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陈立光专利>正文

一种电动机器人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697794 阅读:1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机器人结构,包括头部、手臂、上身躯、下身躯、腿部和脚部,头部和手臂与上身躯之间活动连接,下身躯和腿部上端活动连接,腿部下端和脚部活动连接。特点是所述头部的头顶内设有接收装置,头部的后面设有发声装置;手臂上设有发光装置,手掌上连接有盾牌。上身躯、和下身躯组合的腹腔内设置有转动机构;脚部内设置有行走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智能型仿真机器人功能,外观仿人体结构设计逼真,深受儿童喜欢。(*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动机器人结构,具体是特指一种智能型仿 真电动机器人结构。技术背景现有的电动机器人结构品种多样,而且深受儿童的喜欢,尤其是 具有智能型、仿真功能的电动机器人结构。不仅儿童喜欢玩耍,许多 中学生、甚至大学生也很喜欢。现有电动机器人结构的结构形式主要 有两类, 一类是模仿人的行走摆动功能的电动机器人结构。此种电动 机器人结构己不能够引起人们玩耍兴趣。另一类是智能型电动机器人 结构,结构复杂,产品价格昂贵,大众消费难。如中国公开专利CN26265689Y -种电动机器人结构,由仿人体结构体及控制电路构 成,体内安装有高级计算机操作系统、抗电磁干扰功能,结构设计复 杂,但机器人仿人体设计又过于简单,从玩具品性感觉上不逼真,失 去玩耍兴趣,也不适宜学龄前儿童玩耍。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电动机器人结构存在的上述不足,本技术的目 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机器人结构,它具有智能型仿真机器人功能,外 观仿人体结构设计又逼真,深受儿童喜欢。本技术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电动机器人结构, 包括头部、手臂、上身躯、下身躯、腿部和脚部,头部和手臂与上身躯之间活动连接,下身躯和腿部上端活动连接,腿部下端和脚部活动 连接。特点是所述头部的头顶内设有接收器,接收器设置在接收器座 上,头部的后面设有发声装置;手臂上设有发光装置,手掌上连接有 盾牌。上身躯、和下身躯组合的腹腔内设置有转动机构;脚部内设置 有行走机构;腿部内设置有连杆,连杆一端连接着转动机构,连杆另 一端与脚部连接。上述方案中所述转动机构由轴座、偏心拨杆、转轴、平面齿轮盘、 传动齿轮、半月齿轮、传动轴、棘轮和另一棘轮组成,所述轴座二侧 铰轴贯穿于下身躯中部和腿部上端弧槽铰接于连杆一端的孔内,同侧 铰轴铰接于腿部上端的孔内,轴座中部孔贯穿铰接有转轴,转轴中部 连接着平面齿轮盘,平面齿轮盘啮合半月齿轮组,半月齿轮组一侧连 接着棘轮,棘轮啮合于另一棘轮,转轴下端上的偏心拨杆贯穿轴座连 接于腿部上端的斜槽内,转轴上端铰接于轴座。所述轴座二侧连接于 上身躯内腔的支座。所述上身躯下端的凸环环扣于下身躯上端的凹环 内。上述方案中所述行走机构由电机、传动齿轮组、驱动齿轮轱、行 走轮组成,电机连接传动齿轮组,传动齿轮组啮合于驱动齿轮轱,驱 动齿轮轱外圆连接有行走轮,驱动齿轮轱与行走轮组成离合器。卜.述方案中所述脚部内的轴孔铰接连杆一端二侧铰轴,脚部内的 轴孔铰接于腿部下端内侧铰轴。所述脚部底部设置有电源箱。本技术具有智能型仿真机器人功能,外观仿人体结构设计 又逼K、头部的头顶上设有信号接收器,头部的后面设有发声装置, 手臂设有发光装置,身躯的腹腔内设置有转动机构,脚部内设置有行 走机构。上述设有的信号接受、发射以及发声、发光装置,再通过转 动机构的配合,共同构成及产生的仿真效果增添了电动机器人结构的 玩耍功能和儿童玩耍时的兴趣。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局部爆炸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的局部爆炸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1的左视局部爆炸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及一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参照附图1至6所示的电动机器人结构,包括头部l、手臂2、 上身躯3、下身躯4、腿部5和脚部6,头部1和手臂2与上身躯3 之间活动连接,下身躯4和腿部上端活动连接,腿部下端和脚部6活 动连接。如图所示的头部l头顶内设有信号接收器ll,接收器ll置 于接收器座12上,头部1后面设有发声装置13。手臂上设有发光装 置21,手掌上连接有盾牌22。