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连杆结构改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93106 阅读:20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连杆结构改良,连杆体大头端与连杆盖可拆卸固连并形成曲柄轴孔,衬套固插于连杆体小头端的活塞销孔内,上、下轴瓦插于曲柄轴孔内,上、下轴瓦内侧壁上分别设有相互连通的劣弧形内凹第二油槽和半圆形内凹第一油槽,上轴瓦第二油槽处径向设有第一油孔,连杆体曲柄轴孔内壁上有与第一油孔连通的弧形内凹第三油槽,衬套外侧壁上有内凹环状第四油槽,第四油槽内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径向通孔,连杆体上设有至少一条油路,油路分别与第三、四油槽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可把曲柄轴内的润滑油引到衬套内,使连杆与活塞销及连杆与曲柄轴的连接处得到充分的润滑,连杆往复运动时对曲轴的冲击力小,上、下轴瓦、连杆和衬套的使用寿命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连杆,特别涉及一种发动机连杆结构改良
技术介绍
目前,国内很多柴油发动机的连杆机构,在工作时连杆只是起到能量转换的功能, 由于连杆体的大头端与曲柄轴相连接,小头端与活塞相连接,当发动机以1500r/min转动 时,曲柄轴与连杆体大头端和连杆体小头端和活塞销连接的地方会产生很大的摩擦力和冲 击力,如果润滑不足,将会大大降低活塞销及上、下轴瓦的使用寿命,由于上述连接的地方 属于间隙配合,目前是发动机在其轴向端面外部喷油对其进行润滑的,这种方式使得润滑 油很难深入到间隙的中间部份进行润滑,使得连接处润滑不充分,连杆往复运动时对曲柄 轴的冲击力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弥补以上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连杆结构改良,该发动机连杆结构 简单,润滑充分,在往复运动时对曲柄轴的冲击力小。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发动机连杆结构改良,连 杆包括连杆体、连杆盖、衬套、上轴瓦、下轴瓦,以使用方向为基准,连杆体大头端远离小头 端一侧与连杆盖可拆卸固连,连杆体小头端设有活塞销孔,大头端与连杆盖共同形成与活 塞销孔同向的曲柄轴孔,衬套固定插置于连杆体小头端的活塞销孔内,上轴瓦和下轴瓦径 向组合形成一圆环型并插置于连杆体大头端的曲柄轴孔内,下轴瓦内侧壁上设有半圆形内 凹第一油槽,上轴瓦内侧壁上靠近下轴瓦一侧设有一段劣弧形内凹第二油槽,该第一、二油 槽连通,上轴瓦的第二油槽处径向开设有一第一油孔,连杆体大头端的曲柄轴孔内壁上设 有一段弧形内凹第三油槽,所述第三油槽与上轴瓦的第一油孔连通,衬套外侧壁上设有一 圈内凹环状第四油槽,衬套的第四油槽内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径向通孔,连杆体上设有至少 一条油路,该油路分别与连杆体大头端的第三油槽和小头端衬套的第四油槽连通,当发动 机工作时,曲柄轴顺时针旋转,由于曲柄轴上设有径向的油道,当该油道与下轴瓦和上轴瓦 的第一、二油槽连通时,发动机内润滑油沿曲柄轴上的润滑油道进入下轴瓦和上轴瓦的第 一、二油槽,并沿上轴瓦的第一油孔流出到连杆体大头端的第三油槽内,然后沿连杆体上的 油路进入其小头端衬套的第四油槽内,接着润滑油沿第四油槽上的径向通孔进入到衬套内 部,这样润滑油就润滑了曲柄轴和上、下轴瓦的同时还对活塞销和衬套进行充分润滑,当曲 柄轴转到其油道与上轴瓦无第二油槽的位置对应时,曲柄轴的油道被上轴瓦内部堵住,此 时润滑油停止对上、下轴瓦的第二、一油槽供油也就停止对衬套内部供油,直到曲柄轴运动 到下一周期为止,这样曲柄轴每转一圈,上、下轴瓦的第二、一油槽及连杆体的第三油槽都 得到润滑油,这样衬套内部也就能得到润滑油,这样使的衬套和上、下轴瓦得到了充分的润 滑,延长了其使用寿命,并且降低了连杆往复运动时对曲柄轴的冲击力,进一步延长了连杆 和曲柄轴的使用寿命。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连杆体小头端远离大头端一侧设有径向第二油孔,该 第二油孔分别与小头端外侧和衬套外侧壁的第四油槽连通,这样当润滑油到达衬套外侧的 第四油槽内时就会进入该第二油孔,并沿第二油孔喷出到活塞底部,这样就可对活塞底部 进行充分的冷却。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衬套上径向通孔的数量为一个。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连杆体上油路的数量为一条。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连杆体上的油路位于连杆体远离上轴瓦的第一油孔一 侧,即曲柄轴旋转切向力的反向侧,这样使油路内的润滑油产生较大的惯性力而连杆体小 头端运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改进,上轴瓦上的第一油孔和上轴瓦轴心连线与上轴瓦和下 轴瓦连接面形成15°到25°夹角,该夹角方便润滑油的传递。