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四川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适于高密度板房安置区的带高窗的双面采光单层板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7005714 阅读:4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适于高密度板房安置区的带高窗的双面采光单层板房。该板房主要由框架、墙体、屋顶、门、侧窗、高窗构成,每间房间的背面外墙开设高窗,入口面外墙开设入户门和侧窗,沿每间房间的背面隔墙设置橱柜空间,改善板房隔音性。当运用缩小或取消板房间距的方法规划高密度单层板房安置区时,由于该板房取消了现有双面采光单层板房的背面间距,更集约利用土地,实现比现有双面采光布局更高的容积率,解决现有板房的背面开窗面紧邻造成的邻里干扰问题,消除安置区卫生死角,改善区域和室内通风环境;该板房双面开窗,更有利于室内通风、采光、日照,在保持现有单面采光布局容积率的同时,改善现有单面采光板房的居住环境。(*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单层板房,具体是指一种适于高密度板房安置区的带高窗的双面采光单层板房
技术介绍
板房因便于拆装、运输,搭建周期短,可循环使用,而广泛作为工程施工的临时用房和救灾临时安置房。在用地紧缺或板房需求量大的情况下往往会出现高密度的板房区。这里的高密度板房区是指区内的建筑密度比6850180-93(修订本)5.0.6. 1的规定高15%以上,或人均用地比GB50180-93(修订本)3. 0. 3中对组团的规定高15%以上的板房区(GB50180-93(修订本)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93 (修订本)》)。建筑密度是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在用地紧缺的前提下尽可能多的安置板房,扩大人口容量,有两种规划方法,第一种是增加板房层数,修建多层板房,第二种是减小或取消板房间距。在容积率相同的情况下,第一种规划方法能比第二种方法获得更宽敞的室外环境,但由于板房的墙体和楼板的隔音性差,多层板房比单层板房增加了楼层上下的邻里干扰,因此第一种规划方法在获得较宽松的室外环境的同时并不能改善与人关系最密切的室内居住环境。而第二种规划方法同样会产生同层邻里间的视觉和听觉的相互干扰。可见,高密度板房安置区的上述两种规划方法都存在种种影响住户私密性的问题,尽管如此,现实中出于不同的出发点和需求, 这两种规划方法被广泛运用。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国首次面临在有限的规划用地情况下,在最短时间内为 1300余万人提供临时住所的难题,为最有效的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四川灾区出现了大量的高密度板房安置区。由于频繁的余震的困扰,若采用第一种规划方法修建多层板房,则需要增强板房结构的加固措施,进而增加修建成本;另外灾后受灾群众会对建筑缺乏安全感, 入住多层板房建筑不利于受灾群众的灾后心理康复。因此出于经济、社会的角度考虑,地震灾后安置区放弃了第一种规划方法而采用第二种规划方法。行列式布局的规划模式是实现小建筑间距、高建筑密度的安置区的最佳模式,四川震后高密度临时安置区的板房布局就是采用行列式空间布局,依据现有的板房建筑形式而呈现以下两种行列式空间布局模式 双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和单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图11是双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特点如下一般7 10间双面采光的标准间构成一栋板房,两栋背面相对的板房形成一个小单元,小单元内部两栋板房背面间距为1. 5m 1. 8m,一般4个这样的小单元构成一组团, 组团内每栋板房的入口面间距为:3m 3. 5m,组团间的通道宽6 7m。此类板房为单坡顶或双坡顶,两栋板房背面留出1. 5m 1. 8m的距离是为了标准间能双面开窗,便于室内对流通风,同时提供较好的室内采光和日照环境。但由于相对相邻的板房的背面窗户的间距太小,且窗户两两相对,邻里间的声音和视线严重干扰了住户生活的私密性。因此大多数住户都将背面窗户紧闭并挂上窗帘,窗户并没发挥它本应起到的作用,板房背面的1.5m 1.8m的间距为能实现改善室内通风和采光的设计初衷,事实上成为了无效使用空间,造成了建设用地的浪费。而且狭窄间距往往成为安置区藏污纳垢的卫生死角,影响了安置区的公共卫生。图12是单面采光行列式布局模式示意图,该模式的特点如下一般7 10间单面采光的标准间构成一组,两组朝向相反的单面采光的标准间组成一栋板房,一般4栋这样的板房组成一个组团,组团内每栋板房入口面间隔3m 3. 