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带待混药袋的输液软瓶套装结构属于医用输液容器,特别是涉及受压力能改变体积的输液软瓶和待混药袋套装结构。包括输液软瓶和待混药袋,其特征在于:输液软瓶和待混药袋有局部密封粘接面,粘接处为粘接固定面;待混药袋内设有能刺破粘接固定面的破壁导液锥。优点:使两种包装物中装的输液和药品的种类、质量和数量在生产厂的生产中就被固定不变,在医生输液操作中不用新配药品,不会产生输液和药品的种类、质量和数量不配合的问题,就彻底解决了医生输液操作中错误配药,甚至产生医疗事故的问题。(*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医用输液容器
,特别是涉及受压力能改变体积的输液软 瓶上带有待混药袋的输液软瓶和待混药袋套装结构。
技术介绍
中国专利200420036457. X《输液瓶》公开了一种随瓶中液减少了自收缩瓶袋体内 空体积的输液瓶。200420031825. 1公开了一种《自排液输液瓶》,以及现有的任何可站立不 倒的输液软瓶都不自带有药袋。要加药只有把药配成溶液用针刺入从瓶口的胶垫向输液软 瓶中加药。缺点是向输液软瓶的液体中加的药种类、质量和数量是加药人员控制,即人工 控制加药种类、质量和数量。人工控制加药的缺点是种类不一定病人只定的,质量不一定有 保证,数量上可能有误差。为解决人工控制加药的缺点,现有技术提供了带有待混药袋的输液袋,即可加药 输液袋,把药和应配液体分别放在用一个袋体被隔离开的两个分袋体中,保证了所加药种 类、质量和数量与应配液体完全配合。这种一个整体袋被分为两个分袋体的结构是在一个 整体袋中间用热压粘合成可解除的热压粘合线。不输液时,药与输液分别在两个分袋体中, 要输液时用手压装有输液的分袋,将热压粘合线解除,两个分袋体合为一个整体袋,药和应 配液体混合。但这种有待混药袋的输液袋只有是软袋体,不能站立,不好搬运、储存,特别是 不方便医生、护士输液操作。所以,在可站立的输液软瓶(包括可站立的自排液输液瓶)上加带待混药袋是很 有意义的。中国专利200520050777. 5《可混药大输液塑料瓶》公开了一种可混药大输液塑料 瓶,瓶体(1)的瓶口上端设置有一盖子(2),盖子(2)顶部设有混药嘴(21)和输液嘴(22), 在混药嘴(21)的顶部设有折杆(23),所述的混药袋(3)上设有一排液管(31),排液管(31) 与混药嘴(21)相连,所述的排液管(31)上套设有一夹子(4)。本技术可同时盛装两种 药,避免外部混药造成的污染且减轻劳动强度。该技术方案的缺点是折断折杆后,要把折 杆从混药嘴管道中挤入混药袋中,才能使混药袋与瓶体导通。但在混药时折杆很易又进入 混药嘴管道中堵塞导通,使混药很不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待混药袋与输液软瓶进行混药时,待混药袋与输液软瓶 的混药通道不会被堵塞的待混药袋与输液软瓶结合的套装结构。使待混药袋与输液软瓶有 密封结合部,成为药品与输液的种类、质量和数量是固定达配,输液操作时不用其它器械可 将药品与输液两者实现无菌混合的药品和输液的包装物,即待混药袋和输液软瓶结合的套 装结构。本技术的构思是把待混药袋的局部焊接在输液软瓶的瓶肩局部,焊接面成 为不与空气接触的密封面。由于待混药袋的焊接面易被刺穿,输液软瓶的瓶肩部分可制作成不易变形的结构,但把瓶肩的焊接面作成较薄易刺穿的结构,再在待混药袋的焊接面对 面的待混药袋体内壁设置刺破装置,即破壁导液锥管。当要输液时,人手按压有破壁导液锥 管的待混药袋体外面,破壁导液锥管就刺破焊接面的待混药袋和瓶肩,即刺破焊接面形成 液体通道,输液软瓶中的液体进入待混药袋,溶解药品,再用人手挤压待混药袋,把药品溶 液从液体通道挤入输液软瓶,实现无菌操作的把药品溶解到输液软瓶的液体中,保证了药 品与液体是原配,达到药品与液体种类、质量和数量配合不会在输液操作过程中出现错误 配合。本技术的结构是带待混药袋的输液软瓶套装结构,包括输液软瓶1和待混药袋2,其特征在于输 液软瓶1和待混药袋2有局部密封粘接面相结合,粘接处为粘接固定面6 ;待混药袋2内设 有能刺破粘接固定面6的破壁导液锥9。输液软瓶1的粘接固定面6可以在瓶肩5、瓶体 壁等不易变形的局部位置。