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在上轴瓦的第二油槽上开设第一油孔,并 在连杆体大头端开设第三油槽,该第三油槽与第一油孔连通,连杆体上又开设油道,衬套外 侧壁上开设第四油槽,第四油槽上又设径向通孔,油道又分别与第三、四油槽连通,这样就 把曲柄轴内的润滑油引到衬套内,这样就使连杆与活塞销及连杆与曲柄轴的连接处得到充 分的润滑,连杆往复运动时对曲轴的冲击力小,可以提高上、下轴瓦、连杆和衬套的使用寿 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部放大图;图3为衬套的主视图;图4为图3中B-B向剖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一种发动机连杆结构改良,连杆包括连杆体1、连杆盖2、衬套3、上轴瓦4、 下轴瓦5,以使用方向为基准,连杆体大头端远离小头端一侧与连杆盖2可拆卸固连,连杆 体1小头端设有活塞销孔11,大头端与连杆盖共同形成与活塞销孔11同向的曲柄轴孔12, 衬套3固定插置于连杆体小头端的活塞销孔11内,上轴瓦4和下轴瓦5径向组合形成一圆 环型并插置于连杆体大头端的曲柄轴孔12内,下轴瓦5内侧壁上设有半圆形内凹第一油槽 51,上轴瓦4内侧壁上靠近下轴瓦5—侧设有一段劣弧形内凹第二油槽41,该第一、二油槽 51、41连通,上轴瓦4的第二油槽41处径向开设有一第一油孔42,连杆体1大头端的曲柄 轴孔12内壁上设有一段弧形内凹第三油槽121,所述第三油槽121与上轴瓦4的第一油孔 42连通,衬套3外侧壁上设有一圈内凹环状第四油槽31,衬套3的第四油槽31内壁上设有 至少一个径向通孔32,连杆体1上设有至少一条油路13,该油路13分别与连杆体1大头端 的第三油槽121和小头端衬套3的第四油槽31连通,当发动机工作时,曲柄轴6顺时针旋 转,由于曲柄轴6上设有径向的油道,当该油道与下轴瓦5和上轴瓦4的第一、二油槽51、41 连通时,发动机内润滑油沿曲柄轴6上的润滑油道进入下轴瓦和上轴瓦的第一、二油槽51、 41,并沿上轴瓦的第一油孔42流出到连杆体大头端的第三油槽121内,然后沿连杆体上的油路13进入其小头端衬套的第四油槽31内,接着润滑油沿第四油槽31上的径向通孔32 进入到衬套3内部,这样润滑油就润滑了曲柄轴6和上、下轴瓦4、5的同时还对活塞销7和 衬套3进行充分润滑,当曲柄轴6转到其油道与上轴瓦无第二油槽41的位置对应时,曲柄 轴6的油道被上轴瓦4内部堵住,此时润滑油停止对上、下轴瓦的第二、一油槽51、41供油 也就停止对衬套3内部供油,直到曲柄轴6运动到下一周期为止,这样曲柄轴6每转一圈, 上、下轴瓦的第二、一油槽51、41及连杆体的第三油槽121都得到润滑油,这样衬套3内部 也就能得到润滑油,这样使的衬套3和上、下轴瓦4、5得到了充分的润滑,延长了其使用寿 命,并且降低了连杆往复运动时对曲柄轴6的冲击力,进一步延长了连杆和曲柄轴6的使用 寿命ο所述连杆体1小头端远离大头端一侧设有径向第二油孔14,该第二油孔14分别与 小头端外侧和衬套3外侧壁的第四油槽31连通,这样当润滑油到达衬套3外侧的第四油槽 31内时就会进入该第二油孔14,并沿第二油孔14喷出到活塞底部,这样就可对活塞底部进 行充分的冷却。所述衬套3上径向通孔32的数量为一个。所述连杆体1上油路13的数量为一条。所述连杆体上的油路位于连杆体远离上轴瓦的第一油孔一侧,即曲柄轴旋转切向 力的反向侧,这样使油路内的润滑油产生较大的惯性力而连杆体小头端运动。所述上轴瓦上的第一油孔42和上轴瓦轴心连线与上轴瓦和下轴瓦连接面形成 15°到25°夹角,这样方便润滑油的传递。权利要求1.一种发动机连杆结构改良,连杆包括连杆体(1)、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动机连杆结构改良,连杆包括连杆体(1)、连杆盖(2)、衬套(3)、上轴瓦(4)、下轴瓦(5),以使用方向为基准,连杆体大头端远离小头端一侧与连杆盖(2)可拆卸固连,连杆体(1)小头端设有活塞销孔(11),大头端与连杆盖共同形成与活塞销孔(11)同向的曲柄轴孔(12),衬套(3)固定插置于连杆体小头端的活塞销孔(11)内,上轴瓦(4)和下轴瓦(5)径向组合形成一圆环型并插置于连杆体大头端的曲柄轴孔(12)内,下轴瓦(5)内侧壁上设有半圆形内凹第一油槽(51),上轴瓦(4)内侧壁上靠近下轴瓦(5)一侧设有一段劣弧形内凹的第二油槽(41),该第一、二油槽(51、41)连通,其特征为:上轴瓦(4)的第二油槽(41)处径向开设有一第一油孔(42),连杆体(1)大头端的曲柄轴孔(12)内壁上设有一段弧形内凹的第三油槽(121),所述第三油槽(121)与上轴瓦(4)的第一油孔(42)连通,衬套(3)外侧壁上设有一圈内凹环状第四油槽(31),衬套(3)的第四油槽(31)内壁上设有至少一个径向通孔(32),连杆体(1)上设有至少一条油路(13),该油路(13)分别与连杆体(1)大头端的第三油槽(121)和小头端衬套(3)的第四油槽(31)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伯林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麦格特发动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