞过程中容易变形,且吸能效果不明显;双板式的前横梁如本申请人目前生产的结构,包括前横梁内板和前横梁外板,内板与外板的两侧通过焊接的方式固连在一起,这种结构的前横梁虽然可以增加吸能板起吸能作用,但因内外板的焊接结构缺少支撑,刚性较差,影响整个前横梁的强度;而且吸能板与外板之间安装难度较大,安装不到位容易导致吸能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强度高且能充分吸能的汽车前横梁。本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具有吸能作用的汽车前横梁,包括固接在一起的内板和外板,所述的内板和外板连接后形成中空的空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板和外板之间设有刚性的连接件,且在外板的外侧设有吸能板。本技术的内、外板均由金属材料制成,板状内板和外板弯折后,其两边连接在一起并形成中空的空腔,在内板和外板之间设置连接件对整个前横梁起加强度作用。本前横梁在外板的外侧增设了吸能板,这样使车辆与行人发生碰撞时吸能板能对行人腿部提供缓冲,从而在保护行人小腿部的安全的同时减少整个前横梁受压断裂或变形;而由内板和外板组成的双层结构,对于碰撞起进一步的缓冲作用。在上述的具有吸能作用的汽车前横梁中,所述的吸能板的横截面呈几字形,所述的几字形的吸能板的两翼部位与外板固连。几字形的吸能板与外板连接后中间具有中空的空腔,这样的设置方式对正面碰撞具有缓冲作用。在上述的具有吸能作用的汽车前横梁中,所述的吸能板上开设有若干个吸能孔, 所述的吸能孔贯穿吸能板。设置吸能孔,使得碰撞时变形更加充分,缓冲的效果更好。在上述的具有吸能作用的汽车前横梁中,所述的外板上固设有支撑板,所述的吸能板的两翼部位分别焊接在外板和支撑板上。通过在外板上增设支撑板,降低吸能板的连接难度,从而方便吸能板与外板形成固连。在上述的具有吸能作用的汽车前横梁中,所述的支撑板的横截面呈L形,所述的支撑板的一侧焊接在外板上,上述的吸能板焊接在支撑板的另一侧。将支撑板设置成L形, 不但方便支撑板焊接在外板上,而且方便吸能板焊接在支撑板上。在上述的具有吸能作用的汽车前横梁中,所述的连接件包括牵引杆和牵引支架, 所述的牵引支架固设在外板的外侧,所述的牵引杆一端连接在内板上,另一端伸出外板与牵引支架固连。在上述的具有吸能作用的汽车前横梁中,所述的牵引杆同时穿设在内板与外板上,所述的牵引杆的一端设有挡肩,该挡肩焊接在内板上,所述的牵引杆的另一端焊接在牵引支架上。在内板和外板上设有同轴的两个通孔,牵引杆穿设在两个通孔内,位于内板这端通过挡肩顶靠的方式形成连接,位于外板这端直接焊接在牵引支架上。这种连接方式不但对内、外板起加强作用,而且当正面碰撞受压时,通过吸能板作用到外板的力会顶压牵引杆,起进一步缓冲作用,降低了对汽车本身结构产生的破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具有吸能作用的汽车前横梁具有以下优点1、由内板、外板和吸能板组成的前横梁,具有两个缓冲空间,这种结构的前横梁在汽车正面碰撞时吸能效果好,从而能保护行人小腿部的安全并减少汽车碰撞对汽车本身结构产生的破坏;2、在内板和外板之间增设连接件,对内、外板的连接起加强作用,保证前横梁的强度要求;3、通过在外板和吸能板之间设置支撑板,解决了吸能板与外板的连接问题,降低了吸能板与外板之间的连接难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具有吸能作用的汽车前横梁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具有吸能作用的汽车前横梁的图1的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的具有吸能作用的汽车前横梁的右视图图4是本技术的具有吸能作用的汽车前横梁在图1中的A-A剖视图。图中,1、内板;2、外板;3、吸能板;4、支撑板;5、牵引支架;6、牵引杆;7、挡肩;8、 吸能孔。具体实施方式以下是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技术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本技术的具有吸能作用的汽车前横梁,包括内板1、外板2、连接件、支撑板4和吸能板3。内板1和外板2均由钢板弯折而成,内板1和外板2的两侧边沿焊接在一起并形成中空的空腔,在内板1和外板2上分别开设有通孔,两个通孔同轴设置。连接件包括牵引杆 6和牵引支架5,牵引支架5呈块状,在牵引支架5上也开设有通孔,该通孔与外板2的通孔同轴设置后并将牵引支架5焊接在外板2上;牵引杆6的一端设有挡肩7,牵引杆6从内板 1的通孔经过外板2的通孔、牵引支架5的通孔伸出牵引支架5,并焊接在牵引支架5上,此时挡肩7顶压在内板1上并通过焊接的方式与内板1形成固连。这种连接方式不但对内、 外板2起加强作用,而且当正面碰撞受压时,给外板2的力会顶压牵引杆6,从而将作用在内板1上将力分散开,起进一步缓冲作用,这种结构降低了对汽车本身结构产生的破坏。支撑板4的横截面呈L形,支撑板4的一侧焊接在外板2上,另一侧位于外板2外。 吸能板3的横截面呈几字形,几字形的吸能板3顶部上开设有若干个贯穿吸能板3的吸能孔8,这些吸能孔8能使吸能板3变形更加充分。几字形的吸能板3的两翼部位的一翼部焊接在外板2上,此焊接处位于内板1与外板2连接处;另一翼部焊接在支撑板4另一侧上, 通过在外板2上增设支撑板4降低了吸能板3的安装难度,从而方便吸能板3与外板2形成固连。吸能板3的几字形结构使得吸能板3与外板2连接后中间具有中空的空腔,这样的设置方式对正面碰撞具有缓冲作用。当汽车发生正面碰撞时,通过吸能板3的变形来吸收车辆与行人腿部碰撞时产生的一部分撞击力,当撞击的力较大时吸能板3顶压外板2提供进一步缓冲,这种结构的前横梁不但保护了行人小腿部的安全,而且减少了整个前横梁受压断裂或变形。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技术精神作举例说明。本技术所属
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技术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内板1、外板2、吸能板3、支撑板4、牵引支架5、牵引杆6、 挡肩7、吸能孔8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技术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技术精神相违背的。权利要求1 一种具有吸能作用的汽车前横梁,包括固接在一起的内板(1)和外板O),所述的内板⑴和外板⑵连接后形成中空的空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板⑴和外板⑵之间设有刚性的连接件,且在外板O)的外侧设有吸能板(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吸能作用的汽车前横梁,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能板(3) 的横截面呈几字形,所述的几字形的吸能板(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吸能作用的汽车前横梁,包括固接在一起的内板(1)和外板(2),所述的内板(1)和外板(2)连接后形成中空的空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板(1)和外板(2)之间设有刚性的连接件,且在外板(2)的外侧设有吸能板(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文鑫,王会斌,李国林,李宏华,吴成明,丁勇,赵福全,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