如果输液软瓶1是椭圆形可站立的自排液输液瓶,粘接固定面 6要设在瓶体壁则最好在椭圆形两端的小面积侧面,小面积侧面的壁比宽面的壁更厚,当然 粘接固定面6设在瓶肩5部位更好。带待混药袋的输液软瓶套装结构,包括输液软瓶1和待混药袋2,输液软瓶1的颈 部3和瓶体4之间是瓶肩5,待混药袋2与瓶肩5相邻的为待混药袋接瓶层7,待混药袋接 瓶层7与瓶肩5有局部密封粘接面相结合,粘接处为粘接固定面6 ;待混药袋接瓶层7相对 的面为待混药袋表层8,待混药袋表层8的内表面设有破壁导液锥9 ;破壁导液锥9有锥尖 10和多个侧壁孔11。瓶肩5粘接固定面6较薄,或中心部位较薄,周围较厚。周围较厚有利于与待混药 袋2粘接和粘接固定面6的机械强度,中心部位较薄有利于输液操作时用破壁导液锥9刺 破中心部位形成液体通道。破壁导液锥9的锥尖10用与刺破输液软瓶1和待混药袋2的粘接固定面6,破壁 导液锥9的侧壁孔11用于刺破输液软瓶1和待混药袋2的粘接固定面6面后形成液体通道。输液操作时用左手握紧输液软瓶1的瓶肩5,尽量保持瓶肩5形状不变,用右手母 指按压待混药袋2有破壁导液锥9的部位,使锥尖10刺破输液软瓶1和待混药袋2的粘接 固定面6,输液软瓶1中的液体流入待混药袋2中,溶解药品。由于输液软瓶1和待混药袋 2都是可压缩变形的容器,所以可将输液软瓶1和待混药袋2交替压缩,把待混药袋2中的 已溶解药品的药液输送到输液软瓶1中,使输液软瓶1和待混药袋2中的药液浓度相同后, 可用输液软瓶1倒挂进行输液。破壁导液锥9以大于锥管横截面的锥管底盘12与待混药袋表层8相连接。这样 在输液操作时,待混药袋表层8有较大面积的锥管底盘12分散压力,待混药袋表层8不会 被损坏。瓶肩5的粘接固定面6部位较薄,成为易刺破薄壁圈13,或粘接固定面6的中心 部位较薄,成为易刺破薄壁圈13。瓶肩5—般较厚起固定输液软瓶1形状的作用,在瓶肩 5局部的粘接固定面6即有密封连接作用,主要还是作为刺破成液体通道的作用,为了便于 刺破则粘接固定面6或粘接固定面6的中心部位较薄,成为易刺破薄壁圈13。破壁导液锥9的锥尖10接近易刺破薄壁圈13。这个结构位置关系在于锥尖10与易刺破薄壁圈13位置对准。易刺破薄壁圈13的大小与破壁导液锥9的管体中间部位大小相配合。这个结构 使破壁导液锥9不完全伸入到易刺破薄壁圈13内,保留一部分在待混药袋2中,使输液软 瓶1与待混药袋2用破壁导液锥9形成液体通道。输液软瓶1是在输液时受负压后能自收缩减少内空体积的自收缩输液瓶袋。当然 输液软瓶1也可是不能受负压后能自收缩的软瓶,即输液软瓶1也可是普通输液软瓶1。但 输液软瓶1是能与待混药袋2密封焊接的材料制成。输液软瓶1和待混药袋2之间设有不干胶粘14接,或输液软瓶1和待混药袋2临 时拴接。把输液软瓶1和待混药袋2临时固定,又可方便撤除这些固定。但输液软瓶1和 待混药袋2的粘接固定面6是不能无损坏撤除的结构。接近输液软瓶1颈部3的待混药袋2上设有焊接柱15,焊接柱15与颈部3固定连 接。输液软瓶1颈部3 —般较厚,有抗变形的机械强度,用待混药袋2的焊接柱15与颈部 3固定连接目的在于借助颈部3的机械强度防止待混药袋2向下重量的拉力损坏粘接固定 面6。输液软瓶1和待混药袋2之间设有不干胶粘14接,或输液软瓶1和待混药袋2临 时拴接,以及待混药袋2焊接柱15与颈部3固定连接都是防止待混药袋2向下重量的拉力 损坏粘接固定面6。本技术的优点当把待混药袋与输液软瓶进行混药操作时,没有物体游离在 待混药袋与输液软瓶中,待混药袋与输液软瓶的混药通道不会被堵塞,混药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带待混药袋的输液软瓶套装结构,包括输液软瓶(1)和待混药袋(2),其特征在于:输液软瓶(1)和待混药袋(2)有局部密封粘接面相结合,粘接处为粘接固定面(6);待混药袋(2)内设有能刺破粘接固定面(6)的破壁导液锥(9)。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大中,
申请(专利权)人:廖大中,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90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