上身躯3和下身躯4组合的腹腔内设 置有转动机构;脚部6内设置有行走机构;腿部5内设置有连杆51, 连杆一端连接着转动机构,连杆另一端与脚部6连接。如附图2至6所示的上身躯3和下身躯4组合的腹腔内的转动机构由轴座41、偏心拨杆42、转轴31、平面齿轮盘32、传动齿轮33、 半月齿轮34、传动轴35、棘轮36和另一棘轮361组成。所述轴座 41 二.侧铰轴411贯穿于下身躯4中部和腿部5上端弧槽52铰接于连 杆51 —端的孔511内,同侧铰轴412铰接于腿部5上端的孔53内, 轴座中部孔413贯穿铰接有转轴31 ,转轴中部连接着平面齿轮盘32, 平面齿轮盘32啮合传动齿轮33,传动齿轮啮合半月齿轮34,半月齿 轮一侧连接着传动轴35,传动轴另一端连接棘轮36,棘轮36啮合于 另--棘轮361。转轴31下端的偏心拨杆42贯穿轴座41和腿部5上 端的斜槽54配合于连杆51 —端外侧凸块51.3,转轴31上端铰接于 轴座311,轴座311 二侧连接于上身躯3内腔的支座38。上身躯3下 端的凸环37环扣于下身躯4上端的凹环43内。如图所示的脚部6内行走机构由电机6U、传动齿轮组612、驱 动齿轮轱613、行走轮614组成,电机连接传动齿轮组612,传动齿 轮组啮合驱动齿轮轱613,驱动齿轮轱外圆连接有行走轮6",驱动 齿轮轱6i3与行走轮614组成离合器。脚部6内的轴孔62铰接连杆 --端二侧铰轴512。脚部6内的轴孔63铰接于腿部5下端内侧铰轴 55。脚部6底部设置有电源箱64。以J: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原理进行了详细说明,下面将 对本技术工作原理进行说明-本技术工作原理是电动机器人结构头部的接收器接收到操 作倍号后,行走机构的电机工作,脚部在行走时由于腿部和连杆驱动作 用,使轴座41内的偏心拨杆42转动,带动转轴31驱动上身驱转动, 传动齿轮从而带动半月齿轮同轴的棘轮36驱动手臂内的棘轮361带 动手臂完成动作。同时由于腿部连杆和轴座的相互作用,使得身躯的 上身躯3和下身躯4形成转动动作。以上对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电动机器人结构进行了详细介 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 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 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的思 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一匕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 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权利要求1、一种电动机器人结构,包括头部(1)、手臂(2)、上身躯(3)、下身躯(4)、腿部(5)和脚部(6),头部(1)和手臂(2)与上身躯(3)之间活动连接,下身躯(4)和腿部上端活动连接,腿部下端和脚部(6)活动连接,其特征是所述头部(1)头顶内设有接收器(11),接收器(11)设置于接收器座(12)上,头部(1)后面设有发声装置(13),手臂上设有发光装置(21),上身躯(3)、和下身躯(4)组合的腹腔内设置有转动机构;脚部(6)内设置有行走机构;腿部(5)内设置有连杆(51),连杆一端连接着转动机构,连杆另一端与脚部(6)连接。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机器人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上 身躯(3)和下身躯(4)组合的腹腔内的转动机构由轴座(41)、偏 心拨杆(42)、转轴(31)、平面齿轮盘(32)、传动齿轮(33)、半月 齿轮(34)、传动轴(35)、棘轮(36)和另一棘轮(361)组成,所 述轴座(41) 二侧铰轴(411)贯穿于下身躯(4)中部和腿部(5) 上端弧槽(52)铰接于连杆(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机器人结构,包括头部(1)、手臂(2)、上身躯(3)、下身躯(4)、腿部(5)和脚部(6),头部(1)和手臂(2)与上身躯(3)之间活动连接,下身躯(4)和腿部上端活动连接,腿部下端和脚部(6)活动连接,其特征是所述头部(1)头顶内设有接收器(11),接收器(11)设置于接收器座(12)上,头部(1)后面设有发声装置(13),手臂上设有发光装置(21),上身躯(3)、和下身躯(4)组合的腹腔内设置有转动机构;脚部(6)内设置有行走机构;腿部(5)内设置有连杆(51),连杆一端连接着转动机构,连杆另一端与脚部(6)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立光
申请(专利权)人:陈立光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