5m,组团间的通道宽6 7m。此类板房一般为双坡顶,每个标准间为单坡顶,单面采光使标准间室内光线阴暗,通风不畅。若板房为正南北朝向,会有一半的标准间朝向正北而阳光常年无法到达室内,影响室内卫生和人体健康。为了解以四川灾后临时安置区为代表的高密度板房安置区的热环境和自然通风情况,本人于2010年7月四日14:00 17:00对都江堰幸福家园临时安置区的区域风环境、区域温度和板房室内气温进行现场实测。幸福家园是都江堰最大灾后临时安置区之一, 占地10公顷,有2751间板房,能同时容纳7000人左右,它采用双面采光的行列式布局模式,建筑密度高达到46.4%,人均占地14. 3m2/人,是典型的高密度板房区。测试数据显示 当安置区域外的距地面1. 5m高度的风速为0. 84m/s时,安置区域内的室外同高度的平均风速为0. 33m/s,仅为安置区域外风速的39. 8%,以此同时,安置区域内距地面1. 5m高度的平均气温为36. 7°C,比安置区域外的同高度的气温高2. 1°C,而完全门窗密闭的板房室内平均气温为38. 6°C。可见,以幸福家园为代表的,采用双面采光的行列式布局模式的高密度安置区的区域内自然通风比区域外的差,夏天区域内和板房内的热不易排散,进而促成区域内局部热岛效应,恶化板房室内的热环境。可以推测冬天板房区域内的风速也会低于区域外的风速,本人于2009年1月11日9:15 10:00在四川江油市京太板房社区对门窗全部关闭的板房的室内、外温度进行现场实测,结果显示当室外平均气温为1.9°C时,室内平均气温为5°C,可见,冬天门窗全部关闭时,板房建筑本身具有很好的保温性能,辅以适当的取暖设备,完全能抵御室外的严寒和风袭。因此,夏天是板房安置区居住环境最恶劣的时候, 改善板房安置区居住环境的重点在于改善夏季板房安置区的居住热环境,而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就是提高板房区域和室内风速。以四川灾后高密度板房安置区为代表的两种行列式布局模式是采用高密度板房安置区的第二种规划方法并沿用现有的单层单坡顶(图13所示)或单层双坡顶(图14所示)板房形式的必然结果,不仅带来板房单体的采光、通风、私密性等问题,还严重影响了安置区区域的室外自然通风。当高密度板房安置区规划出于现实条件考虑采用减小或取消板房间距的规划方法时,所出现的上述的通风、采光、日照、环境卫生等问题的结症在于现有的单层板房建筑形式不适用于所采用的规划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采用高密度板房安置区的第二种规划方法时,板房现有技术造成的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带高窗的双面采光的单层板房建筑,在保证高容积率的前提下,改善高密度的行列式布局安置区的区域通风和板房的建筑通风,减轻高密度行列式布局造成的邻里间的视觉和听觉干扰,改善居住环境。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适于高密度板房安置区的带高窗的双面采光单层板房,主要由框架、墙体、屋顶、门、侧窗、高窗构成。墙体包括入口面外墙、背面外墙、背面隔墙、侧面隔墙、侧面山墙,屋顶包括坡屋顶、平屋顶。所述单层板房由两组入口朝向相反的房间组成,两组房间有共同的背面隔墙,背面隔墙上有平屋顶覆盖,背面外墙的墙脚落在平屋顶上,两组板房有各自的背面外墙,两道背面外墙平行且相对,每间房间的背面外墙上均开设等大高窗,入口面外墙上开设入户门和侧窗。所述板房背面外墙上高窗的长度等于或小于背面外墙长度,当其长度小于背面外墙长度时,高窗洞口按以下规则进行水平定位高窗洞口的两个垂直边界距最近的侧隔墙或侧山墙的水平距离应等于入口面外墙的侧窗洞的两个垂直边界距该最近侧隔墙或侧山墙的水平距离。该规则是根据对比实验数据确定的,能优化室内通风气流组织,确保板房室内最佳的通风效果。高窗窗台高出平屋顶上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间的入口面外墙(5)上开设入户门(2)和侧窗(3)。屋顶(11),其特征在于,该单层板房由两组入口朝向相反的房间组成,两组房间有共同的背面隔墙,背面隔墙上有平屋顶覆盖,背面外墙的墙脚落在平屋顶上,两组板房有各自的背面外墙,两道背面外墙平行且相对布置,每间房间的背面外墙上均开设等大高窗,每个房1.一种适于高密度板房安置区的带高窗的双面采光单层板房,主要由框架(1)、墙体、屋顶、门(2)、侧窗(3)、高窗(4)构成,墙体包括入口面外墙(5)、背面外墙(6)、背面隔墙(7)、侧面隔墙(8)、侧面山墙(9),屋顶包括坡屋顶(10)、平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鹭红龙恩深李红周波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学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